您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政策文件 / 其他文件
[ 索引号 ] /2023-00087
[ 发文字号 ] 酉阳府发〔2023〕9号
[ 主题分类 ] 旅游、服务业
[ 体裁分类 ] 其他公文
[ 发布机构 ] 酉阳县政府办公室
[ 有效性 ]
[ 成文日期 ] 2023-05-11
[ 发布日期 ] 2023-06-07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通知

字号:


酉阳府发〔20239


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现将《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2023 511   

(此件公开发布)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

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目  录

第一篇 乘势而上开启新征程

第一章 发展基础

第一节 “十三五”文化发展成就

第二节 “十三五”旅游发展成就

第三节 “十三五”体育发展成就

第四节 “十三五”主要发展不足

第二章 发展环境

第一节 认清形势,把握机遇

第二节 发挥优势,承接使命

第三章 发展战略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规划原则

第三节 发展定位

第四节 发展目标

第二篇 打造全国文化强县

第四章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

第一节 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二节 传承和发展地方特色文化

第三节 升级和重构地方文化载体

第四节 升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第五节 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形式

第六节 建设全民阅读服务平台

第七节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智慧化水平

第五章 加快发展现代文化产业

第一节 创新驱动发展文创产业

第二节 资源转化推动文化遗产综合利用

第三节 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

第四节 提振文化消费

第五节 加强优秀文艺作品创作

第六节 推动文艺团体改革和人才队伍建设

第七节 优化文艺创作评价和激励机制

第六章 持续推进文化传承和保护

第一节 推动重点文物保护修缮工作

第二节 强化革命文物保护开发工作

第三节 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系

第四节 完善文化保护措施和机制

第七章 构建智慧广电新格局

第一节 积极拓展媒体传播阵地

第二节 优化广电公共服务水平

第三节  推动广电产业转型升级

第四节  推进广电文旅融合发展

第三篇 打造世界知名旅游新胜地

第八章 构建全域旅游空间格局

第一节  2025年规划布局

第二节  2035年远景展望

第九章 拓展全域桃源旅居体验

第一节 心中桃花源,打造文旅融合领袖景区

第二节 三养乌江景,打造乌江画廊封面景区

第三节 康养菖蒲盖,打造生态旅居引擎景区

第四节 风情酉水河,打造秘境悠游代表景区

第五节 红色南腰界,建好长征国家文化公园

第六节 康体金银山,打造山地中央生态公园

第七节 粉黛叠石谷,创建中国地质文化名村

第八节 水岸阿蓬江,升级峡江民俗风情旅游带

第九节 休闲田园居,建设武陵山民俗旅游示范带

第十节 乐享酉州城,高标准建设城景融合示范区

第十章 构建文旅消费产业链

第一节 打造高品质文旅接待服务

第二节 打造文旅消费集聚区

第三节 融合发展构建文旅供给产业链

第十一章 智慧化升级旅游配套设施

第一节 云上智慧旅游系统建设与应用

第二节 升级全域智慧集散系统

第三节 升级全域智慧导览系统

第四节 推进标准化景区建设

第十二章 打造大武陵山文旅品牌支撑

第一节 构建特色主题游线

第二节 整合节事品牌营销

第三节 构建旅游营销矩阵

第四节 协作共创文旅品牌

第四篇 打造武陵山区运动健康城

第十三章 全面落实全民健身战略

第一节 完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

第二节 健全全民健身组织网络

第三节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体育活动

第四节 加大科学健身指导力度

第十四章 注重青少年体育发展

第一节 丰富青少年体育活动

第二节 提升青少年体育素养

第三节 培育青少年体育人才

第十五章 培育全民体育文化

第一节 弘扬中华体育精神

第二节 提升全民运动健康意识

第三节 传承民族体育文化

第十六章 加快发展现代体育产业

第一节 规范传统体育产业

第二节 融合发展体育旅游

第三节 发展新型体育业态

第五篇 转型发展理念,提升治理能力

第十七章 推进文旅融合发展

第一节 砥砺深耕文旅融合

第二节 推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

第三节 深化文旅融合体制机制改革

第四节 争创国家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第十八章 推动落实重大发展战略

第一节 树好乡村振兴旗帜

第二节 积极承接地区战略

第三节 全面支撑文旅品牌

第十九章 完善现代化治理体系

第一节 优化文旅治理机制

第二节 提升依法治理水平

第三节 守牢文旅发展底线

第四节 提升文旅服务质量

第二十章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第二十一章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 1 -


第一篇 乘势而上开启新征程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开局五年,文化、旅游和体育发展要着眼长远、把握大势,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第一章 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五年。酉阳文化旅游体育事业和产业通过持续提升全民文化生活品质、巩固桃花源旅游品牌地位、推进全民健身战略夯实发展基础,为提升城乡建设品质、推动脱贫攻坚和承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重大战略做出了突出贡献,已成为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文旅品牌、酉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支撑。

第一节 “十三五”文化发展成就

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全民文化生活品质显著提升。“十三五”期间,酉阳县全面持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保护和传承、文艺创作、文化产业、文化传播等工作,取得突出成就。酉阳县作为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核心区建设地位正式确立。万人均文化设施面积达640平方米,基层文化服务设施全覆盖,关键指标均获提升。

——提升城乡建设品质,公共文化设施更加完善。一是建成吴冠中纪念馆等大型文化设施加快推进龚滩古镇形成“写生小镇”品牌,进一步丰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内涵。二是基层文化服务设施全覆盖。新建文化馆和图书馆分馆各39个,完成278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建设。图书馆藏书量达到11.68万册,实现总馆分馆图书文献借还一卡通。

——提高居民生活品质,文化服务活动更加丰富。持续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扎实推进电影惠民、全民阅读工程。五年内共开展流动文化服务进村活动9654场,惠及人口达482.9万人次。广泛开展的文化服务活动丰富了居民文化生活、提升了生活品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推动旅游经济发展,文化产业创新亮点纷呈。通过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融合发展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文化娱乐、互联网上网服务、演艺等传统文化市场稳中有增,通过“旅游搭台,文化唱戏”,推出《梦幻桃源》《梯玛古歌》等演艺节目,推动文化产业向文旅产业转型。

——夯实城市文化底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稳步推进。一是完成赵世炎故居等6处革命文物和白家祠堂等5处市级文物修缮和陈列布展。二是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或升级,国家级非遗项目有3项,市级非遗项目达到28项。三是建设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4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项目代表性传承教育基地2个,车田、浪坪深度贫困村非遗工坊2个,各类非遗传承所7所。

——扩大城市文化影响,文艺作品屡获大奖。“千年非遗闹龚滩,民俗文化过大年”活动多次在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民歌《啊啦调》荣获中央电视台“歌舞世界”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歌舞汇演“金奖”,《薅草号子》获中央电视台2018民族国庆文艺晚会“优秀传承节目”,形成了《搓住》《木叶情歌》《心中的桃花源》等一系列文艺作品并斩获多个奖项。

——完善广播电视设施,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发放安装“直播卫星户户通”35856套,全面解决广大农村地区老百姓看电视难问题。建成酉阳县应急广播县级平台1个、乡镇平台39个、村(社区)平台278个,接收终端1121组,大喇叭2798只,实现应急广播“村村响”。完成广播电视无线发射站基础设施建设及播出机构(县广播电视台)制播能力建设工程;完成县城城区及有条件乡镇有线数字电视的整体转换,广播电视数字化全面推进。

第二节 “十三五”旅游发展成就

旅游产业支撑酉阳全面发展、决胜脱贫攻坚。“十三五”期间,酉阳围绕“全域桃花源,康养度假地”战略中心,夯实桃花源品牌影响,发展旅游产业成为酉阳重要支撑之一,推动酉阳打赢脱贫攻坚战。年游客接待量、年旅游综合收入最高分别达1760.1万人次、81.6亿元,各关键指标全面提升(见表1-1)。

1-1“十三五”期间酉阳县旅游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年份

接待游客总量

(万人)

旅游综合收入(亿元)

过夜游客

(万人)

游客增长率

(%)

2016

1019.3

46.0

153.3

25.1

2017

1206.8

52.1

161.1

18.4

2018

1461.4

66.3

161.8

21.1

2019

1760.1

81.6

172.9

20.4

2020

1501.3

61.1

130.6

-14.7

注:2020年数据以统计局最终发布数据为准

——景区建设再获突破,“全域桃花源”格局清晰。成功打造了叠石花谷、神龟峡(酉阳段)、花田梯田、松鼠丛林乐园等多个重大景区;启动实施了菖蒲盖高山草原、菖蒲-花田农旅融合示范项目;策划了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酉阳段)、三峡国家气象公园(酉阳段)、百里乌江画廊等42个旅游项目。全县初步形成以桃花源景区为引擎,一区、两镇、三江、四盖的文旅发展整体格局。

——旅游产品转型升级,“康养度假地”基础夯实。敏锐对位康养市场需求,确立了依托重点景区市场影响力全面发展康养度假旅游战略,明确提出全域桃花源,康养度假地,桃花源景区成功创建为市级旅游度假区,持续推进天龙山旅游度假区、菖蒲盖旅游度假区创建基础工作,推动旅游业由自然观光向休闲度假转型,初步形成“康养度假地”发展基础。

——市场营销亮点纷呈,品牌创建成就斐然。开展双晒等大型文旅推介活动,桃花源景区荣膺中国旅游总评榜年度最受欢迎景区并入选央视最舒适景区排行榜。龚滩古镇荣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入选最受全国网民喜爱的十大古村镇。大力推进旅游品牌创建工作,拥有国家5A旅游景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传统村落、国家湿地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国文明县城、全国卫生县城、全国山水园林县城、中国气候旅游县等1353个国家级文旅品牌。

——服务业态全面升级,体验品质大幅提升。酉阳重点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全面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在龚滩古镇打造两艘300客位游轮,开发“土家火铺菜”、“鼎罐饭”、“桃源食记”等餐饮知名品牌。开发酉州苗绣、土家织锦、花田贡米等600余种旅游商品,旅游行业经营管理机制逐步健全。基本形成“住有店、食有味、行有车、游有景、娱有戏、购有物”的旅游接待格局。

——突破乡村经济困局,支撑决胜脱贫攻坚。发挥旅游产业引擎作用,开展板溪山羊古寨、楠木十里荷塘等20个乡村旅游示范点、花田梯田等25个田园综合体和龚滩红花村等10个旅游扶贫示范点工作,重点推进天龙山旅游度假区、板溪叠石花谷景区带动旅游扶贫,创建“桃源人家”品牌民宿503家助力农民增收创收。成功创建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市级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20个乡村旅游特色村寨示范点和22个旅游扶贫项目,带动3.5万余贫困群众实现脱贫,是酉阳脱贫攻坚的中坚力量。

第三节 “十三五”体育发展成就

稳步推进全民健身,城乡体育事业和产业体系均衡健全。“十三五”期间,全民健身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1.86平方米,广大群众体育健身意识普遍增强,健康文明生活方式蔚然成风。

——公共体育设施更加完善。一是出台促进全民健身运动实施的相关政策2个,将体育设施用地纳入了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二是“七个一”标准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建设全覆盖,建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覆盖261个,覆盖率达到93.88%;城市社区健身工程9个,15分钟健身圈覆盖8个,覆盖率达到88.98%;全县公共体育设施共638处,开放率达到100%;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共1078个,开放率达到100%

——公共体育活动更加丰富。一是持续举办新年群众登高活动、 桃花源杯职工足球联赛、酉州杯业余围棋赛、篮球业余联赛、中小学生篮球锦标赛等常规活动。二是创新举办首届 三峡银行杯网球邀请赛、首届体彩杯渝颚湘黔边区中式台球公开赛等体育赛事和活动。全县基本实现天天有活动,月月有赛事。每年举办县级及以上全民健身赛事和活动次数达30次;年参与人员超过5.8万人次。

——全民健身意识全面增强。全县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达980人,每千人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1.15人。每年开展体育指导服务超过100次,每周参加1次以上体育健身的人数达到48%;经常参加体育健身的人口比例达52.22%,居民对酉阳体育健身环境整体满意度较高。

——全民健身组织价值凸显。推行系列措施促进体育组织发展。2020年在县级(含)以上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各类体育社会组织有18个,每万人体育社会组织数量0.21个。健身消费占体育产业总规模的60%,全民健身组织健身成为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动力源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体育产业格局更加清晰。“一城两翼多基地”,以县城核心区为主,重点发展健身休闲、赛事表演、中介培训等体育服务业。东翼发展龙舟、垂钓、漂流、跳绳等体育项目;西翼发展武术、马术、自行车、攀岩等体育项目。“多基地”即鼓励有条件的镇街结合当地资源产业优势,培育特色体育产业基地。

第四节 “十三五”主要发展不足

“十三五”期间,酉阳县在文化、旅游和体育发展方面都取得斐然成绩,为“十四五”开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酉阳文化、旅游和体育发展仍存在短板有待提升。

以“桃源文化主题和地方文化内涵剥离”为首的系列文化发展短板有待提升。一是文化整合不够。酉阳目前以桃源文化品牌传播力最强,但与县内红色文化、传统民俗、土苗民族等地方文化内涵联系松散,表现为空有全域桃花源战略,但无全域桃花源文化载体。二是文化载体较少。文化基础设施类型单一,数量不足,与市场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三是文化衔接不足。当前《梦幻桃源》等文化舞台未能有效适应消费市场,文化挖掘与文化需求衔接不够,有待进一步提升。四是文化产业较弱。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缓慢,文化产业市场体系尚未健全,缺少文化龙头企业。

桃花源品牌优势逐步缩小,较难应对旅游市场变化。“十三五”期间酉阳旅游发展并未完全紧跟行业态势,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桃花源”品牌引领作用后劲不足。酉阳提出全域桃花源,康养度假地中心战略,是对自身优势和行业趋势的准确把握。但由于基础设施较弱和投入瓶颈的制约,新兴旅游产业发展较慢,“全域桃花源”品牌矩阵尚未形成。二是“桃花源”品质体验升级不足。“十三五”期间酉阳旅游仍以自然观光门票经济为主,未能全面适应市场以品质体验为核心向休闲度假转型的发展趋势;同时以桃花源为主题的文旅配套体验和服务设施均有不足。三是“桃花源”品牌跨区域联动不足。受限于区位和交通条件,大武陵山地区旅游发展合作较少,且由于对桃源品牌的争夺造成的大武陵区内部竞争较为激烈(附图1,酉阳旅游区位图)。

体育事业与人民健身需求仍有较大差距。面对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新形势,酉阳体育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一是体育场地设施不足。城区内公共体育设施缺口大、体育场地分布极不均匀、类型单一等问题突出。二是场馆管理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当前场馆管理仍存在不规范、缺乏日常维护等问题,且居民对这些设施场馆的认知度和使用率偏低。三是体育产业实力弱小,体育产业占全县经济总量的比重极其有限;且产业形式单一。

第二章 发展环境

第一节 认清形势,把握机遇

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环境将面临深刻变化,但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高质量发展要求和广大人民更高品质的生活追求,使文化旅游发展面临更加复杂的机遇和挑战。

——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亟待构建文旅支撑。“十四五”时期是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个五年,为文旅发展提供大量机遇条件的同时,更要求文旅发展作为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在有条件的地区发展文旅产业构建乡村产业兴旺、生活富裕支撑,融入乡村建设全面推进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结合文旅经营主体推动治理有效。

——文化强国、全域旅游和文旅融合等指引文旅发展全新方向。顺应文化、旅游、体育行业发展客观规律,推进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发展思路,全域旅游提高旅游产业发展质量,其实质是要求政府协同市场透过顶层设计,提升文旅发展为以推动地区全面发展为目的的系统运营工程,为文旅发展指引全新方向。

——承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亟待打造文旅支撑。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全国经济 “第四极”为代表的 “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等重大战略将加快向西部地区倾斜,文旅产业是西部重大战略的主要阵地,要主动作为、把握机遇。

