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酉阳 / 酉阳名片 / 景点景区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龚滩古镇

日期:2023-10-17       
字号:

龚滩古镇,位于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西部,阿蓬江与乌江交汇处。作为重庆市酉阳县西部重镇和百里乌江画廊的起点,龚滩古镇北倚凤凰山麓,东靠马鞍城,西隔乌江与贵州沿河县新井乡相望,北过大岩门接沿岩,乃三面环水、一面着陆的天堑。

《酉阳州志》记载滩险:“大江之中,横排巨石,大者如宅,小者如牛,激水雷鸣,惊涛雪喷,舟楫不能上下。”乌江在此分为上下两段,来往船只均以此为据点。重庆、涪万以及经长江运营的货物、食盐和贵州境内的山货在此须经人力转运过滩,另行装载,于是,商业、交通、文化同盛。民国时期,尤其是抗战时期,川、黔、湘、秦的商贾、脚力、纤夫、政客、兵丁云集于此,龚滩江面帆船如梭。龚滩遂成人口密集、商肆繁荣的集镇。

一、历史悠久

龚滩古镇,据资料可考已有1700余年。当时已有人聚居至此,形成古镇的雏形,最初为三国蜀汉所置的涪陵汗郡县;西晋末废;唐朝置洪杜县;宋嘉祐八年(1063)废为寨;宋绍熙三年(1192)设罾潭巡检司,辖龚滩;清乾隆元年(1736)龚滩解放后,成立了酉阳县第四区人民政府;1984年改称龚滩镇。

龚滩古镇从明代开始初具规模,以明代为起点,大致划分为4个阶段:

一是明朝,明万历元年(1573)凤凰山岩崩,巨石塞江,自然形成上下两座码头,船只不能通行。以食盐为主的大量货物囤积江边,须人力搬运过滩。居民点主要是以苦力为生的纤夫所居住,使龚滩初具规模。龚滩逐渐发展为借水陆边寨优势进行土特产交易、靠商运求生存。

二是明末清初,“武装移民”使大批陕西、江西居民移入龚滩。清雍正十三年(1735)改土归流后,以龙潭、龚滩为中心的商贸市场逐渐完善、繁荣。光绪年间,陕西商人张朋九首先在龚滩修建“西秦会馆”,汇集本地商人经营生意。一时,渝、涪、江津帮商贾纷纷云集龚滩,上运大宗食盐及日用百货,下行大量生漆、桐油、粮食,古镇得到较大发展。龚滩因其滩之险阻而成为乌江流域重要的中转口岸,兴起很多客栈和商号,逐渐将两码头间的居民点连续成片。形成一条平行于乌江的带行村落。

三是民国期间,因经济的发展,涌现出“大业”、“久大”、“中南”、“蜀通”、“蜀运”、“玉成”等十余家较大盐号及百余家商号,龚滩成为当时闻名的油行、粮行、盐行、山货行,商贾、力夫、纤夫7000余人来往龚滩,热闹非凡。当时”钱龚滩、货龙潭“之说,实为有过之而无不及。在此期间,兴建了大量建筑,沿老街呈带状发展。

四是新中国成立后至今,由于乌江航运的彻底整治,塞江巨石被炸,船只上下通行无阻,涪陵至龚滩、沿河、恩南的木船被机动船代替,航行的时间大大减少,龚滩失去了作为川、湘、黔物资中转和集散地的作用,古镇从此衰败。再加之近年来古镇上的青壮年多外出务工,镇上人口锐减。同时新街(酉彭公路在龚滩段)由于陆路交通的重要作用而兴起,新建建筑大都沿新街两边修建,龚滩镇便形成如今的新旧两街平行(老街处于半荒置)的带状布局。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成立了酉阳县第四区人民政府,其间乌江航道经过3次整治,1959年炸礁后得以能航,各大盐商渐次退去,龚滩古镇逐渐衰落。1984年改称龚滩镇。

二、空间环境独特

千年古镇,春秋辗转,饱经风霜,日晒雨淋,在数经焚烧、冲毁、修葺后,古镇逐渐形成横贯南北,长约1.5km的以青石板街叠层木质吊脚楼群为特征的古镇风貌。龚滩之吊脚楼,看似安静平和,但粗犷、古朴的建筑形式以及裸露在外的焦黄色木质材料与绽裂纵深的纹理隙缝,掩饰不住脱胎于原始固有的沧桑岁月。1.5km长的狭窄街道,全系青石板铺设,沿江纵向伸展,起伏有致,恣意穿插,日久天长,被踩磨得漆黑锃亮。古镇多沟,常有灵泉秀水潺潺而下,故古镇多桥,桥用山石造就,或单拱横跨,或石板铺设,或独块成形,活脱自然。桥赋名贴切而生动,阿弥陀佛桥、桥重桥、过桥不见桥……不胜枚举。弹丸之地,现存古桥就有十几座,风格各异,大小不一。

古镇坐山抱水,有着独具特色的自然、历史、人文景观。乌江惊涛拍岸,阿蓬江碧波荡漾;两岸悬崖峭壁,奇山、幽洞、灵泉、飞瀑自然天成,鬼斧神工;青石板街跌宕起伏,曲折幽深,吊脚民居千柱落地,飞檐凌云,寺庙祠堂庄严雄壮,气度非凡;古码头、古纤道、古梯道、古桥梁、古牌坊、古树、古井、古碑石等,无不映射出古镇悠久的文化底蕴。这些在山地人居环境研究中也是一笔宝贵的财产。

