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政策文件 / 其他文件
[ 索引号 ] 11500242009146030A/2023-00035
[ 发文字号 ] 酉阳府办发〔2023〕13号
[ 主题分类 ] 农业、林业、水利;林业
[ 体裁分类 ] 其他公文
[ 发布机构 ] 酉阳县政府办公室
[ 有效性 ]
[ 成文日期 ] 2023-04-11
[ 发布日期 ] 2023-05-10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乌江酉阳段“两岸青山·千里林带”规划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字号:


酉阳府办发〔202313

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乌江酉阳段“两岸青山·千里林带”规划建设实施方案》已经县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411


(此件公开发布)



乌江酉阳段“两岸青山·千里林带”

规划建设实施方案

为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长江重庆段“两岸青山·千里林带”规划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渝府办发〔2020137号)要求,着力解决乌江酉阳段两岸水土流失治理难、造林绿化水平低、生态屏障功能仍然脆弱等突出问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整体谋划长江干流和主要支流两岸生态廊道建设,着力增加江河两岸植被覆盖,丰富生物多样性,促进自然生态系统质量的整体改善,增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和经济效益,提升益林、护山、固土、涵水、拦污等生态屏障综合功能,有力推动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建设,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重要的生态支撑。

(二)工作原则。

——尊重自然,和谐共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遵从自然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和内在机理,落实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相结合的方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保护生态,保障民生。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生态建设与耕地保护的关系,高度关注群众生产、生活问题,引导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切实保护江河两岸生态环境。

——统筹推进,注重实效。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良种良法,加强城乡统筹、区域协同,推动绿化与美化、生态与产业、林相与品相相结合,努力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有机统一。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实施,强化政策保障,创新完善机制,加强科技支撑,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工作。

二、工作目标

(一)实施范围。

乌江沿岸范围酉阳段两岸第一层山脊线(或平缓地区江河两岸外1000米左右)范围内,面积约12.56万亩,涉及龚滩镇、万木镇、清泉乡、后坪乡、两罾乡等5个乡镇。

(二)目标任务。

2023年实施“两岸青山·千里林带”项目9700亩,其中:森林数量提升5000亩,森林质量提升4700亩。

2024年实施“两岸青山·千里林带”项目6100亩,其中:森林数量提升3000亩,森林质量提升3100亩。

2026—2030年实施“两岸青山·千里林带”项目2.27万亩。

通过生态空间挖潜力补天窗、生产空间调结构还林草、生活空间增绿量添色彩,自然生态资源得到严格保护,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益林、护山、固土、涵水、拦污、维护生境等生态屏障综合功能更加凸显,努力实现林相季相变化多彩、成片零星相间配置、疏密高低错落有致,逐步在乌江两岸形成“一江碧水、层林叠翠、四季花漾、瓜果飘香”的乌江画廊美景。

三、重点任务

发挥规划管控引领作用,按照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生态保护红线三位一体的“空间规划一张图”,着力提升森林综合效益,构建农业生产空间、城镇建设空间、生态保护空间协调统一的空间规划管控体系。

(一)实行“三类”分类指导。

1.峡谷景观生态屏障类。在乌江峡谷地区,全面保护峡谷自然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探索在生态敏感区、脆弱区、退化区等生存条件恶劣区域实施生态搬迁,减少人为扰动,加大力度治理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充分挖掘利用独特气候资源,修复“乌江画廊”和阿蓬江等森林生态,提升自然生态环境质量。

2.浅丘产业生态屏障类。在乌江等干支流两岸丘陵低山地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夯实绿色本底基础,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点布局柑橘、柚子、油茶等特色生态产业,大力开展农村“四旁”(村旁、宅旁、水旁、路旁)植树,建设森林乡村,发展乡村旅游、森林康养。

3.城镇功能生态屏障类。在沿江重点城镇,结合城镇品质提升、污染防控治理和城乡生态修复,开展城镇绿化、零星间隙地植树和林相提升改造,建设江河岸线近绿亲水生态修复工程,提升沿江(河)生态绿化品质和生态屏障功能水平。

(二)落实“三带”空间布局。

1.滨江景观生态隔离带。在消落线以上50-100米范围,结合江镇江村滨江地带品质提升,在城镇搬迁和港口码头整治后腾退的土地、江河两岸公共空间、非城镇建设用地后退蓝线控制区域等开展造林绿化和林相改造,建设生态缓冲隔离带,修复保护两岸生态系统,打造沿江生态廊道。

2.中山生态产业发展带。结合乡村振兴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果林、中药材、林下经济、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等产业,实施一批特色效益林业项目,实施以工代赈,带动当地农民就业增收,助力生态修复和乡村振兴。

3.高山生态防护林带。坚持保护优先、生态优先,加强自然保护与生态修复,实施退化林修复和森林抚育,补植阔叶树和珍贵树木,增加森林植被,改善林分结构,提高森林质量和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防护效能。