——打造“一廊一带一区一园”文旅品牌支撑。重庆市提出加快建设“文化强市”和“国际旅游目的地”发展任务,要求酉阳文旅必须站上支撑市级发展目标、推动完成全市文旅发展任务的高度,酉阳要主动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乌江百里画廊旅游示范带、武陵山民俗风情生态旅游示范区和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等重点战略,推动酉阳在渝东南建设乌江画廊旅游示范带和武陵山区民俗风情生态旅游示范区中展现酉阳担当,体现酉阳力量,建成具有全市影响的文化支点和旅游品牌。

——围绕全县总体定位,支撑转型升级发展。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酉阳坚持“一盘棋”思想,树立“一体化”理念,实现建设“两山”实践示范区、文旅创新融合发展示范区、产城景融合发展示范区,努力把酉阳打造成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重要战略支点和全国宜居宜游目的地;亟需把文化旅游事业和产业作为推动酉阳转型升级全面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利用高速、高铁变化交通条件,提升集散地位和能力。酉阳迎来“高速时代”,“六高四铁一机场两港口”的外部交通建设和“三国道四省道十二乡道”的内部交通网络,把武陵山区从偏远山区转变成了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长江中游城市群为核心的中西部城镇区域的生态康养和民俗体验中心区位,酉阳距各大城市群由原先5小时交通圈缩短至2-3小时交通圈内,区位条件大大改善(附图2,酉阳交通区位图)。

——适应市场追求健康和个性体验转型。“十四五”期间文旅市场需求呈现“总量增加、需求多元和追求品质”的总体特征,尤其是更加注重健康和个性体验等,重庆层面随城镇化水平提升城郊休闲市场将持续扩大;酉阳文旅发展必须适应需求,在保障公共文化服务的前提下,更加注重文化体验、体育运动和生态康养等需求催生的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

第二节 发挥优势,承接使命

认清政策和市场形势,酉阳必须要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对酉阳工作提出的“打好生态、乡村、文旅三张牌,放大优势、形成胜势,加快打造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新样板、全国乡村振兴新示范、世界知名旅游新胜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酉阳”的部署要求,全力打造文旅融合发展新标杆,加快建设绿色创新发展新高地、人与自然和谐宜居新典范,基于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重要战略支点区位交通优势,重庆领先、全国知名的文旅发展基础,以全新的视角重新认识自身土苗文化、桃源文化和红色文化等文化特色,从支撑全市文旅战略和酉阳全面发展出发,明确酉阳文旅发展使命:

——用好生态和人文两个宝贝,推动产业融合,赋能全域旅游。在酉阳473处旅游资源中,以菖蒲盖、乌江画廊和酉水河等为代表的自然资源共计161处,以桃花源、龚滩古镇、叠石花谷等人文资源共计312处。人文旅游资源涵盖了土家、土司、桃源、红色、巫傩、山寨和古镇文化资源等多种历史文化资源。自然资源有地质、水体、山脉、园林、气候等多种生态资源类型,人文与生态资源相得益彰,交互相融。以“文旅融合”为引领,深度挖掘酉阳生态和人文资源领先优势,做足“山水”文章,突出“人文”特色,打好“乡村”品牌,走好“旅游+”,坚持文旅融合、农旅融合、景城融合,让厚重生态文化赋能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农业“接二连三”,旅游业“接二连一”,全力形成酉阳转型升级的突破性、带动性、标杆性新名片,赋能全域旅游。

——发挥八大特色资源优势,升级康养体验,推进全域度假。酉阳旅游资源有8大类、22亚类、473处旅游资源单体,涵盖旅游资源所有分类。其中五级旅游资源4处,四级旅游资源26处,三级旅游资源84处,二级旅游资源217处,一级旅游资源131处,未获等级旅游资源 11 处。酉阳是中国土家摆手舞之乡,中国土家文化发祥地、中国民歌之乡、中国著名原生态旅游胜地。酉阳旅游资源共有8大特色,一是千年古镇。酉阳有龚滩、龙潭两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后溪市级历史文化名镇。二是乌江画廊。酉阳龚滩至万木镇60公里的乌江是重庆市市级风景名胜区。三是世外桃源。桃花源景区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四是民族风情。土家摆手舞、酉阳民歌、酉阳古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五是红色经典。赵世炎烈士故居、南腰界革命根据地是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六是绿色生态。拥有大板营原始森林和青华林场,是重庆最大的一片“肺叶”,荣获全国首个“中国气候旅游县”。七是宗教文化。万木永和寺与王羲之《兰亭序》同时代,是重庆最古佛刹之一。八是传统村落,酉阳有31个中国传统村落,是重庆市传统村落数量最多的县。

——支撑酉阳全面发展。利用八大特色资源优势和获评53个国家级文旅品牌,把文旅产业发展成为酉阳主导产业,支撑转型升级、提升城市品质、落实乡村振兴,打好生态、乡村、文旅三张牌,放大优势、形成胜势,加快打造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新样板、全国乡村振兴新示范、世界知名旅游新胜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酉阳。

第三章 发展战略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认真落实市委六届二次全会部署,锚定“加快打造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新样板、全国乡村振兴新示范、世界知名旅游新胜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酉阳”发展目标,主动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等文旅发展战略,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迈上新台阶,塑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拓展全域桃源旅居体验,构建文旅融合引领的产业体系,提升旅游集约化现代化国际化水平,推动世界一流的旅游产品、旅游服务、旅游品牌、文旅体验、康养基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把酉阳建设成为“全国文化强县、世界知名旅游新胜地、武陵山区运动健康城”。

第二节 规划原则

坚持正确方向。坚持党对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固本培元,守正创新,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提高人民群众文化参与程度,激发人民群众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创新驱动。突出创新的核心地位,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全面推进模式创新、业态创新、产品创新,大力发挥科技创新对文化和旅游发展的赋能作用,全面塑造文化和旅游发展新优势。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紧扣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紧盯解决突出问题,推进文化和旅游领域深层次改革,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发挥改革整体效应,推进文化和旅游领域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坚持融合发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完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文化和旅游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融合发展,积极推进文化和旅游与其他领域融合互促,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

坚持“七个基本”。基本定位:山地旅游;基本品牌:全域桃源;基本方针:全域旅游、全民参与;基本业态:山水奇观、民俗乡村;基本抓手:外拓市场、内优服务;基本引擎:体制创新、智慧旅游;基本平台:节庆活动。

第三节 发展定位

一、发展定位

全国文化强县

世界知名旅游新胜地

武陵山区运动健康城

二、形象定位

全域桃花源 满满幸福感

三、主题定位

乌江画廊、武陵风光、生态康养

四、营销口号

世外桃源 宁静酉阳

世界上有两个桃花源,一个在您心中,一个在重庆酉阳

五、战略支撑

打造生态酉阳。以旅游发展为依托,科学规划,全面再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自然之美;全面体现“千里乌江、百里画廊”的山水之美;全面展现“山水相融、城景相依”的城市之美;全面呈现“鸡犬相闻、和谐邻里”的乡村之美;全面显现“怡然自得、豁然开朗”的涵养之美。晕染酉阳的生态风景,协调并进做到各优其优、优优与共,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打造人文酉阳。充分挖掘红色文化、土家文化、土司文化、古镇古村、非遗传承等厚重文化资源,加大文化保护、开发、创意力度,做大“桃花源”影响力,唱响“啊啦调”民族风,跳出“摆手舞”大情怀,演绎“毕兹卡”风情调,展现“西兰卡普”热情奔放,品味“木叶情歌”浪漫情怀,感受“捕鱼为业”悠闲自得,享受“是唐街,是宋城,是爷爷奶奶的家”独特乡愁。向世界展示田园风光、人文风情,探索文化之“魂”与旅游之“体”的相互依存,实现文旅深度融合,让酉阳成为富有诗意、充满激情的人文高地!

六、旅游市场定位

一级市场:周边省市近程城市圈。即重庆主城、四川、湖北、湖南、贵州五省为主体的中西部城镇群,供给民俗体验、乡村休闲与生态康养旅游产品;

二级市场:全国三大发达城市群。即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城市群为主体的国内主要发达地区,供给长途自然观光、游学和生态康养旅游产品;

机会市场:全国其他中远程市场。(附图3,酉阳“十四五”旅游市场分析图)

第四节 发展目标

一、品牌目标

2025年目标:新增25A级旅游景区、134A级旅游景区、1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2个市级旅游度假区、2个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7个国家级非遗名录,创建中国阳戏文化之乡、乡村艺术之乡,建成乌江画廊和武陵山区民俗风情旅游目的地、康养度假基地、国家级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2035年目标:期间成功创建国家级观星基地、国家级研学旅游示范基地。成功创建世界地质公园,并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地质公园名录。建成国家级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县、国家级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示范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二、发展指标

——地方文化内涵更加丰富2025年,推进“三大创作”,创排“五大舞台”,建成武陵山(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核心区;到2035年,全面挖掘和发展酉阳土苗文化、桃源文化、红色文化内涵,创作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文艺作品,恢复一批民俗文化活动,形成地方特色文化IP

——文化产业稳步提升202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10亿元,占GDP比例达3%,文化产业市场主体达2200家以上,其中规模以上文化企业30家以上;到2035年,充分挖掘红色文化、土家文化、土司文化、古镇古村、非遗传承等厚重文化旅游,成为西部文化强县。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2025年,升级完善覆盖全域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体系,新建或升级“一园十馆”,承载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居民文化生活品质;到2035年,全面建成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实现高标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覆盖,打造武陵山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标杆。

——取得文化活态保护和传承重要成就2025年,保证文物安全“零失误”,完成3项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修复工作;力争申报成功市级及以上“非遗”10项、国家级“非遗”7项;建设1个非遗小镇(龚滩)和11个非遗传承所;到2035年,建成重庆市国家级“非遗”最多的县,成功申报1-2项世界级文化遗产或世界记忆名录。

——旅游发展空间格局全新构建2025年全面形成“一域两带三十景”旅游空间格局,建成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个,市级旅游度假区2个;新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个,4A级景区13个,高质量打造30个旅游精品景点;到2035年,景区景点品质得到全面提升,一源引领、两带串联、百景联动得到充分发展,成为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重要战略支点和全国宜居宜游目的地。

——旅游总体指标取得重大突破2025年旅游业增加值达40亿元、占全县GDP比重达12%,接待国内外游客达600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300亿元,购票收入5亿元;到2035年,全面建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世界知名旅游新胜地,游客接待量和旅游综合收入高速增长。

——旅游经营和接待配套能力全面提升2025年,新增注册旅游企业300户、新增旅行社5家。三星级以上饭店新增3家。特色民宿达600家,特色旅游餐饮店达200家,实现3A级以上景区、三星级以上饭店、星级游船智慧服务全覆盖。到2035年,旅游接待能力全面提升,服务业态和品质全面升级。

——夯实体育强县建设基础。2025年,村(社)标准健身场地覆盖率达到100%,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2平方米,体育产业总规模达2亿元,到2035年,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市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体育产业布局和文体旅融合发展进一步提升,建设成为全国户外运动目的地。

3-1 酉阳自治县“十四五”文化旅游体育发展主要目标

指标分类

序号

指标内容

单位

2020

2025

指标

属性

文化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

1

万人均文化设施面积

640

800

约束性

2

文化服务供给(活动)

600

700

预期性

3

年万人均新增文献入藏量

26

67

预期性

文化产业

4

文化产业增加值

亿元

/

10

预期性

5

规模以上文化企业个数

/

30

预期性

文保文遗

6

国家级非遗个数

3

10

预期性

7

市级及以上非遗个数

28

38

预期性

8

市级以上文保单位个数

2

4

预期性

9

文物保护智慧化率

%

20

100

预期性

文化传播

10

广电覆盖率

%

99.59

99.65

预期性

11

标准化融媒体建设

1

1

预期性

文化创作

12

获市级及以上奖励文艺作品数

12

15

预期性

旅游发展

旅游经济总量

13

旅游产业增加值

亿元

/

40

预期性

14

旅游增加值占全县经济比重

%

/

12

预期性

15

接待国内外游客数量

万人

1501

6000

预期性

16

过夜游客总人数

万人

130

500

预期性

旅游吸引总量

17

市级旅游度假区数量

1

3

预期性

18

国家4A级及其以上景区数量

4

15

预期性

19

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0

1

预期性

文旅接待服务

20

三星级及以上标准饭店

0

3

预期性

21

级别以上非标住宿总量

3

10

预期性

22

特色旅游餐饮店

/

200

预期性

23

旅行社数量

3

8

预期性

体育发展

全民健身

24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

1.86

2.2

预期性

25

村(社)标准健身场地覆盖率

%

93.9

100

预期性

26

每周参加与一次及以上健身率

%

48

50

预期性

27

市民体质抽样合格率

%

94.6

95

预期性

体育产业

28

体育产业总规模

亿元

0.8

2

预期性

第二篇 打造全国文化强县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和旅游工作,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传承和发展酉阳地方特色文化,实施文化铸魂、文化塑韵、文化传承、文化精品、文化惠民、文化兴业、文化厚德等7个工程,建成红色、土家、古镇、高山等4个文化产业示范区。深入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民俗文化生态圈、城市文化生态圈和数字文化生态圈,加快推进人文酉阳建设,打造全国文化强县、中国阳戏文化之乡、中国乡村艺术之乡。

第四章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健全理论学习、研究阐释和宣传普及工作体系,让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深入人心。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压紧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完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深化文娱领域综合治理,管住管好各类阵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扩大对外交流和对外宣传,讲好酉阳故事、传播酉阳声音。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加强新型智库建设。以建设“书香酉阳”为抓手,建立群众性文化活动机制,保障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发展,普及土家摆手舞、土家民歌等群众性文化活动,让文化融入群众生活、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促进文明新风满酉州。

第一节 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实施文化铸魂工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旅游和体育发展,使其融入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全过程,贯穿文化旅游体育发展各环节。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四史”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全体人民的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生态文明意识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继承革命精神。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展示新时代伟大成就。

实施文化厚德工程,深化中小学“四品八德”育人模式,推进新时代思政工作,用好“新青年下乡”“开学思政第一课”等载体,形成高中(中职)—初中—小学—幼儿园一体化的思政体系,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加强社区思政工作网格化建设和职工思政建设,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新社会阶层人士等群体思政工作,强化老年人、残疾人、留守儿童等群体思政工作。以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酉阳段)建设为重点,赓续红色基因,传承红色血脉,让革命文物成为广大群众厚植爱国情感、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精心打造一批主题公园、主题场馆等核心价值观阵地,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工作生活、引领社会思潮。

第二节 传承和发展地方特色文化

实施文化塑韵工程,以提升全民文化生活、全域旅游产业和城乡建设品质为目的,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保护,推动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传承和发展酉阳三大地方特色文化,塑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

传承土苗文化,夯实文化底蕴。酉阳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在社会生活生产中创造的民族服装、餐饮、艺术、建筑、土司治理等文化是酉阳最具特色的文化基石。传承土苗文化,要在保护历史遗迹、民俗非遗的前提下,采取现代手段充分利用,夯实文化底蕴、增强文化自信。

丰富桃源文化,推动转型发展。陶公笔下的桃花源是华夏理想生活的集大成者。酉阳山川秀丽,民风淳朴,多民族生活和谐繁荣,是宜游、宜业、宜养的世外桃源。挖掘桃源文化内涵,打造地方特色文化IP,壮大文化动能,支撑酉阳文化向全域康养度假转型升级。

弘扬红色文化,构建精神内核。红色文化是酉阳人反抗侵略,爱国精神的集中体现。以赵世炎烈士故居和南腰界革命根据地承载的红色文化为基础,擦亮“武陵山最耀眼红色地标”品牌。实施红色基因薪火行动,推动红色文化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让革命文物在新时代发挥作用,构建酉阳爱国主义精神内核,打造红色文化研修传承地。

第三节 升级和重构地方文化载体

依托酉阳“生态和人文”两大宝贝,彰显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升级重构土苗文化、桃源文化和红色文化承载体系,软硬兼施构建“一园十馆”“三大创作”、“五大舞台”重点任务。