龚滩鳞次栉比的土家族民居建筑,在山险水恶的陡砍绝壁悬定托起长逾3km的吊脚楼群,堪称千里乌江保存最良好、规模最完整且极具观赏价值的民居建筑景观。

三、历史建筑众多

龚滩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古镇独特的人文景观,形成了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

“陈家湾前烟雾沉沉”,古镇的形成不仅受地形、气候的影响,还受到经济、社会的制约。由于长期处于较低经济水平的社会中,土家人出于对险恶的自然地理环境的惧怕而产生精神方面的寄托。而作为居民公共活动的川主庙、董家祠堂正好能满足土家人的精神寄托,成为家庭组群、全镇人心目中的中心,被他们视为精神象征的场所。正反映了当时川主庙一带香火浓盛的景象。

人文景观上,街内的第一关是老街的城门,据说是为了防止土匪进入镇内所建,现在关门已经不存在了,只剩下一块大石,上面刻有“第一关”三个字。从“第一关”到“过桥不见桥”之间还有“鲤鱼跃龙门”、“永定陈规”、“羊子签”、“夫妻桥”等处,这些都是极具识别性的人工地标,它们记载着龚滩的历史,应进行保护。古镇特色人文景观如下:

宫庙:宫庙的功能有两个,一个是作为庙宇的功能,值得一提的是在土家苗族中,佛教并不盛行,他们都有自己的社或图腾;另一个功能是作为娱乐聚集中心。这一带的公建地势较高,不被沿江的吊脚楼所遮挡,视野开阔,这也正和古镇选定风水的原则相一致。

街巷:街巷是古镇居民的共享空间,人们在其中亲热地相互问好,邻居们蹲坐门口吃饭聊天,孩子们在街上追逐戏耍,一切都是那么亲切自然。古老的青石板路面,深褐色的木板房,高高低低的梯坎,幽静的老街,恍如隔世的心境……古镇把人们带入了一种怀旧的情感思绪里,在这远离尘嚣的山村里品味人生的另一种境界。

杵眼:在老街上,街道两侧的石板上常可见一些拳头大小的眼,别看它们不起眼,用处可大着呢。原来龚滩的货物转运只能靠苦力来背,人们背着沉重的货物歇息很不方便,于是就用一根木棒从后面支撑在地上架住货物,人们就可以停下来稍事休息也不用卸掉货物,久而久之木棒就在石板上磨出一个个眼来。

转角店:古镇街道蜿蜒曲折,高差变化丰富,空间节点往往出现在街道转折处、高差变化丰富处和建筑有特色处。如在街道转角处,形成异形的空间,这就是此处有名的“转角店”。位于解放街中部的陈家院子,东、北两面均为高差较大的堡坎,西面临街,临街拥有5个开间,其开间尺寸都在3m以上,正中的开间达到3.4m,显出与周围建筑的不同之处。

码头:上码头主要是轮渡码头,贵州沿河的居民度过乌江由此进入古镇购买生活用品,属次级入口。由码头拾级而上即可进入古镇,站在码头上可观看龚滩古镇依山傍水得整体形态。抬头向上看,又可见层层叠叠的房屋由山脚向山上发展,景致优美,很有地方特色。下码头是龚滩对外联系的一个最主要的入口,可龚滩此处的形象不佳,码头未作任何景观上得设计,只有冷漠僵硬的水泥台,且有脏乱之感,由此处放眼向凤凰山上看去,只是现代方盒子建筑伫立山腰,抢眼而醒目,老街片仅见灰暗的瓦房顶,成为新建筑的衬托,完全没有古镇风味。

古桥:龚滩由于地处凤凰山西麓,面朝乌江,有许多自然形成的冲沟从山上通至江中,人们在建筑街道时,在冲沟之上盖以石板构成小桥。石桥建筑的巧妙,与街道衔接自然,分不清哪里是桥哪里是路。著名的如“过桥不见桥”、“一路十八桥”、“阿弥陀佛桥”等等,另有一些桥构筑巧妙,形态优美,如著名的“桥重桥”。

四、社会文化独有

社会文化上,龚滩以土家族、苗族为主要民族构成。古巴人与土著居民的融合,世代生息创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俗风情。漫长的历史孕育了龚滩古镇浓厚的民俗风情,土家摆手舞、阳戏、马马灯、哭嫁、盂兰节放河灯、元宵闹花灯、元宵说书会等幽雅、精美;清风揽月,临江听潮的古镇千家居民族意味浓郁;藤编、根雕、奇石、花卉、刺绣灯工艺品工艺别致,堪称一绝;香菌丸子、老腊肉炒山蕨巴、猪蹄风萝卜、排骨干豇豆、烧白、土鸡炖苕粉、罐海椒、炒绿豆粉灯饮食风味独特,被称为土家菜食“珍品”。当地的特色节日主要有娘娘会、龚滩元宵节、端午、盂兰节放河灯、扫栏等等。尤其是每年正月十五为蛮王洞香会日,两岸附近居民都要去蛮王菩萨那里烧香还愿,热闹非凡。

未来,重庆市旅游局、规资局准备推出“乌江画廊---万木---赵庄---张家界“的旅游航线,龚滩作为乌江画廊景区的一个重要景点,具备保存完好的古镇形态,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对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