(三)着力提升森林数量。

1.生产空间调结构5000亩。优先选择园地等非耕地实施。园地数量不足的,按照耕地坡度由高到低顺序依次实施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主要在25度以上坡耕地中实施,禁止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依据三调耕地、林地、园地等地类认定标准,采取粮与非粮间作(套种)方式种植农作物。对原种植结构不合理的,新种植经济价值高符合市场规律的经济树种。依照上述规定实施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新改造林5000亩,种植生态经济价值高的珍贵树种和特色经果林。

2.生活空间增绿量3000亩。以绿化、美化和改善人居环境为目标,在道路两旁种植行道树,在水系周边种植护岸及水源涵养林,在田边土坎栽植经济树种,在房前屋后和乡村公共区域种植经果树或彩叶林,开展农田林网和农村“四旁”植树3000亩。

(四)着力提升森林质量。

1.生态空间促提升30300亩。在江河两岸重要生态节点区域,围绕体现森林季相变化、提升森林景观价值进行综合改造,建设季相变化景观示范林500亩。对林分系统功能退化的国有林地和经济效益差的经济林进行低效林改造1800亩,提高林地综合效益。对生长不良的中幼林和近熟林,通过抚育、补植、间伐等人工措施实施森林抚育28000亩,培育稳定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

2.生活空间添色彩200亩。围绕城乡融合发展、新型城镇化,对江河两岸沿线城镇的建成区、景区、交通码头等进行绿化美化200亩,提升城镇绿化质量。

(五)着力提升综合效益。

1.增加岸线植被覆盖,增强生态防护功能。围绕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目标,优化营造林方式,强化生态经济效益兼具的复合经营,乔灌草结合,丰富江河岸线植物群落,改善生态环境,形成稳定、健康的林草自然生态系统,充分发挥千里林带在江河生态修复中降水拦蓄、污水净化、面源污染治理等方面的系统性作用,以及在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固碳释氧、净化大气、丰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综合屏障功能。

2.丰富两岸生态景观,提高生态景观品位。根据不同立地条件和总体布局,选择适宜的有较高季相变化的树种开展营造林,丰富森林层次结构,凸显四季自然变化,将乌江酉阳段沿岸建设成风景带、旅游带、经济带,促进沿线生态旅游业发展,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开拓新路径。

3.实施系统综合治理,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围绕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统筹推进沿江城镇坡地绿化和公园建设,农村山体、农田林网和“四旁”绿化。科学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引导发展木本油料、特色林果、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等绿色产业。

(六)着力加强生态保护。

1.加强林草资源保护。严格执行《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强化林地分级和差别化管理;严格执行公益林保护管理制度,加强公益林监管;全面保护天然林;做好森林防火工作。加强自然山体的保护与管控。探索古树名木保护体制机制,做好松材线虫病等有害生物灾害防控,防范外来物种入侵。抓好森林火险、重大有害生物等监测预警设施设备及大数据平台建设。

2.加强湿地资源保护。统筹谋划江河溪涧库塘堰渠等湿地生态系统,突出对现有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实行湿地面积总量管控,保持湿地面积不减少。加强湿地生态系统修复和治理,提升湿地生态系统功能,遏制天然湿地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加大对山体、河谷、半岛、江心岛等近湿地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力度,确保湿地及周边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

3.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与管理。开展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科学建立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强自然保护地管理,完善管护设施和管理机构,提高监管能力。开展自然保护地动态监测、生态环境监察等监督检查专项行动,严肃查处涉及自然保护地的违法违规行为。

4.加强林业执法监管。完善林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建立与公安机关的协同配合机制,加强林业执法,严厉打击破坏森林、湿地、草原和食用野生动物等违法犯罪行为。提升执法信息化水平,推进执法机制创新。实行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建立健全林草资源损害、生态价值损失赔偿和责任追究制度。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工作由县林业局牵头,县水利局、县规划自然资源局、县农业农村委及涉及乡镇等部门和单位配合,严格年度目标和任期目标管理,完善细化配套政策措施。由县林业局及时下达任务并及时开展项目建设,鼓励提前谋划和实施总体建设任务,确保规划建设任务全面完成。

(二)落实用地和资金。积极争取上级支持,优化我县乌江两岸基本农田布局,为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增加植树造林空间创造条件。充分利用各类园区绿化用地和农村“四旁”土地,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适地适树种植木本粮油和特色经果林,切实破解生态修复任务重与绿色生态廊道空间不足的用地矛盾。落实财政资金用于“两岸青山·千里林带”规划建设,统筹使用生态转移支付、森林植被恢复费返还等资金,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和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探索多元投入和市场运作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确保“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资金足额到位。

(三)发挥科技支撑作用。筛选一批适宜不同区域的营造林技术模式进行示范推广。加大森林火灾、松材线虫病等有害生物灾害防控、林特资源开发加工利用、森林旅游康养等实用技术运用。加强林木良种选育和保障性苗圃建设,做好种苗生产和调剂,严格使用良种壮苗,实行种苗管理“一签两证”制度。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构建远程技术服务平台提供技术支撑,确保造林绿化质量和效益。

(四)强化考核与宣传。加强和改进工作考核,建立完善工作督查、情况通报和考核结果运用机制。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型媒介加强新闻宣传及舆论引导,深入宣传“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重大意义、政策措施、先进典型,努力营造全党动手、全民动员、全社会参与的强大声势和良好氛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