——建设“一园十馆”,丰富文化载体。一是加快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酉阳段)建设,以保护性利用为原则打造红色文化体验。二是新建中华民族和美桃花源体验馆,以桃源文化为内涵打造华夏民族理想生活体验。三是新建酉阳非遗博物馆,以酉阳非遗项目为核心建立酉阳非遗展示活化利用基地。四是新建乌江渔猎文化博物馆,在龚滩古镇以渔业为主题做精文化展示、演艺和体验。五是新建酉阳民俗博物馆,以龚滩小镇为基础,活态化展示非遗文化遗迹,传承民俗文化。六是新建酉阳文化馆,新建集文化活动、文化剧场和红色传承等功能与一体的公共文化活动馆。七是新建酉阳图书馆,承担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注重地方特色文化藏书和研究工作,夯实地方特色文化根基。八是提升酉阳民族博物馆、龚滩美术馆、吴冠中纪念馆和赵世炎烈士陈列馆,进一步丰富馆藏内容,推动向体验式、智慧化方向发展,承载和丰富酉阳地方文化。

——推进“三大创作”,培育地方特色文化IP。一是出版文化研究丛书,设立课题基金,邀请各地文化学者展开研究,夯实酉阳地方文化理论基础。二是拍摄人文史实纪录片,与全国知名纪录片团队合作拍摄酉阳历史人文纪录片,巩固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地位。三是创编桃源故事荟,讲酉阳文化故事,依托文化设施和景区景点,打造具有酉阳地方特色的精品语言项目。

——创排“五大舞台”,彰显文化表现力。一是提升梦幻大舞台《梦幻桃源》实景演出;二是提升非遗大舞台《梯玛古歌》实景演出,常态化表演摆手舞、酉阳古歌等国家级非遗项目;三是推出桃源大舞台,以桃花源记为原型,开展系列文化演出;四是优化百姓大舞台,以酉阳百姓故事为原型创作周末剧场;五是创作阳戏大舞台,引进商业演艺团队合作推出《面具阳戏》展演。

第四节 升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聚焦打造武陵山区城乡统筹公共文化服务酉阳样板,对应“城区-镇街-村社”三级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制定公共文化设施新建、提升和整合计划,升级公共文化设施体系,构建高水平城乡一体“20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提升城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功能。新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完善小坝旅游新城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功能;提升城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增设土苗、桃源和红色三大文化内涵匹配的系列展出,打造成为县城文化艺术中心;升级酉阳图书馆,建设图书馆智慧化管理系统,推进智慧博物馆建设。标准化升级镇街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按照《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标准》要求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升级。推进2万人以上乡镇文化广场建设,进一步完善提升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和服务标准规范。全域化覆盖村社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继续完善全县278个村社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按“七个一”标准升级;因地制宜建设一批“文化广场”“城市书房”“文化驿站”“农家书屋”“乡村振兴学堂”,兼顾服务半径,坚持均衡配置,实现人口密度与文化设施匹配。

第五节 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形式

实施“文化引领七大工程”行动,以“书香社会、学在酉阳”为抓手,建立“政府推动、协会组织、大众参与、常态运行”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机制,保障公共文化服务蓬勃发展。

建立和提升以文化活动为核心的公共文化供给链。丰富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一是承接市级大型文化活动。推动酉阳文化融入市级文化战略。二是培育文化活动品牌。策划桃源诗歌文化月、生态健康月、全民健身月、全民读书月和乡村艺术季5个常态化文化活动品牌和桃源音乐、乡村手工、酉匠非遗、巫傩祈福、生态运动5个民族文化活动品牌。三是推进山羊古寨、河湾山寨、石泉苗寨、后溪村、大河口村、七分村、客寨村、评议村、何家岩村、红旗村、扎营村等11个中国传统村落打造形成“一村一品”公共文化品牌。四是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全面推进文化进社区、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进家庭“六进”活动,深入开展送演出、送图书、送讲座、送培训、送法规宣讲等流动文化服务进基层活动;持续开展土家摆手舞、土家民歌、广场舞展演、戏剧曲艺大赛、乡村文艺会演、少年书法、摄影、美术、音乐作品展览展演等形式的文化活动。完善文化活动市场化机制。支持“作家协会”“书法家协会”等民间团体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允许有宣传需求的优质企业主办、承办或赞助,深化“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的市场运作机制。落实免费开放政策。根据《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全面落实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免费开放、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免费提供;鼓励社会单位文化设施对外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加强错时开放、延时开放,鼓励开展夜间服务。

第六节 建设全民阅读服务平台

大力推进全民阅读服务载体建设,丰富市民阅读活动,推动建设“书香酉阳”。加快建设全民阅读载体。推进城市书吧、社区书屋、职工书屋等新型阅读空间建设。支持实体书店发展。推进“24小时图书馆”与地方旅游建设相结合,提升旅游载体的文化服务功能。推动建立和完善对困难群体的文化帮扶机制,为困难群体提供阅读保障。丰富全民阅读活动。做好“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等推优工作;鼓励各镇街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全民阅读重大活动,推动全民阅读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使阅读活动更加深入基层、深入群众。

第七节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智慧化水平

结合智慧城市建设,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智慧化升级,向基层群众提供“一站式”综合性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智慧化升级公共文化设施。推动“城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智慧化升级、推动城乡电子阅报屏全域普及。智慧化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线上预约预订、咨询投诉、公共文化资源查询等文化公共信息咨询与服务;升级公共文化物联网,利用网络电视或手机等终端获取需求信息、推送文化服务,提供“百姓点单、政府配送”一站式服务。

专栏1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

文化铸魂工程。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四史”教育,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文化厚德工程。深化中小学“四品八德”育人模式,推进新时代思政工作。

文化塑韵工程。建设“一园十馆”。新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酉阳段)、中华民族和美桃花源体验馆、酉阳非遗博物馆、乌江渔猎文化博物馆、酉阳民俗博物馆、酉阳文化馆、酉阳图书馆,升级酉阳民族博物馆、龚滩美术馆、吴冠中纪念馆和赵世炎烈士陈列馆。推进“三大创作”。创排“五大舞台”。

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县城文化艺术中心建设、酉阳文化馆图书馆分馆升级、酉阳乡镇公共文化设施、酉阳县乡镇民族文化公共设施、2万人以上乡镇文化广场建设(10-15个)、全民阅读服务平台建设。公共文化数字化提升。

第五章 加快发展现代文化产业

实施文化兴业工程,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丰富现代文化服务业态,鼓励文化产业化发展。力争到2025年,全县文化产业市场主体达2200家以上、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10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以上。

第一节 创新驱动发展文创产业

加快推进重点领域5类文化产业发展,培育文创消费新热点。大力发展文化服务新形式。推动民间文化组织向企业俱乐部、文化沙龙等市场化形式转变,鼓励文化培训班、俱乐部等新服务形式,促进文化文艺市场化运作。培育乡村手工产品成为文创产品。推动西兰卡普、土家柚子龟、酉州苗绣、竹编背篓、烟丝荷包、苗族银饰等手工艺品联合合作社和乡村作坊,形成文化新业态,研发10大文化系列100个文创产品。培育非遗项目成为文创产品。创建“酉匠”非遗文创品牌,提高酉阳非遗文化产品附加值。加快发展实景演艺和舞蹈产业,做优戏剧、歌舞、曲艺、杂技等文化艺术,推进演艺旅游融合,打造一批文旅演艺精品剧目,推动演艺企业、机构“上云上线”。培育壮大数字文化产业。大力培育数字阅读、数字影音、VR/AR游戏、全息展览、人机交互、知识仓库、绿色印刷、文化智能装备等新型业态,大力开发文化数字处理、移动文化信息服务、数字远程传播及数字娱乐产品等增值业务。

第二节 资源转化推动文化遗产综合利用

实施资源转化工程, 推动酉阳形成“1+11”文化非遗项目分布格局。按照立足全县,重点实施,分步打造,辐射兼顾原则,推进文物非遗旅游化活态利用示范项目建设。着力突出龚滩非遗小镇综合利用项目示范建设,选择11个市级非遗传承点或中国传统村落进行重点挖掘保护,形成歌、舞、灯、戏、锣、鼓、编、雕、织、绣十大非遗村寨,构建形成“1+11”非遗项目建设分布格局。推动酉阳西兰卡普、宜居乡传统制茶、龚滩绿豆粉、藤茶传统制作、酉阳白酒传统酿造等民族非遗文化传统技艺商业化,建成非遗手工作坊4个,非遗文化表演团队5个,多渠道助力酉阳文旅富民。

第三节 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

实施产业集聚发展工程,引导文化要素资源集聚发展,优化酉阳全域“1+4”文化产业项目布局。一是规划建设酉阳文创产业园。依托酉阳“地方特色”特色文化,着力在板溪镇打造集巫傩文化展示、文创产业、数字影音于一体的文创产业园;建立政府邀请、减免租金等长效优惠机制,引导文化企业入驻。二是用好乡村艺术季活动品牌。依托叠石花谷乡村艺术季活动品牌,与各大美术院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推动绘画工作室、艺术展馆、美术培训等文化产业落户板溪。三是推动文化产业示范区建设。推动酉州古城、龚滩古镇、龙潭古镇、菖蒲盖和南腰界镇围绕桃源文化、土苗文化、古镇文化和红色文化等元素构建土家文化产业示范区、古镇文化产业示范区、高山文化产业示范区和红色文化产业示范区,推动建设以博览展示、艺术创作、影视制作、数字创意、文创消费等为业态的特色文化基地、文化小镇、文化街区。

第四节 提振文化消费

实施消费提升工程,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推动、需求引领,创新驱动,产业联动,融合发展。强化文化消费供给。优化文化产品供给结构,打造符合本地市场需求的原创文化精品,引导文化企业为市场提供更多文化产品和公共服务。 打造文化消费品牌。利用旅游旺季,打造文化消费季活动,形成酉阳文化消费活动品牌。促进演出市场消费。推动《梦幻桃源》《面具阳戏》《梯玛古歌》等实景演出剧目通过票价直接补贴与优秀作品奖励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文化消费多元化。建立文化产业引导和监管机制。出台文化产业监管办法。建立文化产业动态监管黑白名单制度,完善文化产品准入和退出机制、强化文化市场精确管理,明确市场主体责任、加强行业自律、扩大社会监督。

第五节 加强优秀文艺作品创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围绕土苗文化、桃源文化、红色文化主题,提炼酉阳文化核心主旨,形成“规划一批、储备一批、实施一批、推出一批”的文艺创作生产推广机制,策划推出文艺精品节目。加强研究,夯实地方文化基底。创作龚滩实景水幕灯光秀一部;推出一部以面具阳戏为主题的民俗舞蹈表演;开设一部具有地方民俗味道的系列情景短剧;编撰出版一套《酉阳历史传统文化系列丛书》。创作精品演出剧目,推进演艺与旅游休闲相结合。做优戏剧、歌舞、曲艺、杂技等,活跃文艺院团、旅游景区、小剧场、民俗大院等驻场演艺。围绕梦幻大舞台、非遗大舞台、桃源大舞台、百姓大舞台和傩戏大舞台,重点升级《梦幻桃源》《梯玛古歌》实景演出剧目,推出《面具阳戏》《毕兹卡战士》舞台展演。以《桃源故事荟》为主题,取材酉阳真实故事改编,构建群众喜闻乐见的故事体系,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品节目。打造文艺创作孵化基地。推动原创文艺内容向文化产品转化,发挥桃花源、龚滩、龙潭、南腰界以及乌江、河湾等取景取材优势,努力把龚滩、龙潭、南腰界、酉水河建设成全市知名的电影小镇和外景拍摄基地。

第六节 推动文艺团体改革和人才队伍建设

坚持培育、引进并重,多措并举推动文艺人才队伍建设。市场化改革本土文艺团队。加强文化领域协会商会等行业组织建设,发挥其服务和自律功能。鼓励文艺团队与景区合作,发展演艺门票经济,提高文艺团体在市场化机制下自给自足水平;通过“政府服务采购”方式,持续给予本土重点文艺团队扶持。优化文艺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建立人才资源库。探索采用客座制、签约制、特聘制等,打造“酉阳作家群”。为酉阳文艺创作注入新鲜活力。二是扎实推进“一十百千”文化艺术人才提升工程。扶持建立1支县级综合文艺演出队伍;鼓励各乡镇(街道)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发展10支特色文化队伍;搭建群众文化平台,推动组建100支群众文化队伍;集中开展群众文化业务轮训工作,培育1000名文化志愿者,形成酉阳文化艺术人才梯队。完善人才考核机制。建立健全与任务指标、考核结果相结合的薪酬动态调整机制,与岗位职责管理相适应的工作绩效考核评估机制。

第七节 优化文艺创作评价和激励机制

编制并落实《酉阳县加强文艺精品项目创作暂行办法》,加大对文化“精品、优品、新品”的支持力度。完善尊重原创、鼓励“冒尖”、呵护创作的激励机制,探索成立文化艺术发展基金,健全文艺创作生产资助体系,集聚更多国际国内一流的文艺原创力量。启动建设一批文化名人工作室,充分发挥名人名家在文化领域的示范带动作用。建立重大文艺创作项目“揭榜挂帅”工作机制,探索签约创作、招标创作、跨地跨界联手创作和联合攻坚创作等制度,提升文艺精品创作组织力。加强文艺作品知识产权保护,维护文艺工作者和文艺机构合法权益。

专栏2  加快发展现代文化产业

文化兴业工程。推进巫傩文创产业园建设,打造龚滩古镇、南腰界镇、车田乡、酉水河镇创意文化基地,创建一批重大文化产业、民族文化生态实验区融合示范县项目,推进非遗“1+11”综合利用项目建设。

文化精品工程。推动酉阳优秀文艺作品提升、酉阳文艺创作孵化基地创建。

第六章 持续推进文化传承和保护

实施文化传承工程,注重采取活态利用的方式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尤其是在文旅融合框架下推动文化的旅游化应用,推动酉阳文化生态保护区核心区建设。

第一节 推动重点文物保护修缮工作

加强文物征集、整理、登编、挖掘和保护利用工作,推动文物保护工作与科技结合,动态推进文物管理和保护工作。

开展文物调查和保护工作。全面推进文物调查和智慧数据库建设,落实文物保护安全责任, 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两线”划定率达100%。文物维护保养实现常态化,完成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1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表6-1,酉阳县市级及以上文物保护单位表)的保护利用工作。采用智慧巡查等手段,加强全县不可移动文物安全管理。充分挖掘土司文化,推动小河镇桃坡东汉崖墓、钟灵山土司墓群遗址的考古勘探。

6-1酉阳县市级及以上文物保护单位表

级别

总计数量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称

国家级

2处

赵世炎故居、南腰界红三军司令部旧址

市级

11处

笔山坝遗址、后溪土司遗址、重庆冶锌遗址群(酉阳青沙坨冶锌遗址)、龚滩古建筑群(西秦会馆、川主庙、三抚庙、董家祠堂、董家院子、冉家院子、周家院子、半边仓、杨家行、武庙正殿、永定成规碑)、后溪古建筑群(白家祠堂、彭家祠堂、摆手堂)、飞来峰“来薰阁”、永和寺、龙潭万寿宫、刘仁故居、酉酬禹王宫、南腰界红三军旧址(大坝祠堂、红三军政治部旧址、红军大学旧址、红军医院旧址、红三军宣传队旧址、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题刻遗址、贺龙同志召开积极分子会议旧址、贺龙同志办公处旧址、南腰界乡苏维埃成立处旧址)。

建设两处智慧文物保护示范工程。建设龙潭赵世炎故居、南腰界红三军司令部旧址红色智慧保护示范点两处。结合大数据、物联网及人工智能,打造智能三防(消防、安防、防雷)、文物活化展示(文物建模、线上展示)、智能监控、智能安防一体化智能保护体系。

开展文物保护修缮工作。推进龚滩古镇、龙潭古镇、南腰界红三军旧址、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酉阳段)管控保护区等文保单位保护修缮工作。建立文物清单,邀请专业机构开展保护修缮评估,编制保护修缮规划,制定保护修缮方案,落实保护修缮措施,启动保护修缮项目。

第二节 强化革命文物保护开发工作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文物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深刻认识做好革命文物保护工作的历史责任和时代价值,挖掘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塑造红色经典,抓好革命文物保护、管理、利用,深化爱国主义教育。

