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学习党的二十大 / 学原著悟原理

​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广泛凝聚智慧力量

日期:2023-01-29       
字号:

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广泛凝聚智慧力量

全国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 李伟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是“国之大者”。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决心之大、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环境改善奇迹。党的二十大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高度,对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作出重大战略部署。新征程上,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一以贯之抓好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人民政协作为党领导的专门协商机构,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具有很多方面的独特优势,可以而且应该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广泛凝聚智慧力量。

深刻认识新时代10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

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全面确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方位,不断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提出“六个坚持”,到“八个坚持”,再到“十个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内涵不断丰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等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广泛共识和行动指南。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理念,为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贡献中国智慧,得到了国际社会广泛认可。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制度全面建构。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出台为标志,加之百余个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方案的陆续出台,覆盖资源、环境、生态、空间、产业等各个相关领域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框架已经形成,特别是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河湖长制、林长制、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等,已经并持续发挥重要的约束和管控作用。同时,包括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等为主体的生态文明体系逐步成熟完善。

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合力全面形成。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一方面,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越来越强烈,全社会对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具有高度共识。另一方面,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正确主张正在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共同认知和自觉行动,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不断增强,生态环保工作从过去的“逼我做”“让我做”到现在的“我要做”“我争做”,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锐意改革和积极实践,凝聚起社会广泛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合力。

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效果全面显现。新时代10年,我们持续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持续开展植树造林和草原保护改良,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无论是东部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雾霾少了,天空更蓝了,空气更清新了;荒山沙漠少了,大地更绿了,景色更优美了;污水横流少了,河湖更清了,鱼鸟更多了。有关调查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公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满意度持续提升,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事非经过不知难。新时代10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最根本的是坚持以下几点。一是始终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新时代10年,我们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教育和武装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指导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这对于全党全社会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自觉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具有决定性意义。二是始终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新时代10年,我们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这一最大制度优势,牢牢把握生态环境关系党的使命宗旨这一根本要求,层层压实责任,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三是始终坚持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新时代10年,我们积极传承中华文化中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天人合一等生态自然观,既从传统文化中挖掘优秀生态文化,又根据时代要求进行拓展和创新,有力支撑了生态文明实践。四是始终坚持解决突出问题与完善制度机制并重的原则。新时代10年,我们以最严厉的措施,集中攻克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同时更加注重制度建设,着力构建保护生态环境的利益导向机制。

准确把握新时代新征程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

党的二十大发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员令,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并对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战略部署。新征程上,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改善,是一个需要长期付出艰苦努力的过程。我国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运输结构偏公路等问题尚未根本改变,发展与保护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的基础尚不稳固。我国又向世界作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承诺,这是更加艰巨的历史任务。新征程上,我们必须以对历史、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发扬塞罕坝精神、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精神,坚持劲头不松、方向不变、标准不降、力度不减,一张蓝图绘到底,久久为功抓落实,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人口、资源、环境是推进现代化的重要约束条件。我国的人口国情、资源国情、环境国情与先发展起来的国家有很大的不同,可以说是发展的条件“先天不足”,即使相比许多同样处于经济追赶阶段的国家,也不占优势。因此,我们的现代化是最难的,在这样的国情条件下,唯有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走出一条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的新路子,才能缓解人口、资源、环境对发展的瓶颈约束。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

推进生态环境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新时代10年,我们在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中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初步建立起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展望未来,必须进一步补齐制度短板,着力在生态环境治理科学化、信息化、规范化、程序化上取得更大进展。新征程上,我们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完善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深化排污许可制等关键政策工具改革,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坚持系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已经进入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阶段。要准确把握生态文明建设各个方面之间、生态环境领域改革和其他相关领域改革之间的联系,提高统筹谋划和协调推进能力,确保各项工作形成整体合力。新征程上,要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强化上下协同、部门协调、社会参与,形成工作合力;要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推进落实“三线一单”;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加强生态环境领域国际合作,既主动承担与我国国情、发展阶段和能力相适应的国际义务,也要坚决维护我国发展权益。

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广泛凝聚智慧力量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作为全国政协生态环境领域的专门委员会,自1998年组建以来,始终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开展协商议政活动,长期跟踪并推动了南水北调工程、天津滨海新区、川藏铁路等国家重大工程和战略的建设实施,深入开展了气水土污染防治、推进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国家公园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调研并提出重要决策参考建议。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生态文明建设领域重点工作,在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上双向发力,取得丰硕履职成果。

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开展协商议政。聚焦“国之大者”重点协商,牵头承办以“污染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和“统筹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全国政协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300余位全国政协常委围绕生态环境领域重大问题集中协商、深入议政,所提多项意见建议被相关工作部门采纳。聚焦资源环境领域“小切口”问题精准协商,承办“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推进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等8场双周协商座谈会、“加大白色污染防治力度”等3场远程协商会、“在‘双碳’目标下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专家协商会,开展“加大白洋淀生态保护和修复,有力支撑雄安新区发展”等37项专题调研以及“新时代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等4项党外委员专题视察,有关建议为推动落实相关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积极探索全方位、多层次协商机制。创设流域、区域协商新机制,协调19个省(区、市)政协,推动设立沿黄9省(区)政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商研讨会、长江经济带11省市政协“共抓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共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研讨会两大流域协商机制,每年围绕专门主题,协调推动流域各省级政协、相关国家部委开展协商座谈,会议成果通过联名提案等形式上报,有效助推长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积极支持黑土地保护涉及的黑吉辽蒙4省(区)以及赤水河、环洞庭湖四市一区、京津冀、环秦岭等流域、区域协商活动,形成覆盖27个省(区、市)的8大流域、区域协商机制品牌。通过召开提案办理协商会、提案督办调研等方式,创设提案人、提案办理单位“面对面”协商交流平台,对“关于加强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与气候变化适应”的提案等22份全国政协重点提案开展督办,有力推动协商成果落实。

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紧扣生态文明建设主题,加强思想政治引领,以协商聚共识、以共识固团结。组织召开 16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座谈会,及时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决策部署。举办“气候变化对我国生态安全的影响”等3场全国政协重点关切问题情况通报会,增进委员对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政策的理解认同。组织开展10期委员读书活动,重点研读《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碳达峰碳中和100问》等,引导委员在学思践悟中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3200余名委员发言 9万多条、800余万字。党的二十大召开后,组织委员通过发表署名文章、录制短视频、读书活动下基层等方式,宣传阐释大会精神,引导社会各方面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上来。

202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决策部署落地落实,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协商议政,开展民主监督,广泛凝聚共识,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凝聚智慧和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