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传承红色基因。酉阳是革命老区,是我党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工人运动杰出领袖赵世炎的故乡。境内南腰界是红二六军团胜利会师地,是贺龙同志创建的革命根据地。目前,赵世炎烈士故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南腰界红三军司令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另还有红军大学、红军医院等9处市级、15处县级不可移动革命文物。要深入挖掘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让旧址遗迹成为党史“教室”,让文物史料成为党史“教材”,让英烈模范成为党史“教师”。

加强长征文化公园建设,推出红色精品。编制《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酉阳段)规划》,以南腰界红革命根据地、赵世炎故居等为核心,做精革命文物现场参观点;策划打造主题突出、内涵丰富的革命文物陈列展览精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推进建设革命文物智慧展示传播系统,增强革命文物陈列展览的互动性和体验性;开展具有庄严感和教育意义的主题活动,宣传展示革命文物。以赵世炎诞辰周年纪念,红二、六军团胜利会师周年纪念等时间节点为契机,策划开展系列红色文化活动。

创建国家级旅游景区品牌,打造红色地标。全面梳理南腰界革命根据地红色资源、历史文化、民俗风情,深度挖掘司令部、政治部、红军大学、红军医院、红军桥、红军井、红军战场、红军会师大会广场、红军街、红军寨等优势资源,以书籍、画册、歌曲、故事、舞台、影视剧等方式呈现波澜壮阔的红军长征战斗场景,开发红色主题菜品、民宿、纪念品,完善旅游接待服务设施,把红色文化资源变成旅游开发优势,把南腰界革命根据地打造成为国家级旅游景区。

第三节 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系

深入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建好酉阳文化生态保护区核心区。围绕4项国家级、28项市级、198项县级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表6-2 酉阳县市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表)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深化非遗传承人的认定、管理和扶持工作,壮大非遗项目传承人队伍。围绕酉阳少数民族特色建筑、特色服饰、特色美食等,到2025年,新创建7个以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立11家代表性非遗项目传承所,建立一批非遗传承点,编印1套非遗保护介绍资料。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普及力度,做好阿拉调、木叶情歌、梯玛古歌等特色文化传承和开发,争取举办国际性非遗活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业工坊,促进群众就业增收。推动传统工艺振兴和老字号保护传承发展,支持苗绣、西兰卡普等传统技艺的保护、传承和开发,打造“酉阳记忆”系列历史文化产品,开发5大类24款最具酉阳代表性的非遗城市礼品。

6-2 酉阳县市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表

级别

总计数量

项目名称

国家级

3项

土家族摆手舞(酉阳摆手舞)、酉阳民歌、酉阳古歌

市级

28项

酉阳民歌、土家族摆手舞(酉阳摆手舞)、酉阳古歌、面具阳戏、巫傩诗文、打绕棺、三棒鼓、木叶吹奏、酉阳西兰卡普传统制作技艺、宜居传统制茶技艺、酉阳耍锣鼓、上刀山、哭嫁、高台狮舞、酉阳花灯、酉阳吹打、咚咚喹、苞谷灯戏、柚子龟传统制作技艺、龚滩绿豆粉制作技艺、酉阳白酒传统酿造技艺、土家油茶汤传统制作技艺、麻旺醋传统酿造技艺、藤茶传统制作技艺、酉阳传统造纸技艺、龙潭鸭子龙彩扎技艺、酉州苗绣、雷氏蛇药、浪坪传统织绸技艺

第四节 完善文化保护措施和机制

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推动酉阳建立完善四大文化活态保护和传承机制。

一是建立抢救性保护机制。依托数字化技术建立动态跟踪机制和常态化管理模式,对濒危文化建筑和非遗高龄传承人实行动态管理,对濒危项目进行重点修缮、重点研究。

二是建立传承激励机制。支持生产性保护,鼓励各级代表性传承人创办文化企业,支持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全面落实传承人补助有关规定。

三是建立培养培训机制。加强传承人队伍建设,按规定开展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申报评审工作,形成三级非遗传承人名录体系。加大青年传承人培养力度,组织传承人群参加各种非遗展示。进一步推进非遗进校园工作。

四是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加强传承人教育管理,督促传承人认真履行传承人义务。开展考核评估,制定传承人传承工作考评办法,每年组织一次传承人履职情况考核。加强考评结果运用,落实传承人奖惩制度。建立传承人退出机制。

专栏3 持续推进文化传承和保护

文化传承工程。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酉阳段)管控保护区修缮、龙潭赵世炎故居智慧保护示范点建设项目、小河镇桃坡东汉崖墓考古、钟灵山土司墓群遗址考古、南腰界红三军司令部旧址智慧保护示范项目、龚滩古建筑群修缮和陈列展示项目、酉酬禹王宫和万木永和寺文物修缮项目、龙潭古镇部分文物保护单位修缮项目。酉阳县民族文化生态保护项目、酉阳非遗及非遗数据库建设项目、酉阳非遗项目保护传承项目。

第七章 构建智慧广电新格局

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深度融合,建立现代化传播体系,巩固主流舆论阵地,增强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引导力和服务能力,推动媒体行业高质量发展,为城市文化传播助力。

第一节 积极拓展媒体传播阵地

以“全市融合媒体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为契机,以“县融媒体中心建设”为抓手,切实提升酉阳媒体融合发展水平,全面提升融合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和服务能力。支持县融媒体中心标准化建设。指导融媒体机构创新舆论引导理念和引导方式,推进融媒体新闻生产流程再造,适应融媒体新闻实时化、直播化、互动化、分众化、精准化的报道需要,适应新传播环境对主流媒体新闻报道的多样化要求,提升融媒体舆论引导水平,实现主流舆论传播效能最大化,更好服务于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启动县融媒体中心综合大演播室装修项目,建设可互动的广播电视多功能演播厅,提升节目互动性、娱乐性、参与性。

第二节 优化广电公共服务水平

以《重庆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方案》为指引,以“智慧广电”建设为抓手,推进全县城乡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服务能力建设。一是开展全县“智慧广电”公共服务系统建设。创新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内容和业务承载形式,通过大数据、云计算、5G技术等新兴技术应用,实现文化、旅游、医疗、康养等服务由功能型向智慧型转变,提升智慧广电综合信息服务、社会管理服务能力。二是推进应急广播系统建设。通过“普覆盖、广连接”、 “融媒体指挥平台建设”、“智慧社区与智慧乡村建设”等创新型业务,强化基层广播电视舆论引导能力。升级改造现有应急广播系统,逐步增加应急广播接收终端,在“村村响”的基础上,向行政组、自然村落延伸,力争实现应急广播“组组响”,接入市应急广播平台、监管平台、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和应急信息传播覆盖网,提升酉阳县应急管理能力。三是全面建成“有线网络覆盖到村,户户能看酉阳新闻”工程。扩展建设覆盖全县的广电网络,基础网络建设延伸到180个未通达广播电视信息的行政村组,新发展全县有线电视用户10万户,有线电视覆盖总数达到18万户以上,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80%以上,对自愿接入广播电视信息网用户实现100%全覆盖。

第三节  推动广电产业转型升级

发挥广电行业内容优势和综合信息服务网络优势推进媒体产业、内容产业和传输服务产业的业态创新和业态融合,打造一批新型产业主体,推进产业基地建设。推动广电媒体产业多元化发展。鼓励酉阳融媒体中心主动对接重庆广电集团(总台)主要服务类媒体,加强内容服务新业态方面的合作开发与联合运营;鼓励酉阳广电媒体与重庆有线等市级广电媒体,联合开发营销、共建服务体系等方面合作。以“国网整合”为契机,支持重庆有线酉阳分公司向上积极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开展智慧广电运营、数字生活及综合信息服务项目建设。推动广电媒体产出内容多样化发展。坚持以内容为王、导向为魂、扶持引导网络视听精品创作生产,瞄准“短、精、新”,生产播出一批群众喜爱、刷屏热传的网络视听作品,推动媒体服务业由传统广告营销向以“媒体+服务”为主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方向转型发展。挖掘酉阳优势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网络视听精品,助推地方文化传承发展。

第四节  推进广电文旅融合发展

以“影视文旅”建设为依托,支持以县融媒体中心为主,其他社会机构积极参与的专题片、纪录片创作、传播,主动参与、融入重庆“纪录片之都”城市品牌建设工程,力争获得国家级奖项。积极争取市文旅委支持,整合酉阳特有文旅资源,并将其纳入全市文旅影视拍摄基地;持续开展“双晒”以及公众广泛参与的文旅影视融合的酉阳形象营销活动。

专栏4构建智慧广电新格局

广电体系建设完善工程。重点推进综合大演播室装修项目、“标改高”工程建设、融媒体指挥平台建设、5G基站及云平台建设、村村通数字广播电视建设、广播电视IDC数据交换机房建设项目。

第三篇 打造世界知名旅游新胜地

坚持文旅融合基本思路,围绕“乌江画廊、武陵风光、生态康养”三大主题,构建“一域两带三十景”旅游空间新格局,落实“五个一切”,推动旅游理念、产品、业态、格局、营销、服务“六个升级”,打造菖蒲盖高山草原、南腰界红色经典、圆梁山休闲避暑、巴尔盖森林康养度假“四大片区”,建成乌江画廊和武陵山民俗风情旅游目的地、康养度假基地、市级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到2035年,把酉阳打造成为“世界知名旅游新胜地”。

第八章 构建全域旅游空间格局

依据国土空间规划,全面落实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要求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立足酉阳特色文化旅游资源,依托综合立体交通网,促进文化、旅游与交通融合发展,串点成线、连线成面,形成互联互通、优质高效、一体协作的文化和旅游网络布局。规划确立“一源引领、两带串联、百景联动”2035年中长期旅游发展远景规划布局,“十四五”全力构建“一域两带三十景”旅游发展空间格局,打造世界知名旅游新胜地。

第一节 2025年规划布局

深化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焦旅游目的地建设,创新全域旅游协调发展机制,深入推进大众旅游、智慧旅游和“旅游+”“+旅游”,提供更多优质旅游产品和服务,加强区域旅游品牌和服务整合,完善综合效益高、带动能力强的现代旅游业体系,构建“一域两带三十景”旅游发展空间格局,努力实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一域”:全域桃花源。

“两带”:武陵山民俗旅游示范带、乌江画廊旅游示范带。

“三十景”:桃花源景区、龚滩古镇、龙潭古镇、赵世炎烈士故居、叠石花谷、神龟峡、南腰界景区、花田梯田、菖蒲盖、河湾山寨、金丝楠木群、车田乡市级旅游度假区、酉水河国家湿地公园、阿蓬江国家湿地公园、巴尔盖国家森林公园、大板营原始森林、松鼠丛林乐园、龙头山、青华盖、金家坝喷泉小镇、笋岩大峡谷、小河丹霞地貌、土家十八寨、石泉苗寨、楠木十里荷塘、酉酬葫芦沟、毛坝群贤居、山羊红叶、清泉无钉廊桥、腴地十里桃林。(附图4,旅游发展“十四五”空间规划布局图)

第二节 2035年远景展望

做靓桃花源民俗生态旅游都市区,提档升级龚滩古镇和龙潭古镇,打造乌江水岸体验带、阿蓬江峡江民俗风情体验带、酉水民俗风情休闲度假体验带,全面发展南腰界红色文化体验、菖蒲盖高山草原、巴尔盖森林康养、圆梁山休闲避暑四大度假区片区,建成乌江画廊和武陵山区民俗风情旅游目的地、康养度假基地、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把酉阳打造成为“世界知名旅游新胜地”。

第九章 拓展全域桃源旅居体验

以酉阳地方特色文化为内涵,围绕“世界的桃花源,桃花源的世界”旅游产品定位,拓展全域桃源旅游体验,新增25A级旅游景区、134A级旅游景区、4个国家级旅游品牌

第一节 心中桃花源,打造文旅融合领袖景区

提升酉阳桃花源品牌号召力,深度植入地方特色文化,拓展文化体验和休闲度假产品,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以地方特色文化为内涵,打造“心中桃花源”为重庆和武陵山区最重要体验品牌支撑,引领全县旅游产品从观光向休闲度假转型升级。

——植入文化体验,升级桃花源旅游景区。在景区范围内以桃源文化为内涵制定升级方案,全面升级文化体验。升级打造主题村落建筑、田园景观;策划游客穿越剧场,体验秦晋桃源生活;升级《梦幻桃源》实景剧,创意打造多元化小型实景演艺。

——拓展休闲度假,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按照“景区+度假”发展模式,利用桃花源景区既有旅游基础,升级打造“桃花源民俗生态旅游度假区”,按照《旅游度假区等级划分( GB/T26358-2010 )》标准,全面提升度假区环境、交通、产品、业态和管理等;争取市级支持,力争在十四五期间成功建成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推动城区、景区和度假区融合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城区、景区、度假区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于度假游客,优化城区接待业态和城市休闲功能,推动城区功能提档升级,持续推进小坝新城及重大交通配套设施建设。

第二节 三养乌江景,打造乌江画廊封面景区

加快“一镇、一江、一盖”建设,布局实施“江上养眼、江岸养心、山上养生”三大工程,积极承接全市乌江画廊旅游示范带发展战略,实现龚滩古镇-乌江画廊(酉阳段)旅游优化升级,带动沿线旅游相关产业全面发展。

——实施“江上养眼”工程,升级乌江画廊观光体验。以立体化游览、趣味化交通为理念:提升游船服务,引入空中游览、VR游览、无人机打卡等创新观光项目,丰富体验形式;全面整治航道,联动乌江上下游区县打造乌江画廊景观带、升级观光体验。

——实施江岸养心工程,升级龚滩、清泉古镇民俗体验。持续打造龚滩“非遗小镇、鲜花小镇、艺术小镇”品牌,保护开发清泉无钉廊桥和中华第一磨。以文化为引领建设滨江漫步栈道、景观雕塑小品,构建乌江水岸最美风景线;以夜间消费为重点,全面提升龚滩土司民俗文化体验;升级酉阳、彭水至龚滩的交通设施,打造水陆旅游环线全域联动发展。

——实施“山上养生”工程,联动气候康体度假体验。推动乌江画廊与菖蒲盖联动发展,建设菖蒲盖气候康养和运动康体产品与龚滩民俗观光产品形成互补;带动两点之间龚滩鹅儿村、清泉无钉廊桥、万木乡永和寺、两罾金丝楠木群等串珠成链,形成“一沟两园三峡四村”乡村旅游廊道,推动乡村振兴。

第三节 康养菖蒲盖,打造生态旅居引擎景区

发挥菖蒲盖气候生态优势和“中国气候旅游县”国家气候标志品牌优势,打造渝东南最大、全国知名的气候康体旅游度假区,力争建成市级旅游度假区,打造酉阳又一度假旅游品牌。

——建成菖蒲盖气候康体旅游度假区。打造以文创运动、康养避暑、亲子自驾、观星科普为主的文旅产品体系;加快度假区基础设施、花田游客接待中心等配套项目建设;推动2022年顺利开园、力争规划期末建成以“盖上户外运动”为特色,集户外运动、高端度假、生态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市级旅游度假区。

——带动周边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度假。推动与桃花源度假区联动发展,建设好桃花源-菖蒲盖快速通道;推进与龙头山、神龟峡景区联动发展,建成“大涵-菖蒲”旅游公路,带动黑水桃花岛、大涵、平地坝,双泉“土家十八寨”,形成休闲度假产业带。带动花田乡等周边区域乡村旅游发展,全力打造花田乡“高盖水村云端梯田”立体乡村旅游示范,依托“一个草原、十个民族、百年村寨、千年文化、万亩田园”特色资源,建设崖壁观光栈道、梯田观景廊道、热气球等观景设施,发展土家厨房、土司民俗、蛙语蝉鸣、星辰大海等乡村体验,建设艺术摄影特色民俗村落与菖蒲盖形成产品互补。

第四节 风情酉水河,打造秘境悠游代表景区

融入和支撑市级武陵山民俗风情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以龙潭古镇为核心驱动龙潭河(眉舒河)、酉水河两岸乡村地区,发挥农业产业和民俗风情优势,打造龙潭古镇-酉水河旅游区。

——提档升级龙潭古镇。结合水利建设整治龙潭河、酉水河航道和水质,奠定旅游基础;启动古镇景观提升工作,提升古桥、古井、古码头等视觉效果;文商结合,重点打造两条老街、六个大院、十家商号和七所商会,构建龙潭古镇商贸文化体验产品;培育或引入专业古镇运营团队,加速推动投资、建设和运营工作。

——依托酉水河国家湿地公园,以“土家风情体验”为主题,推进酉水河沿岸健身步道、水上运动项目与传统村落开发;打造河湾山寨、河湾农业园区、酉水河体育小镇等项目,开发麻旺红石林、烂田沟、青龙寨,酉酬下拉寨,酉水河恐虎溪、老柏沟,可大八面山等特色资源;构建农旅产业链,形成文化创作、艺术展示、特色休闲的风情旅游带。

第五节 红色南腰界,建好长征国家文化公园

发展红色旅游,实施“微改造、精提升”。点燃“红色”引擎,讲好赵世炎故事、南腰界故事,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庆酉阳段),打造经典红色旅游景区、红色文化主题精品旅游线路,擦亮“武陵山最耀眼红色地标”,以南腰界镇为中心推动革命文物保护性利用,发挥革命文物教育功能,传承红色精神,创建国家级研学旅游示范基地。

——升级打造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酉阳段)。打造“一核两点”的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酉阳段),一园即“红二、红六军团会师”核心展示园,两点即赵世炎故居和刘仁故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红军街-红军寨为轴线,完成红军街历史空间环境的保护修复和复原陈列,提档升级南腰界革命根据地历史陈列馆。提升南腰界红色经典旅游景区,按照国家5A景区标准升级景区配套设施,改善提升游客红色文化参与度和体验度。

——打响“武陵山最耀眼红色地标”旅游品牌。整合南腰界“一街一寨一馆”红色资源及乡村院落、田园景观和农业资源;策划以“红军战士”成长为线索,创意“吃红军饭、着红军服、住红军屋、走红军路、受红军训”沉浸式体验,通过旅游让红色文化厚植于人民群众,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党和部队的革命优秀传统,创成南腰界国家5A级旅游景区。发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带动作用,带动赵世炎故居、甘龙河漂流、金家坝水库、小河一品丹霞地貌等旅游发展。联动其他省市的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谋划“红色+生态”“红色+研学”整合开发,讲好长征故事,搭建长征文化游线,共享红色旅游大市场。

第六节 康体金银山,打造山地中央生态公园

——打造金银山城市康体中央公园。以拓展城市游憩和康体功能为目的,联动酉州古城、酉阳城区、小坝新城,以地方文化为内涵,依托金银山区位和生态优势,以“生态公园+运动康体”为建设思路,打造集运动、休闲、健身、文化、旅游、服务配套、形象标志功能于一体的西南地区最大的山地中央公园。完善金银山森林木屋、露天浴场、森林酒店、房车营地等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打造城区休闲胜地;以亲子为主题提升松鼠丛林乐园游乐项目,策划互动研学、亲子拓展等旅游项目,打造主题娱乐空间。

第七节 粉黛叠石谷,创建中国地质文化名村

把握乡村振兴战略机遇,以“品牌创建+巫傩体验+乡村艺术”为发展思路,提升叠石花谷景区体验、打造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点,带动周边乡村地区全面发展。

——升级叠石花谷巫傩文化体验。打造酉阳面具阳戏国家非遗文化传承基地,增设面具阳戏非遗传承人表演项目;挖掘傩文化祈福功能,在十二月神柱和三皇台祭坛等场地增设祈福互动项目;研究傩文化表现形式,在景区内部植入傩文化元素符号。

——创建地质文化村。对照《地质文化村(镇)建设工作指南》等相关文件要求,挖掘景区叠层石地质资源,创建扎营村、杉树湾村为“地质文化村”,彰显地质文化品牌价值,实现地质科普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融合。

——创意景区周边艺术乡村体验。深入院校合作,打造叠石花谷为写生创作基地;组织国内外知名艺术家在扎营村、杉树湾村创作乡村艺术作品,提升周边村庄文化艺术氛围,强化“中国乡村艺术季”品牌影响力;引导扎营村、杉树湾村村民依托景区发展乡村旅游,助推建设乡村振兴示范点。

第八节 水岸阿蓬江,升级峡江民俗风情旅游带

以阿蓬江国家湿地公园为主体,升级神龟峡景区,联动周边乡村民俗资源,沿阿蓬江两岸打造水岸阿蓬江旅游体验。

——升级酉阳神龟峡景区,打造“中国猴峡”。围绕神龟峡(酉阳段)核心部分开发提升沿线景观节点,完善码头游船、观景点等设施;依托峡谷生态本底,人工饲养驯化野生猴群,打造“中国猴峡”;丰富峡谷及水上体验活动,增强峡谷江段体验内容。

——带动峡江民俗风情体验带。重点发展苍岭石泉苗寨、南溪老寨、天馆吴家寨、两罾金丝楠木群等资源,整合浪坪浪水坝村小山坡、双泉永祥村、苍岭岭口村杨家宅、庙溪村五龙村等传统村落,结合民族民俗文化,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形成乡村民俗体验空间。

第九节 休闲田园居,建设武陵山民俗旅游示范带

立足酉阳乡村资源,漫游“田园”风光,推进“乡村+”“+乡村”,建设农业综合体,挖掘拓展农业的观光、体验、休闲、教育等功能,发展壮大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亲子旅游,升级全域旅游体系,把酉阳乡村建成具有乡愁记忆的乡村休闲旅游首选地和生态民俗旅游目的地

——打造巴尔盖文创乡村旅游区。以巴尔盖国家森林公园为依托,发挥叠石花谷、酉阳城区和桃花源的引擎作用,以板溪镇为核心串联桃花源街道、钟多街道、板溪镇、龙潭镇和楠木乡等,利用乡村森林旅游资源和传统村落,开发板溪红叶、山羊古寨,楠木十里荷塘,龙潭清华林场等资源,结合叠石花谷艺术乡村打造巴尔盖乡村文创旅游片。

——打造天龙山旅游度假区。以天龙山、后河、土家特色村落等为资源,借助旅游扶贫政策,打造车田桃源·天龙山旅游度假区。以桃源村落开发为重点,以桃源美景打造为支撑,通过乡村建设、产业更新、景区景点构建,形成以村寨度假为核心,民族文化体验、自然生态观光、家庭休闲娱乐、户外运动康养等功能为补充的现代版桃花源生活目的地,建设成为市级旅游度假区,带动偏柏、泔溪等乡村旅游点发展。

——打造田园综合体聚集旅游区。在精品景区辐射带动下,依托“三农”,充分利用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大好时机,重点推进乡村观光旅游向乡村休闲度假和乡村生活体验转型升级,以游兴村,以游强镇,以游富民,促进乡村生产发展、生态优化、生活富裕,把乡村旅游培育成酉阳县旅游产业的核心增长点、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的特色产业和惠民富民的民生产业,丰富酉阳民俗生态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

——打造中国传统村落集散旅游区。依托国家传统村落及其它古村寨文化资源,开发古村落产品。选择临近景区和交通干道的村庄,根据其历史文化形成各自主题,通过产品策划和场景设计,开发古村寨观光、休闲和修学等产品。

——打造圆梁山乡村避暑旅游区。依托大板营市级自然资源保护区,以毛坝群贤居为核心,串联腴地十里桃林、涂市鹿角坪、木叶和兴隆等乡镇大板营原始森林,利用温泉瀑布、原始森林和山地气候资源构建以“清凉”为主题的避暑乡村旅游片。

第十节 乐享酉州城,高标准建设城景融合示范区

依托县城与景区、度假区临近优势,提振县城旅游服务业态,以城景融合为核心,实现城区、景区和度假区空间联动、功能互补,高标准建设城景融合示范区。

——推进小坝康养新城建设。把小坝新城作为城市建设主战场,引导城乡人口向新城集聚。围绕“桃源健康生活”主题,发展以康养度假为核心大健康产业,塑造城市风貌,彰显民族文化、生态宜居等城市特质,驱动小坝新城建设成为康养度假城。以渝湘高铁酉阳小坝站为引擎,加快小坝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康养度假、城市扩容和景区通道发展,构建小坝全域旅游集散中心。

——建设花园城市。结合“城北巩固提升、城中提质改造、城南拓展延伸”发展战略,推进老城有序扩容,实施城市综合管理“七大工程”,推动产城景深度融合,统筹城区、景区、园区三大形态,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山水、田园、乡村三大资源,围绕城区“一河一道”推进城市景观升级,启动夜景灯饰、形象整治、文化植入等工程,加强城区生态文化承载力建设,打造城市旅游景观、建好花园城市。

——提振旅游服务业态。加强城区与景区、度假区联动发展,结合城市商圈、商业街建设,鼓励旅游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业态发展;加强文化植入,创意县城文化体验;升级打造县城为文旅消费集聚区,推动与景区、度假区联动发展,功能互补。

专栏5 重点旅游度假区景区建设

龚滩旅游度假区。整合龚滩古镇、乌江百里画廊、秀水苗寨、长溪沟、荔枝峡、万木石林、永和寺等资源,按照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标准建设完善度假设施,打造乌江画廊封面景区。

南腰界旅游景区。依托南腰界红色资源,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酉阳段)建设为契机,打造“武陵山最耀眼的红色地标”。

龙潭古镇。以龙潭古镇、赵世炎故居、刘仁故居为载体,以红色文化、古镇文化为主题,建设完善景区的旅游交通、游览、旅游安全、卫生、邮电服务、旅游购物、综合管理、资源和环境保护等功能配置,开展景区服务人员综合素质和服务技能标准化提升培训,创建国家5A级景区。

叠石花谷。以叠层石地质资源为主体,面具阳戏傩文化体验为主题,打造中国地质文化名村。

松鼠丛林乐园。以松鼠丛林萌宠乐园为主体,以亲子拓展、研学旅游为主题,以国家级森林公园为依托,打造西部山地中央公园主题游乐空间。

花田梯田。整合花田梯田、何家岩传统村落及菖蒲盖部分资源,以农耕文化为主题,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宜居新典范景区。

酉水河景区。整合后溪古镇、河湾山寨、古祠堂群等资源,以土家文化体验为主题,打造土家文化秘境悠游景区。

楠木湾(金丝楠木群)。整合金丝楠木群、巴渝民宿等资源,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打造集古寨生活体验、传统农耕研学、乡村农趣乐活、森林探秘运动、巴渝民宿休闲为一体的武陵生态农耕博览体验园。

石泉苗寨。整合石泉古苗寨、阿蓬江峡谷等生态、人文资源,提升大河口游客中心、停车场、旅游厕所、大(河口)石(泉)公路等基础设施,以观光车连通石泉苗寨,开展阿蓬江大峡谷游船项目,打造文化体验、水上游乐、峡谷探秘等综合景区。

楠木庄。以楠木庄、十里荷塘产业基地等特色资源为依托,做靓“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金字招牌,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毛坝群贤居。依托毛坝高海拔地理优势,大力发展高山农业产业,提档升级毛坝群贤居基础设施和接待功能,打造圆梁山1400米优质避暑山庄。

红石林。理顺管理体制机制和资源权属,以麻旺红石林特色资源为依托,结合地方特色土家文化,发展研学旅游、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打造地质文化主题景区。

山羊古寨。以山羊古寨、板溪红叶等特色资源为依托,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板溪山羊古寨“山羊八景”,打造红叶观赏基地。

葫芦沟。以酉酬下拉寨、葫芦沟、江西湾等特色资源为依托,把酉酬葫芦沟打造为清凉清爽的天然消夏浴场,打造下拉寨民宿度假、葫芦沟避暑消夏、江西湾游船观光等旅游产品。

大板营原始森林。以大板营原始森林、合作温泉、土家山寨、细沙河等为依托,加强珍稀动植物保护,利用森林生态景观,发展生态、康养、温泉旅游。

龙头山。以天梯、石林、绝壁、三王洞、舍身桥、高山草场等自然人文景观为依托,深入挖掘禅佛文化,打造“酉阳第一名山”。

天龙山旅游度假区。整合车田乡生态文化旅游资源,按照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标准建设完善度假设施,打造文化体验、康体疗养等度假产品。

菖蒲盖旅游度假区。以菖蒲盖为核心,整合花田梯田、阿蓬江、龙头山及周边资源,打造休闲、运动、康养度假产品和夜游产品,打造生态旅居引擎景区。

重点培育特色景区和乡村旅游景点。打造木叶水上民族风情小镇、白家河土家风情园、黑水平地坝乡村休闲体验区、大涵共富乡村农文旅融合休闲体验区等4个乡村避暑休闲旅游景区;建设万木石林、小河官渡滩、酉水河老柏沟龙甲梯田、丁市千氹田梯田、金家坝水库等5个自然景观型特色景区;整理天山堡乔木坨、酉水河恐虎溪、庙溪打石阡、浪坪小山坡、双泉土家十八寨、大溪提督寨等6个传统村落;提升宜居茶海、后坪苦荞基地、大溪笔山坝农旅融合项目、甘泉农庄农旅综合体、腴地十里桃林、涂市地灵村、“梭椤山”千亩茶园休闲山庄、小河赤土稻蟹基地、小河道口千亩四季果园9个休闲农业基地。

第十章 构建文旅消费产业链

服务扩大内需战略,依托城区、景区、度假区和重点乡镇打造文旅消费聚集系统,提升旅游消费品质,打造高品质、集群式、品牌化、体验化的食宿购服务,融合发展构建文旅消费产业链。

第一节 打造高品质文旅接待服务

提升旅游餐饮品质,推动旅游餐饮与文化结合,发展美食旅游;优化住宿供给,支持特色民宿、主题酒店等创新发展;开发高品质的文创产品和旅游商品,推广“创意下乡”“创意进景区”模式。

品牌化提升旅游餐饮体验。以“内容土特化、管理标准化、布局集聚化”为路径,提升品牌体验,打造旅游餐饮为吸引游客的金字招牌之一。一是“内容土特化”,挖掘酉阳本土特色餐饮,实施旅游餐饮“个十百千”工程:营销打造1个“桃源食记”公共旅游餐饮品牌;结合各景区文化体验主题,创新构建“土家宴、苗家宴、生态宴、乌江宴、山寨宴、药膳宴、桃花宴、农家宴、有机宴、文创宴”等10大特色宴;发掘创新100种特色小吃或菜品;建立“桃源食记”餐饮品牌标准,在乌江画廊和武陵山区认证1000家品牌餐饮店,提升酉阳特色餐饮旅游体验和影响。二是“管理标准化”,建立、引入或托管第三方“桃源食记”品牌运营团队,标准化提升酉阳旅游餐饮系统。三是“布局集聚化”,结合消费集聚区建设,引导餐饮业态布局,推进旅游道路沿线的城区-集散中心-重点景区-乡镇布局多级旅游餐饮设施,绘制美食地图,让广大游客“酉滋酉味”。

服务康养度假游客,升级现代住宿系统一是做精星级旅游饭店。成功引进或创建1-25星级旅游饭店或连锁品牌酒店,成功创建一批3星级旅游饭店,全面完善旅游住宿体系,强化星级旅游饭店监督、管理。二是做强民宿品牌体系;优化升级青艾桃源人家等民宿品牌,积极打造“林宿”“文宿”等民宿品牌,引入、创建或委托第三方民宿品牌运营团队,建立规范引导民宿从业者加盟或纳入认证,形成主题多元、不同层次民宿酒店体系。三是做优特色住宿产品;依托“城区、景区、园区”重点推动酉州古城、龚滩古镇、叠石花谷、河湾山寨、毛坝群贤居、花田梯田、金丝楠木景区周边形成七大特色民宿带。利用特色村落、森林生态、水滨环境、特色文化等资源,发展度假、康疗、温泉、文创、树屋、悬崖等体验式酒店。

打造“酉阳酉礼”旅游购物品牌体系。围绕策划旅游商品品牌“酉阳酉礼”,实现旅游购物系统“商品品牌化、供给规范化、布局全域化”。一是“商品品牌化”,通过招商、引导、合作等多种商品开发形式,积极探索IP授权等文创开发模式,作响“酉阳酉礼”购物品牌;二是“供给规范化”,围绕文旅产业绿色、生态、健康的发展趋势,健全农业、中药材和少数民族手工业供应营销链条,创造以文旅产品为主要方向的种养加工制造产业,培育农业、手工业经济新亮点。三是“布局全域化”,沿游客界面全域布局旅游商品购销点,实现有游客的地方就有旅游商品,既是购物点又是品牌展示点。

第二节 打造文旅消费集聚区

构建文旅消费集聚区系统。在县城、酉州古城、龚滩古镇、河湾山寨、叠石花谷及各旅游集散点,按照“历史记忆”“民俗文创”“乡村土货”“生态康养”四个主题,打造主题消费区;创成酉州古城、龚滩古镇等2个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推动形成集购物、娱乐、餐饮、住宿等多功能一体化的文旅消费集聚区。

推进消费“夜游计”,创建四大不夜城。激发“夜间”活力,深挖18时到22时的“夜间黄金四小时”消费潜力,开发夜味、夜养、夜赏、夜娱、夜购新“夜”态,打造夜间文旅消费品牌。打好视觉酉阳、味觉酉阳、听觉酉阳“三张牌”,以酉州古城、龚滩古镇、河湾山寨、叠石花谷景区为载体,结合科技、创意、艺术等手段控制夜景效果,用亮化照明点缀山体、岩壁、建筑、水路等,打造夜间景观。丰富夜间文化演出活动、特色美食体验、民族活动、创意购物等多种业态,全面提升夜间游客接待能力。

涉猎消费“攻芯计”,推出“酉阳文化旅游数字年卡”。整合酉阳文旅景点和商品购销点,做优“桃花源赶场天”等电商平台,入驻京东、天猫、淘宝、驴妈妈、去哪儿网等知名电商。推进融合发展,鼓励电商平台与超市、便利店、社区商业中心和小区物业合作,搭建直播带货、云购物等智能化平台,形成电商促进消费升级的长效机制。鼓励游客及本地居民通过多渠道线上购买文化产品和旅游商品,推动移动端旅游消费成为市场新常态

推动消费“连环计”,丰富文旅产品消费途径。创建“酉匠”非遗手工业品牌,推动酉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化;与电商、新媒体等联合,推进非遗入驻淘宝、京东等线上商城。引导企业参与文旅经营,在城区、景区、游客集散区开设文旅商品店、超市、销售专柜等,找到更多流量入口,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双赢。

争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绘制特色美食地图,发展星级农家乐,做优农特产品、文创产品、二消产品,常态化、高质量举办文化和旅游消费季活动,促进旅游购物消费,推动消费提档升级。

第三节 融合发展构建文旅供给产业链

利用文旅消费的供给链和口碑传播,以文旅消费带动与农业、气候、康养、林业、水利、研学和科技等大产业融合发展,形成相互促进的产业链条,赋能产业发展。

多产业通过文旅实现产业品牌增值。推动文旅+农业、生态、康养、林业、水利和教育等多产业融合。通过文旅消费供给链和口碑传播,形成旅游消费体验产品、购物、餐饮和住宿的供给产业链,并反向推动其它产业品牌化发展。

以文旅需求消费推动多产业链条更新。文旅与农业融合。讲好农产品故事,以文旅赋能农产品品牌,以特色生态土货供给助推农业公共品牌建设。文旅与气候融合。擦亮全国首个“中国气候旅游县”国家气候标志品牌,推动气候资源向旅游、养生和生态产业转化,推动酉阳气象公园建设。文旅与康养融合。依托生态基底、高山种养业、中草药产业及温泉资源,打造生态康养、药膳食品康养和温泉康养产品。文旅与林业融合。一是依托森林打造休闲观光、科普教育等体验;二是促进林下经济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培育金线莲、铁皮石斛等名贵中药材作为文旅商品抢占生态中草药市场。文旅与水利融合。进一步挖掘利用河流及水库资源,结合旅游开发进行环境综合整治提升。文旅与教育融合。建设研学旅游目的地和研学旅游示范基地,推动青少年文博研学、红色文化研学、自然科普研学和地方戏曲文化研学四类研学发展。文旅与科技融合。做足“天文”文章,加快国家天文台天文科普教育基地建设,推动中国“天眼”落户酉阳,打造月球公园;开发“数字桃花源”,完善推广桃花源数字化应用场景,发展定制消费、体验消费等新型文旅消费模式;加快智慧文旅设施建设,打造数字景区、博物馆、美术馆等智能化、体验式文旅产品。

专栏6构建文旅消费产业链

文旅接待提升工程。完成“桃源食记”餐饮品牌创建、酉阳高星级酒店建设、建设酉州古城、龚滩古镇、叠石花谷、河湾山寨、毛坝群贤居、花田梯田、金丝楠木景区七大特色民宿带、酉阳自驾车营地及帐篷自助营地建设。

消费试点城市创建工程。构建“城区-景区-集散网络”文旅消费集聚区三级系统,打造龚滩古镇、酉州古城、河湾山寨、叠石花谷四大不夜城。

文旅产业融合工程。推进腴地万亩桃园农旅综合开发、涂市钟岭田园产业园、酉阳县生态茶叶基地、酉阳县种养结合生态产业链研学、西部农业公园农旅融合项目建设,建好酉阳气象公园。

乡村旅游环境提升工程。酉阳县传统村落保护开发、“一房五改”农村文化创建、酉阳县村庄“三化”工程、乡村振兴集镇“三化”建设项目、酉阳县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推进多乡镇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第十一章 智慧化升级旅游配套设施

加强旅游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深化“互联网+旅游”,借力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与5G等数项高新技术,加快推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智慧旅游发展,促进旅游配套设施智慧化升级,提升旅游配套设施品质。

第一节 云上智慧旅游系统建设与应用

加强智慧旅游相关标准建设,推进预约、错峰、限量常态化,建设景区监测设施和大数据平台,培育云旅游、云直播,发展线上数字化体验产品,鼓励定制、体验、智能、互动等消费新模式发展,打造沉浸式旅游体验新场景。

建设智慧文旅试点示范项目。打造智慧文旅综合应用县级平台,积极并入市级平台联网使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建设智慧景区、智慧游船、智慧文博院馆,形成智慧旅游服务体系。

建立智慧文旅理论和咨询机制。建立与重庆高校及专家教授团队合作机制,通过大数据中心为各级政府和部门提供决策支撑。

构建大客户应用端。建立健全旅游信息综合发布平台和酉阳旅游手机APP及公众号,推进APP在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抖音、WEB广泛应用,为游客提供便利及时的公共旅游信息服务。

构建微文旅管理端。引进国内先进数据平台,打造文旅智慧城市监管中心,对全县各级公共文旅服务窗口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管,开展公众满意度调查反馈,以公众监督倒逼服务效能提升。

第二节 升级全域智慧集散系统

协同城乡发展推进“36”的外部交通建设,构建“26射”内部交通格局,(附图5,酉阳“十四五”交通规划图)。依托内外立体交通网络和城镇体系,建立主次分明、功能协调的集散体系,提升旅游集散服务能力。

构建“一区四心多点”旅游集散体系。推进桃花源游客集散中心建成集旅游接待、形象展示、会议展览等综合功能于一体的游客服务区。以龚滩古镇、龙潭古镇、菖蒲盖和南腰界红色景点旅游景区为二级接待中心。在叠石花谷、神龟峡、花田梯田、河湾山寨、毛坝群贤居等景区景点建立三级接待点。(附图6,酉阳“十四五”文旅集散规划图)。

提升景区通道,完善全域路网。构建快旅慢游交通体系,大力推进县域景点直连线、景区大环线建设,实施“一环七射”景城大环线,全面推进桃花源至菖蒲盖景区大通道项目建设,重点提升酉阳县G319小坝城区过境等六条城区连接道路和酉阳县铜西至菖蒲等九条旅游公路;实施景区和乡村旅游公路畅通升级工程,全面升级各大景区和乡村旅游点的旅游公路。

提升集散服务水平。规划实施“水陆联动”旅游交通战略体系,建设“水陆零换乘中心”,连接上级路网节点建设“1+2+10”的旅游客运枢纽体系。注重客运集散点游客服务品质提升,建立健全综合管理协调机制,设立投诉机构和投诉电话,定期举行安全培训和宣传。

第三节 升级全域智慧导览系统

推进景区内外导览设施提升。一是实施旅游标识导向工程。完成酉阳全域旅游全景导游图一张;参照国家技术标准完成旅游交通指引标识系统和旅游区导览标识系统。二是完善“一部手机游酉阳”系统。整合升级“酉阳文旅”微信公众号,实现旅游产品线上订购,景区景点、酒店民宿等查询及导航等功能。

持续推进旅游厕所革命。2020-2025 年计划新建或改扩建旅游示范厕所38个,融入文化旅游元素符号,重点在厕所外观、内部装饰、节能环保、运维管理等方面打造亮点。将A级及以上景区内的旅游厕所纳入“全国旅游厕所管理系统”进行管理。

实施环卫设施建设工程。在各景区、景点、度假区按照标准化、主题化的环卫要求设置分类垃圾箱。投放分类垃圾回收箱“小黄狗”,实现游客自助垃圾分类投放。

景区智慧化建设。一是建立景区预约和流量管控。搭建景区预约服务平台、景区电子门禁系统、流量信息发布系统、景区视频检测系统,实现精准控流。二是构建景区大数据分析应用平台。依托流量数据,加强营销监测分析,开展数字化信息采集,统筹景区智慧体系平台建设。三是引入高新技术实现服务升级。推进景区红外、云台监控建设,实现景区灾害预警和消防预警;采用智能安检、红外测温等设备,实现景区安全监控和人流监控。推动国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达到国家智慧旅游景区标准。

第四节 推进标准化景区建设

实施景区“创A增星”工程。遵循《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管理办法》(国家旅游局局令23号),按照国家5A4A景区创建要求标准,推动南腰界、龙潭古镇2个景区升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推进叠石花谷、松鼠丛林乐园、花田梯田、酉水河、楠木湾(金丝楠木群)、石泉苗寨、楠木庄、群贤居、红石林、山羊古寨、葫芦沟、大板营原始森林、龙头山等13个景区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通过创建辅导、设施配套建设补助和创建激励机制指导其他有条件的景区创A、升A工作。

推进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按照《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GB/T17775-2003)的相关评定标准,推动龚滩旅游度假区、桃花源民俗生态旅游度假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推动车田桃源·天龙山旅游度假区、菖蒲盖旅游度假区创建市级旅游度假区。

推进旅游品牌创建工作。推动打造桃花源国家民俗生态旅游度假区、菖蒲盖国家级观星基地、叠石花谷中国地质文化村、国家级研学旅行基地4个国家级旅游品牌的创建工作。

专栏7 智慧化升级旅游配套设施

“一区四心多点”旅游集散工程。小坝桃花源景区游客服务区建设项目、推动龚滩古镇、龙潭古镇、菖蒲盖度假区、南腰界红色经典旅游区建成二级接待中心。在叠石花谷、神龟峡、花田梯田、河湾山寨、毛坝群贤居等重要景区景点建立三级接待点。

酉阳旅游公路建设工程。启动实施首批“景点直连线”建设,打通酉龚路沿线休闲观光精品旅游环线,推动旅游景点优势互补、串珠成链,形成农林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

酉阳客运枢纽体系建设工程。推进酉阳新城轨道交通、酉阳县桃花源通用机场、酉阳县直升机起降点-停机坪、龚滩旅游码头升级、万木旅游码头升级、10个码头升级改造、小坝新城一级客运枢纽、酉阳县城,渤海新城二级客运站、10个乡镇客运站建设项目。

旅游设施标准化智慧化提升行动。推进酉阳旅游标识建设升级、酉阳环卫设施建设升级。酉阳桃花源智慧文旅试点建设、旅游市政设施配套完善、旅游信息互动终端设施全覆盖。

景区“创A增星”工程。推动南腰界、龙潭古镇2个景区升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推进叠石花谷、松鼠丛林乐园、花田梯田、酉水河、楠木湾(金丝楠木群)、石泉苗寨、楠木庄、群贤居、红石林、山羊古寨、葫芦沟、大板营原始森林、龙头山等13个景区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第十二章 打造大武陵山文旅品牌支撑

第一节 构建特色主题游线

做精“1+5”的主题精品线路,推出一日游、两日游等不同时长文旅产品,布局一批网红打卡地,满足游客多样化、定制化需求。

整合策划“1+5”主题游线产品。一是“桃花源全景观光游”,整合“一城一区一盖,两镇三江一轴”打造酉阳城区(含小坝新城)、桃花源景区、菖蒲盖度假区、龚滩古镇、龙潭古镇、乌江画廊、阿蓬江、酉水河节点串成龚滩-龙潭文旅轴线,策划形成遍览酉阳全景的核心游线。二是“桃花源康养旅居游”,以桃花源度假区、龚滩古镇、小坝康养新城、菖蒲盖度假区为中心,加快推进乌江百里画廊、山羊古寨、河湾山寨、毛坝群贤居、花田何家岩,楠木庄、黑水美丽乡村提档升级,提供旅居游线。三是“生态民俗休闲游”,即以乌江百里画廊为轴线,联动阿蓬江、石泉苗寨、龚滩古镇、金丝楠木群等核心景点,带动清泉廊桥、后坪长溪沟、万木永和寺等资源构建生态民俗休闲游线。四是“红色文化研学游”,依托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酉阳段)建设,以赵世炎故居、南腰界革命根据地为载体开展红色文化研学游。五是“民族乡村体验游”,以河湾山寨、龙潭古镇为核心,以酉水河沿岸土家族资源为依托,联动大溪、可大、酉酬等乡镇为探寻民族乡村休闲体验的游客提供深度游产品。(附图7,酉阳旅游线路图)

创建拓展3大主题研学产品。一是自然生态4大研学基地,国学、农耕研学——酉阳桃花源景区、自然生态拓展研学——松鼠丛林乐园、地质科普研学——叠石花谷景区、天文科普研学——菖蒲盖景区;二是优秀传统文化研学基地,即非遗研学——龚滩古镇景区;三是革命传统教育研学基地,即红色研学——南腰界红三军司令部、龙潭赵世炎故居。

构建酉阳精华一日游、诗画两日游和桃源深度游产品。打造精华一日游产品。桃花源—叠石花谷景区;桃花源-龚滩古镇(含乌江画廊);桃花源—菖蒲盖(含神龟峡景区酉阳段)。打造诗画两日游产品。第一天,龚滩古镇—乌江画廊—菖蒲盖—花田梯田;第二天,桃花源—叠石花谷—龙潭古镇—河湾山寨。推出桃源深度游产品。以桃花源度假区、龚滩古镇、小坝康养新城、菖蒲盖度假区为中心,加快推进乌江百里画廊、河湾山寨、花田何家岩等提档升级,为旅居酉阳1-2个月度假游客构建度假区为中心其它景区提供娱乐体验及康养服务的旅居游线。(附图8,酉阳时间游线规划图)

第二节 整合节事品牌营销

依托生态避暑、民俗非遗、自然观光、红色文化和乡村艺术五大资源底蕴,推动节庆活动品牌化、市场化、产业化发展,常态化开展品牌节会活动,打造“1+5+N”的品牌节事系统,提高文旅吸引力(表12-1,西阳旅游营销活动体系表)。

一是持续提升酉阳全城桃花源品牌形象力。通过酉阳桃花源文化艺术季占领《桃花源记》原型地文化高地,将桃源文化活化、时尚化;创新传播方式,以抖音、快手、B站等自媒体将“桃花源文化艺术季”作为重要文化事件进行传播,提升酉阳旅游文化内涵和全国知名度。二是围绕地方主题文化高质量举办一批文化节庆活动。将酉阳乡村艺术季、菖蒲文化节、武陵山原生民歌节、龚滩写生艺术季、菖蒲盖国际旅游文化节等打造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旅品牌节会活动。常态推进土家摆手舞大赛、千年非遗闹大年、花田杯摄影大赛等节事,提高区域知名度。三是根据不同季节的景观、产业特点,在旅游地开展不同主题的节事活动,打造龙潭龙舟赛、楠木荷花节、板溪红叶节、后坪梨花节等乡村节事,实现四季有节事,处处有活动的全域节事格局。

12-1 酉阳旅游营销活动体系表

品牌体系

节事主题

活动时间

举办场所

1大

品牌引领

酉阳桃花源文化艺术季

每年春季

桃花源景区

5大

文化支撑

生态避暑

夏季

毛坝群贤居

民俗非遗

一年四季

酉州古城、龚滩、龙潭古镇

自然观光

一年四季

乌江画廊、河湾山寨

红色文化

一年四季

南腰界镇、赵世炎故居

乡村艺术

一年四季

叠石花谷景区

N个节事活动

赏花、踏春

春季

各乡镇街道

耍水、消夏

夏季

各乡镇街道

赏月、庆丰收

秋季

各乡镇街道

滑雪、赏雪

冬季

各乡镇街道

第三节 构建旅游营销矩阵

以网络口碑为核心着力构建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多方式的全方位立体营销矩阵,讲好桃源故事、树好“世外桃源·宁静酉阳”形象。

推进精准营销。细分景区客群市场,根据景区资源特点,分别聚焦银发客群、中年客群、亲子客群和年轻客群,打造针对不同客群多的旅游产品。实施线下营销。结合高铁沿线城市、周边航班城市辐射周边区域精准投放广告,实施活动营销,提升关注度,完善线下营销渠道网。强化线上营销。持续与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华社(新华网)等中央新闻媒体合作,深化与重庆日报、上游新闻等市级主流媒体合作,增强媒体宣传矩阵;建立酉阳旅游品牌推广专区,加强与携程、飞猪等国内1000家大型旅游运营商合作,指导旅行社建立全球合作联盟,联合设置1000个旅游产品直销窗口;加强多渠道分销,强化抖音、B站、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内容生产、运营及流量推广,积极探索交互传播。推进品牌合作营销。联动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武陵山文旅发展联盟,充分利用武陵文旅推广中心平台优势,打造品牌传播矩阵,策划组织系列宣传推广活动,形成品牌塑造合力,让酉阳桃花源成为世界知名品牌。开展国际营销。依托致公党、驻外办事处、国际组织、驻成渝(总)领事馆等,参与国际旅游交流合作;瞄准欧美、日韩、东南亚等境外重点客源市场,设立文化和旅游交流推广中心(点),开展境外客源地市场精准营销;选聘国际传播达人、友好使者100人。打造全民营销。依托融媒体中心宣传阵地,建立“自上而下,以总带分,主调鲜明,各具亮点”的内部宣传体系,引导酉阳人民利用微信朋友圈等自媒体“晒”旅游。打造酉阳地区文化标签。通过酉阳旅游IP“五个一”工程打造城市标签,制造全国顶流文创标志。

第四节 协作共创文旅品牌

主动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乌江画廊旅游示范带、武陵山民俗风情生态旅游示范区和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战略,发挥桃花源品牌引擎效应和推动建立常态协作机制,促进周边省市区县共同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乌江画廊和大武陵山三大世界级文旅品牌,建设康养度假、生态避暑、民族文化、民俗体验、自然观光、红色游学的旅游目的地。

共建跨区游线。一是乌江画廊绿色生态游线,打造武隆-彭水-黔江-酉阳-沿河的乌江画廊跨区游线;二是大武陵山民俗生态游线,联动市内拓展外省武陵山区域打造石柱-彭水-黔江-酉阳-秀山-贵州-吉首-张家界的跨区游,三是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红色经典游线,联动城口-綦江-黔江-酉阳-贵州-湖南-湖北跨区红色游线。积极推进武陵山旅游“一票通”,联动张家界、凤凰等打造武陵山黄金旅游圈。

共商活动营销。推动渝鄂湘黔毗邻地区协作,联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武陵山文旅发展联盟建设,将酉阳作为承接武陵山、乌江旅游联盟的联系载体,在合作机制、节庆轮办、产业发展等方面共商共议。

共建协作机制。按照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客源共享的原则,加强渝东南城镇群合作,推动组建渝东南武陵山文旅发展联盟,联合争取国家批准设立渝东南武陵山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

第四篇 打造武陵山区运动健康城

体育运动是人民身体健康的根基、是追求更高品质生活的基本前提,坚持社会效益,落实全民健身战略,助力健康中国,发展体育事业,是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内涵。“十四五”时期,要全面落实《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加快推进全民健身示范县建设,发扬民族体育文化,丰富体育业态,打造武陵山区的运动健康城,推进体育事业迈上新台阶。

第十三章 全面落实全民健身战略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紧围绕满足人民群众需求,抓好全民健身工程建设,完善酉阳全民健身服务项目和基本标准,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和体育产业体系。

第一节 完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

推动重点大型场馆建设。完工县城全民健身中心建设,加快小坝山地体育公园建设,推进小坝新城片区、龙潭片区、酉东片区、酉西片区和李溪片区五个综合大型体育场馆建设。结合校区、园区、居民小区体育场馆建设进行城市功能多样化改造,提升县城“一场、一馆、一池、一中心、一公园”功能。完善城区全民健身场地网络。建立“大型场馆为中心,社区体育设施、公园运动绿地为节点,新建改造健身步道串联成网,结合入院、入户的家庭健身设施”的“一心多点全覆盖”的全民健身场地网络。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完善社区体育设施和公园绿地的运动功能,促进群众体育设施品质提升。推进重点乡镇全民健身中心建设。推进龚滩镇、龙潭镇、黑水镇、酉水河镇、南腰界、兴隆、麻旺等重点乡镇的全民健身中心建设,按照《乡镇体育健身工程体育设施建设指导》标准,推动农村体育器材向多元化提档升级,加强场馆器材的日常维护和管理,每个乡镇配备一名专职指导员,2-4名指导志愿者。全覆盖建设乡村全民健身场地。以村为单位择取村民聚居点建设全民健身场,兼顾服务半径,坚持均衡配置,实现人口密度与体育设施匹配。坚持建管并举,提高健身场地设施使用率。完善体育设施全民开放机制。构建以公益保障为主、市场经营为辅的体育设施管理机制。运用信息化技术提升场馆开放使用效益。推动大型体育场馆按一定原则开放。

第二节 健全全民健身组织网络

健全群众体育健身组织。一是健全“三个基本协会”。依法成立县体育总会、县老年人体育协会、县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二是推进单项体育协会组织建设,大力发展群众身边的健身组织,实现健身群众活动有组织、有指导、有归属。三是延伸基层体育组织。推动社会体育组织向乡镇街道、行政村社覆盖延伸,逐步实现体育协会全覆盖。四是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建立完善社会体育组织管理激励机制。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积极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一是构建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组织网络。推动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与其他领域的志愿服务相互借力。二是健全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打造可持续开展、实效显著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项目。三是建立志愿服务下基层制度。扩大志愿者服务活动地域范围,推动志愿服务下乡入户。

发挥全民健身带头人作用。以村社为单位评选全民健身带头人,使全民健身带头人成为“全民健身的宣传者、科学健身指导者、群众体育活动组织者、体育场地设施维护者、健康生活方式引领者”,参与街道和乡镇的全民健身活动管理工作。

第三节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体育活动

普及推广全民健身项目。大力发展健身走(跑)、骑行、登山、游泳、球类、健身气功、门球、气排球、太极拳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因地制宜开展各类户外体育活动,开展山地自行车、野外探险、户外露营等山地户外运动以及水上运动等重点赛事。支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用好群众体育赛事平台,重点培育游泳、武术、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优势项目赛事。建立群众性竞赛活动激励机制。推进重点人群参与体育健身。组织好残疾人、青少年、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全民健身活动。推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打造渝东南少数民族体育传承基地。落实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战略,响应“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号召,利用菖蒲盖户外运动基地大力推广和普及冰雪运动。

第四节 加大科学健身指导力度

提升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水平。普及推广科学健身知识,定期发布《全民健身指南》。开展酉阳县国民体质监测和健康评价公益服务活动,发挥各级各类体育协会、体育社团组织作用,开展健身项目培训、讲座和咨询等,促进市民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引导全民加强居家锻炼。推广居家健身,依托公众号、小程序等开辟健身服务平台,邀请网红教练、健身达人等直播指导科学健身。强化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健全指导员上岗服务激励机制,不断提升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工作技能、服务水平。力争每个乡镇配备一名专职健身指导员,2-4名健身指导志愿者。

专栏8全面落实全民健身战略

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工程。推进小坝新城片区、龙潭片区、酉东片区、酉西片区、和李溪片区五个综合大型体育场馆建设。推进建设酉阳全民健身中心、酉阳小坝滨河体育运动公园、小坝山地体育公园、酉阳县酉州公共体育运动场等城市社区体育节点建设。以五人制足球场建设为重点,推进10-20个乡镇足球场建设项目。打造乡镇全民健身中心和2万人口以上乡镇体育公园(10-15个)。

第十四章 注重青少年体育发展

以促进青少年体育锻炼发展和储备青年体育人才为目标,实施青少年体育发展促进工程,推动学校和社会组织两大阵地建设同步发展、互相支撑,开创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第一节 丰富青少年体育活动

依托一地一网完善青少年体育设施。一是建立县级标准化青少年体育基地一个。实训基地常年开展25个项目培训,每年组织各类青少年体育冬夏令营活动20次以上。拓展青少年掌握1-2项体育技能的空间。二是完善中小学体育实训设施。以“三大球”、三小球为主要项目,不断完善球类器材场地、田径器材场地、绳类器材场地及其他项目设施。 丰富体育赛事活动,组织体育赛事。一是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广泛开展亲子、冰雪、水上活动等青少年体育活动;逐步建立市、县、学校的三级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体系。二是鼓励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发展,建立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竞赛、训练和培训体系。完善各类体育竞赛活动制度。建立活动奖励机制。

第二节 提升青少年体育素养

加强青少年健康干预。一是严格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完善媒体科学健身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推动学生体质监测与学生体检有机结合。二是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活动。鼓励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形成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热潮。积极探索适应青少年特点的体育教学与活动形式,达到体质健康标准。强化青少年运动技能普及。一是广泛开展青少年体育比赛联合教育部门加强集体球类项目的推广。支持社会机构和组织开展青少年运动项目技能普及工作。二是以学校为核心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学生体育运动会,做到人人有体育项目、班班有体育活动、校校有体育特色。

第三节 培育青少年体育人才

打造体育系统、教育系统和社会力量多元投入的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拓宽青少年运动员培养途径,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和联动机制,实现运动学校、学校运动队、体育俱乐部有机结合,厚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育基础。提升高水平教练员、裁判员等复合型人才队伍的培养水平。实施精英教练员培养计划,加强教练员队伍的建设、管理和培养,完善教练员执教管理考评机制和职业能力提升办法,建立教练员终身学习制度。推进青少年体育人才培养选送模式多元化。推进高水平青少年人才培养的社会化、院校化和地方化。推进“体教融合”,建立项目选拔与跨界选拔相结合的长效机制,打造不同项目联动递进的后备人才梯队。

专栏9 注重青少年体育发展

青少年体育设施完善工程。推进县级标准化青少年体育基地、中小学体育实训设施建设。

第十五章 培育全民体育文化

在建设体育强国背景下,体育文化正日益成为新风口。酉阳围绕中华体育精神传承土苗少数民族的体育文化,挖掘体育文化价值,打好体育牌,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体育使命。

第一节 弘扬中华体育精神

弘扬新时代中华体育精神。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发展体育的本质是人类追求健康体魄的需求,在建设体育强国的过程中,体育文化被赋予新的意义和地位,并在推动体育强国建设、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进一步加强中华体育精神和奥林匹克精神的普及和教育,倡导文明观赛等体育文明礼仪。以体育为载体阐释中国梦,推动中华体育文化走向世界。

第二节 提升全民运动健康意识

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将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融入酉阳社会发展大局,推动群众健康运动意识不断增强。

完善“一十百千”健康教育宣传阵地。围绕城区、城镇和社区街道居民聚居区,建设健康教育宣传栏1000块,公园、广场、商场、超市等公共场所和机关企事业及窗口单位健康教育宣传阵地100个;在酉阳头条、新闻网站设立健康教育专栏,运营 “健康酉阳”等公众号;开展 “健康大讲堂”等网络直播活动。

有效提升居民健康素养。利用公园广场、体育场馆,组织特色体育赛事活动,倡导全民参与、全民健身;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居委会,定期开展讲座、义诊等健康教育活动;评选10个健康村寨和10个健康促进小区和1000个健康家庭,打造健康榜样;制定扰民健身的规避机制和管理办法,规避市民在健身运动中产生的噪声污染;加强居民健身管理,规避运动风险。

第三节 传承民族体育文化

以“渝东南少数民族体育传承基地”创建工作为中心,推动酉阳蹴球、苗族打花棍等土苗民族体育运动壮大发展。一是推动青年民族体育运动员继续参加赛事勇夺荣誉。培育蹴球青年训练队,提高运动技能,力争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体育大赛获得奖项;二是助推文旅+体育融合发展。完善民族体育运动发展促进机制,鼓励民族运动成为旅游活动。策划体育文创产品、创意体育旅游产品;三是鼓励民族运动成为日常运动健身,推广武术、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运动项目,推动土苗传统舞蹈改编广场舞工作,激发民族体育项目新活力。

第十六章 加快发展现代体育产业

推动酉阳基本建立布局科学合理、功能基本完善、主要门类齐全的体育产业体系,规范传统体育产业,以融合为思路发展新型体育业态并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第一节 规范传统体育产业

建立健全法规体系,完善监督管理机制,规范体育市场主体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促进体育市场规范发展。一是加强体育经营活动的安全监管,对于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的经营活动,严格规范准入和开放条件、技术要求和服务规程,加强技术指导和安全保护。二是推行体育服务质量认证制度,建立和完善体育服务规范,开展体育行业特有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提高体育服务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和专业水平。三是建立商用体育设施管理制度。制定酉阳商用体育场馆租赁管理条例,对用于群众健身的商用体育设施日常运行和维护,按照相关政策给予经费补助和相应优惠。

第二节 融合发展体育旅游

以融合为思路发展体育旅游,打造少数民族体育竞赛表演精品项目,引进国际品牌赛事,推进体育与旅游、文化融合发展,到2025年建成酉阳“两地多点”体育旅游格局。

打造“体育+旅游”融合示范点2个。紧抓市场户外生态需求和健康生活追求,推进菖蒲盖户外运动基地和酉水河体育小镇作为“体育+旅游”融合示范基地进行打造。一是大力发展户外运动项目。推动登山、攀岩、悬崖速降、野外露营、定向运动、漂流、探险、马拉松、滑翔伞等户外运动项目。二是发展“体育赛事+旅游”模式。通过举办菖蒲盖国际定向越野活动赛、菖蒲盖低空飞行挑战赛、酉水河少数民族体育大会、酉水河龙舟赛等体育赛事聚集人气,拓展体育消费渠道。三是发展“民族体育+旅游”模式。在两大体旅融合示范点常态化开展苗族打花棍、菖蒲盖赛马、土家族搭撑腰、踢毽子、高脚马等特色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推动民族体育运动转变为旅游表演、体验活动。

开展体育旅游融合试点建设。推动桃花源度假区、天龙山度假区、叠石花谷景区、金银山生态公园等有条件的景区、度假区结合康养健身、露营越野等体育旅游活动,策划体育文创产品、创意体育旅游产品。

第三节 发展新型体育业态

推动健身市场与健康消费融合。培育体育健身市场,培养群众健身意识,引导大众体育消费。加强群众体育俱乐部建设;开展新兴户外运动、极限运动等项目经营活动,开发和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健身项目。开发体育竞赛和体育表演市场。积极引导规范各类体育竞赛和体育表演的市场化运作。开展具有土苗民族特色的体育竞赛活动,鼓励企业举办商业性体育比赛,积极引进国际知名的体育赛事,努力打造有影响、有特色的赛事品牌。

专栏10 加快发展现代体育产业

体育旅游融合工程。打造菖蒲盖户外运动基地和酉水河体育小镇为“体育+旅游”融合示范基地。开展蹴球竞技开发、山地自行车、野外探险、户外露营、低空飞行等山地户外运动,推广民族体育运动。

第五篇 转型发展理念,提升治理能力

文旅融合是文化和旅游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趋势,当前文化和旅游全面融合尚处起步阶段,仍存在文旅融合不充分、体制机制滞后、对重大战略支撑路径不清晰、综合治理能力不足、规划实施保障不全等系列问题。以提升系统化、现代化文旅治理和经营能力为中心,亟需推动政府职能转型、培育文旅市场主体、全面完善保障机制。

第十七章 推进文旅融合发展

紧扣全域桃花源、康养度假地主题定位,实施康养+”战略,大力推进景城融合、文旅融合、农旅融合发展,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加快建设文旅创新融合发展示范区,将酉阳打造成全国知名民俗生态旅游目的地,着力打造文旅融合新标杆。

第一节 砥砺深耕文旅融合

牢固树立“全域旅游、全民旅游、全时旅游”理念,展现酉阳文化、彰显酉阳特色,大力推进创A增星,争创龚滩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酉阳段)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三大旅游品牌,创建花田梯田、叠石花谷、河湾山寨等一批国家4A级旅游景区,构建“一域两带三十景”旅游空间布局。全面提升吃住行游购娱全要素标准化服务水平,打造景点直连线、景区大环线,推出一批特色精品线路,新增一批高端民宿,做优农特产品、文创产品、二消产品,提档升级探险、露营、研学等体验项目,开发温泉康养、山地运动、低空飞行等户外健康产品,全力打造酉阳品牌、做优酉阳品质、提升酉阳品位。推动全域旅游向纵深拓展,加强市内外合作,联动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武陵山文旅发展联盟,培育引进管理先进、竞争力强的旅游服务企业,充分利用大数据、智能化等手段,不断提升旅游营销能力,吸引更多游客到酉阳寻找“诗和远方”。

第二节 推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

牢固树立以旅彰文、以文塑旅的理念,围绕“乌江画廊、武陵风光、生态康养”三大主题,用好人文和生态两个宝贝,打造全域旅游升级版,推动旅游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迭代升级,打造文旅融合发展新标杆,加快建设文旅创新融合发展示范区。

做响文旅品牌。用好“中国气候旅游县”金字招牌,高质量推出金丝楠木群、河湾山寨等30个旅游精品景点,建设武陵山民俗旅游示范带、乌江画廊旅游示范带,创建重庆乌江·龚滩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南腰界、龙潭2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叠石花谷、松鼠丛林乐园、花田梯田等国家4A级旅游景区,打造叠石花谷中国地质文化村、国家级研学旅行基地等国家级旅游品牌,让更多游客来了就不想走、走了还想来。

做新文旅业态。做大红色旅游,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酉阳段)精品旅游线路,擦亮“武陵山最耀眼红色地标”。唤醒绿色资源,提档升级探险、露营、研学等体验项目,温泉康养、山地运动、低空飞行等户外健康产品,更好满足游客求新、求奇、求知愿望。提升古色文化,建设非遗展示中心、乡村非遗传承基地,做精山寨印象等6个乡村旅游业态。

做优文旅服务。突出土家特色,绘制美食地图,精心推出100款精品菜,让广大游客“酉滋酉味”;做活“酉州古城”,打造全市首个休闲街市。突出叠石花谷、南腰界、金丝楠木群等景区,培育100家星级农家乐、1000家高端民宿,把农房变客房。提升《梦幻桃源》《梯玛古歌》,发展编剧等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创建文化创意产业园、文旅5G创新应用示范基地,开发500种特色文创产品,做大“后备箱经济”。

做大文旅市场。联动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武陵山文旅发展联盟,办好中国武陵文旅峰会,构建旅游营销一体化发展格局。充分利用大数据手段提升旅游营销能力,加快建立全媒体宣传矩阵,进一步深耕国内市场、开拓国际市场、提升传统市场、开发新兴市场,吸引更多游客到酉阳寻找“诗和远方”。

第三节 深化文旅融合体制机制改革

以文旅融合为契机,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健全文旅融合工作机制。重点制定活动营销、保护利用、运营转型三大机制。一是文旅活动营销融合机制,推进文化传播、惠民活动、文化演绎等文化活动与旅游营销活动一体化进行;二是文化保护利用机制,推进文化遗产在保护前提下进行文化观光、文化研学、文化体验等综合性利用开发;三是推动重点景区运营转型。推行国有景区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构建“管委会+公司”管理运营体制,根据景区功能定位,分类施策。加快培育文旅市场主体。整合国有文化企业和旅游企业,推进企业体制改革兼具文旅功能,组建一批竞争力强的文化旅游集团;建立投融资平台,培育境内一批本土化骨干文旅企业。不断完善文旅金融服务。建立和完善“银行+保险+企业+政府”贷款风险分担机制,增大银行授信额度,支持重点文旅企业和重大项目发展;创新金融产品,扩大信用融资比例,支持中小微文旅企业发展。

第四节 争创国家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对标国家要求,推进文旅融合规划及建设行动方案编制工作,引领落实酉阳文旅融合战略,整体提升酉阳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水平。通过“单位自评、自愿申报、市文旅局/委初审推荐、专家审查、现场评定、会议研究等流程”,推动酉阳争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县。

第十八章 推动落实重大发展战略

第一节 树好乡村振兴旗帜

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对酉阳提出的“成为一面旗帜”战略目标,坚持“农民主体、市场运营、规划先行、品牌引领、治理同步”工作思路,统筹推进“五大振兴”,推进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互为机遇和动力,通过文化兴村、产业兴村助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努力将酉阳打造成乡村振兴的一面“新旗”。一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在“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回头看”的基础上,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加强重点人群监测和帮扶。多种渠道促进脱贫群众稳定增收。二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完善“产加销”产业链条,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开展乡村建设行动,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提升农村文明程度。三是统筹抓好新型城镇化,实现城市与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让城在山中、房在林中、人在绿中,充实城市内涵,建好花园城市。重点打造龙潭、龚滩等一批绿色小镇,推进城乡深度融合。打造酉水河河湾山寨等一批民族风情浓郁的特色村寨,建设美丽乡村。

第二节积极承接地区战略

奋力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全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高质量发展、实现打造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新样板、全国乡村振兴新示范、世界知名旅游新胜地,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重要战略支点和全国宜居宜游目的地目标中,彰显酉阳文旅担当、贡献酉阳文旅力量。加快推进酉阳文旅高质量发展,坚定贯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部署。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两地两中心”目标定位,文化和旅游始终坚持深度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路径,助推酉阳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响应全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战略,加快打造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重要战略支点。以文旅发展为抓手,推动酉阳城镇化建设,共建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立足驱动社会经济全面发展,把文化和旅游业发展成为酉阳主导产业,提升城市品质、落实乡村振兴,驱动酉阳向全县目标定位发展。

第三节 全面支撑文旅品牌

彰显地区特色文化品牌、拓展全域体验推动全域度假,围绕“全国文化强县”“世界知名旅游新胜地”战略愿景,推动落实两大文旅战略。加快推动酉阳建成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重要支点城市。强化心中桃花源、乐享酉州城、三养乌江景、红色南腰界、康养菖蒲盖、风情酉水河、粉黛叠石谷、水岸阿蓬江、康体金银山、休闲田园居十大旅游产品支撑,打响“全域桃花源·康养旅居地”品牌,将酉阳建成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重要支点城市。支撑重庆“文化强市和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发挥酉阳文旅产业基础和相对优势推动高标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覆盖,打造武陵山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标杆。

第十九章 完善现代化治理体系

以文化和旅游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改革方向,将政府管理、服务和引导的合力,企事业创新经营的动力,社会组织协调促进的推力有机结合,推进文旅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更加现代化。

第一节 优化文旅治理机制

全面深化文化和旅游领域治理体系改革,不断提高文化和旅游改革发展活力,加快构建党工委领导、管委会负责、文旅局牵头、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文旅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持续推进国企投融资改革试点。配合市上抓好桃花源旅投集团作为全市投融资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共建投融资平台,放大融资能力,促进桃花源旅投集团按市场化机制实现可持续、良性发展,走全面市场化发展道路。优化文化和旅游管理方式。积极推进“放管服”改革,推动将旅游监管方式从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加强大数据在文化旅游监管中的运用;健全文化旅游“黑名单”制度,发挥信用管理在文化旅游监管中的主渠道作用。完善文化和旅游综合执法体系。推进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建成执法体制高效顺畅、执法队伍规范统一、执法手段科学有效、执法保障切实有力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系;深化全域旅游“1+3+N”综合执法管理体系改革,推进在打破行政藩篱、完善综合执法、强化创新驱动等方面实现“N”的突破。健全文化和旅游发展的统筹协调机制。推动将酉阳全域旅游工作联席会议机制,拓展为酉阳文化和旅游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合理划分县-乡镇(街道)-村(社区)文化和旅游发展职能,充分发挥各级组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制。积极开展公共文化场馆和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服务内容融合试点;进一步完善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务机制。持续推进文化旅游社会组织改革。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积极引导行业协会扮演好政府和企业间“桥梁”角色;支持行业协会有效发挥行业自律作用。

第二节 提升依法治理水平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发挥法治对改革发展稳定的引领、规范、保障作用,推动文旅发展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切实维护人民权益、维护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提升文旅依法治理管理能力。成立普法工作领导小组,以普法工作领导小组推进文化旅游行业普法工作,把普法工作宣传教育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和年终考核指标。建立健全政策法规、标准规范,规范文旅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强重要节点、重点领域巿场监管和暑期、节假日等旅游高峰期市场检查,开展不合理低价游、在线旅游企业违法经营等专项整治,维护旅游市场秩序,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加强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提高行政执法的专业化、规范化、信息化水平。健全“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主体负责”的文化和旅游安全责任体系。

深入推进文旅普法活动。一是面加大法律宣传,以文化旅游法律法规宣传“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为主要形式,通过“送法上门”,将日常监督管理和普法宣传结合起来,向旅游经营者、从业人员和游客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打造“文明旅游示范景区”。二是制定文旅经营主体培训制度,把对文旅市场经营主体的法律法规培训纳入普法重点对象,抽调业务和法律知识强的干部,定期对旅游重点乡镇和重点旅游景点、旅行社进行旅游法律法规培训讲座,强化员工法律意识,引导景区经营者遵纪守法、依法经营、依法维权。

第三节 守牢文旅发展底线

切实强化红线意识,坚持底线思维,确保文化和旅游发展可持续。

遵守绿色发展底线。践行“两山”理论,严格遵守自然保护地管控要求,不触碰生态保护红线,不逾越资源利用上线。科学制定项目准入标准及生产监管制度,明确各环节绿色发展措施,层层压实绿色发展责任,制定完善的考核制度并严格执行。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实现文旅产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筑牢文旅安全底线。发挥旅游安全专委会牵头抓总作用,落实文旅行业领域六类安全管理责任。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深入查找安全监管盲区,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夯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抓实非标游乐项目“创建企业标准+第三方机构安全检测”管理,强化现场管理、一线管理、岗位管理。抓好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加强旅游包车、高风险旅游项目等重点领域安全管控。抓好旅游安全基础工作,落实安全生产标准化、旅游安全监管信息化平台、旅游责任保险、旅游安全警示提示等重点工作。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抓好安全宣传教育。经常性开展行业安全培训和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突能力。

严守意识形态红线。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摆在事业发展的重要位置。一是全面落实主体责任,严格按照党管意识形态工作要求,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四大责任。二是全面加强阵地管理,抓牢抓实各级公共文化服务阵地意识形态在组织领导、制度建设、人员履职、风险防范等方面的工作。三是全面强化市场监管,加强对各类市场主体的审核把关、执法监管,严厉打击各类涉意识形态安全的违法违规生产经营行为。四是全面提升安播能力。切实履行广播电视监管责任,指导、督促辖区内广播电视播出传输机构落实安全播出主体责任,提升安全播出传输能力、意识,坚决杜绝安全播出事故的发生。

第四节 提升文旅服务质量

加强旅游服务质量监管和提升的整体性推进、协同性发展,实现旅游服务质量持续提升。

推进景区创A工作。按照《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管理办法》和《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的相关规定,坚持“盘活存量、提质增效”的原则,着力提升原有景区景点服务质量,推动酉阳建立完善的A级景区体系。开展旅游饭店评星定级工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饭店星级的划分与评定》和《旅游饭店星级的划分与评定》工作规程,提升饭店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开展饭店评星定级工作。

加强导游队伍建设。加快构建导游旅游服务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实施导游专业素养研培计划和金牌导游培训项目。举办旅游服务技能竞赛。办好导游大赛、饭店服务技能竞赛等,表彰一批优秀导游、领队、讲解员。优化旅游志愿者队伍。开展“文明旅游”进景区志愿服务活动,提升旅游志愿者服务质量。

加强质量监管综合执法工作。落实放心消费和旅游购物无理由退货服务,推进旅游信用体系建设。常态化开展“体检式”暗访评估工作。落实“双随机、一公开”制度,开展跨部门联合执法,严厉打击“不合理低价游”、未经许可经营旅行社业务等违法违规行为,为促进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第二十章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严格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法》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等法律法规要求,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三同时”制度,适时开展环境影响跟踪评价。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针对区域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进一步明确环境目标和三线一单管控要求,作为《规划》实施的硬约束。根据区域功能定位和环境目标,将区域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作为《规划》优先任务,提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修复具体任务,切实维护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等重要功能。

严格保护生态空间,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保持景区的自然性,提倡生态旅游,遵循区内景、区外商区内游、区外住的原则,尽量将宾馆、餐饮等设施严格控制在生态敏感区范围外。强化生态敏感区、基本农田的保护,规划中拟实施的项目,禁止在自然保护地核心区和缓冲区实施,在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内,不得建设污染环境、破坏资源或者景观的生产设施,建设其他项目的污染物排放不得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

严格控制区域开发强度,优化开发任务。结合环境影响评价结论,明确区域内应保护的重点区域,列为控制开发区域,保护生态功能。优先完善和建设规划区内相关的供水、排水等基础设施。对于位于城市或靠近城镇的景区,应加快市政管网的建设进度,确保在规划实施后,该区域各景区产生的污废水能通过市政管网引入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排放。对于布局在乡村的景区,首先应采取节水措施,从源头上减少污废水的排放,同时加快新建污水处理设施的修建,确保在规划实施后,该区域产生的污废水能处理达标后排放等。

第二十一章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最大程度激发全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推动规划实施的强大合力,确保酉阳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强化组织协调合作。坚持党对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强对涉文旅部门、镇街党政领导班子建设,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坚持齐抓共管,进一步完善区域间、部门间联动机制,推进政策制定、规划实施、资源开发、市场开拓、品牌建设等方面的统筹与协调。

切实加强政策保障。进一步健全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措施,强化对保护传承的政策扶持力度。深化消费激励政策,鼓励A级景区年内向医护人员免费开放。全面落实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职工带薪休假制度,引导和鼓励非公企业、个体工商户完善休假制度。

创新用地保障机制。加强存量土地盘活,保障重大招商项目及时落地;保障产业用地需求,将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及配套设施建设用地纳入全县国土空间规划并给予重点保障;同时加强用地质量监督,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面向市场需求,紧密围绕人才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制度构建三个环节,营造重视人才的氛围;加强文化旅游人才培养,健全人才引进制度,创新人才培训制度,通过鼓励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提升中层管理业务水平等举措,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发挥财政专项资金引导作用,整合中央专项资金、争取市区两级财政资金,成立酉阳文旅产业发展基金,以政策资金吸引民间投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突出文旅融合和康养产业发展重点,加大招商引资项目的引进洽谈和规划项目的动态跟踪管理,明确每个项目的责任单位、投资建设、政策扶持等情况,做好招商项目的落地运营与招商企业的长期配套服务。

完善评估监督机制创新科学评估机制,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新方法,整合互联网大数据和统计数据,通过科学精准评估,全面真实反映规划实施情况。组织开展规划实施年度监测、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增强规划评估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强化市场监督作用,进一步完善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和民主监督机制,及时公开规划实施相关信息,接受全社会监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