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酉阳 / 酉阳名片 / 国家公园

酉水河国家湿地公园简介

日期:2023-10-17       
字号:


酉水河国家湿地公园简


重庆酉水河国家湿地公园规划范围是酉水河河道的酉酬码头—酉阳县与秀山县的县界段,包括河道及河道至河道两岸山体的第一道山脊线的范围,酉水河的三条支流由湾里至酉水河,彭家寨子至酉水河,红岩洞至酉水河这三条支流也在湿地公园的范围内。重庆酉水河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达2890.9ha,四至地理坐标为:

28°49′38〞N,109°07′18〞E;

28°50′12〞N,109°08′18〞E;

28°57′38〞N,109°08′50〞E;

28°57′39〞N,109°08′14〞E。

一、区位分析

重庆酉水河国家湿地公园位于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东南角,在后溪镇和酉酬镇行政区域内。湿地公园的东西两面主要是林地,景观资源丰富多变,对湿地公园起到缓冲和保护的作用。湿地公园通过西北部的一条乡级公路与外界连接,距县城89km,距县城新区75km。

湿地公园属于酉水河民俗体验旅游片区(见图2-1),区内自然风景优美,文化底蕴深厚,分布有大量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区位特征明显。

二、自然条件                                  


1、地形地貌

全园地貌以山地为主,最高处海拔651m,最低海拔372m。受地形地貌、水文地质以及人为的灌溉排水、施肥种植等活动的影响,土壤性状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形成了水稻土类、冲积土、紫色土、黄壤、黄棕壤、石灰岩土等多种类型土壤。

2、水文条件

酉水河南北向贯穿湿地公园园区,在园区内流长30km,酉水河发源于湖北省宣恩县与鹤峰县的将军山,由北向南流,经来凤县于酉阳东北界的西坡村入境,流经酉水、酉酬两乡中部在后溪乡的多碧洞出境,县内流长72km,河床平均宽51.4m,流速每秒120.84m2/s,属于沅江水系。南北向分布有多条支流,这些支流汇集了周围山体的地表径流,流入酉水河,由于受到山体滑坡和周围村落的人为干扰,水质较差,部分支流深入山谷,动植物丰富,受人为干扰较少,是鸟类的理想栖息地。

3、植物资源

河道与陆地交界处分布有大量的湿地植物,依次成带状分布有湿生植物、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群落;大部分河岸地区是以狗牙根为代表的禾本科植物,蓼科植物等形成的湿生植物群落。湿生植物中,优势科为禾本科、菊科和桑科,主要树种有柳、泡桐、桑、狗牙根、莎草、藜等。在水生植物中,挺水植物主要有水葱、菖蒲等;浮叶植物有睡莲、荇菜等;漂浮植物有浮萍、紫萍等;沉水植物有菹草、苦草等。两岸陆地植被类型有针阔混交林,优势树种主要是杉木、马尾松、柏木。零星点缀有红椿、洋槐、白话泡桐、酸枣等;灌木有黄荆、金婴子、悬钩子、刺梨、金银花等;竹类有楠竹、斑竹、水竹等;草植被主要有露水草、丝茅草、泥鳅串、白蒿、青蒿、打火草、狗尾草等。常绿阔叶林,优势树种是壳斗科的包石砾、水青冈、锥栗、细叶青冈等;樟科黑壳楠、榨木、木姜子等; 杜鹃科有映山红、耳叶杜鹃等;灌木类有马桑、猕猴桃、火棘、秋子、山柳等;草植被有鱼腥草、香附子、白茅、巴茅、野棉花等。

4、动物资源

湿地公园内有着较为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鸟类:共有145种。隶属10目29科,二类保护动物有红腹角雉,三类保护动物有金鸡,大白鹭属于《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名单上的物种。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保护候鸟和栖息环境的协定》夏候鸟种类亦多,太阳鸟、啄花鸟也有分布;另外还有一些北方的鸟类,如朱雀、灰画眉等。两栖类:共有10种,其中大鲵(俗称娃娃鱼),属国家二类保护动物,其中主要是华中区的优势种,有河蛙、黑斑蛙、泽蛙、日本林蛙、饰纹姬蛙、大蟾蜍等。彩鹬、董鸡、白胸苦恶鸟、普通秧鸡、白眉鸭、豆雁、黑鳽彩鹬、董鸡、白胸苦恶鸟、普通秧鸡、白眉鸭、豆雁、黑鳽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黄鳝、乌鳢、鳙鱼、鲢鱼、青鱼、草鱼、赤眼鳟、圆铜鱼、鲫鱼、鲤鱼、白甲鱼、中华倒刺鲃、鳗鲡、秀丽白虾、日本沼虾、河蚬入选《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经济水生动植物资源名录》。

三、湿地资源分析与评价

酉水河孕育了酉阳土家族文化,是酉阳县的母亲河。酉水河流经湿地公园,园区内湿地系统较为完整,具有以河流湿地为主的多种湿地类型,植物种类丰富,是动物觅食和栖息的理想场所,动物物种丰富。独特的山水结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河流湿地,物种丰富,自然风光优美,与湿地息息相关的人文景观独具一格,蕴含着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湿地的魅力。

1、动植物种类丰富、自然景观优美

园区内水源充足、溪流支布、河水清澈,重庆酉水河国际湿地公园是重要的候鸟迁徙地和栖息地,园区内酉水河贯穿南北,溪流广布,水质良好,鱼类资源丰富,为鸟类提供了良好的觅食地,每年有大量的候鸟在此停歇和越冬,并有珍稀鸟类出没。园区内鸟类的湿地生境主要有河流、溪流、沙洲、稻田、灌丛沼泽,陆地生境有针阔叶混交林、灌木林地、果林等。主要的鸟类有苍鹭、白鹭、绿翅鸭、鸳鸯、松雀鹰、雀鹰、雉鸡、山斑鸠、翠鸟、啄木鸟、小云雀、鹭鹚、金腰燕、小燕尾、喜鹊、画眉、红嘴相思鸟、大山雀、叉尾太阳鸟、蓝喉太阳鸟、山麻雀、白眉鸭、斑头秋沙鸭、普通秧鸡、红嘴鸥、极北柳莺,冬季大量的候鸟从北而来,春季由南而至,在园区内生息繁衍,在碧波荡漾的湖面上竞游飞翔,在碧空中翱翔盘旋,成为了鸟的天堂,令人流连忘返。

2、文化底蕴深厚,湿地与土家族文化息息相关

在园区内存在着吊桥、码头、渡船、梯田、依山傍水的吊脚楼,人们的生活方式深深的受到酉水河影响,隐约能看到古代土家族人生活的影子,形成了特有的人文景观。

在新石器时期,在酉水河流域,就有人类的祖先居住及活动,据有关考证,土家族的先民主体是巴人,巴人很早生活在鄂西清江流域,经过漫长的历史,生息繁衍,世代绵延、发展迁徙和扩散,形成许多分支,同时建立了一个奴隶制的巴国,酉阳即在其中。最能体现土家特色的民族文化应当推出“赶仗”、“薅草锣鼓”、“采茶情歌”和“船工号子”。 “赶仗”,又叫“撵肉”、“赶山”即打猎,它是土家族先民渔猎经济生活的反映。打猎前,首先要敬猎神——梅山神,即张五郎,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唱打猎歌、安堂、催山、安套、扫影、扫套等内容,以鼓舞士气,增强战斗信心。祭毕即按各种狩猎程序,分工进行。待获猎后,再返回祭祀猎神,再按“山中打猎,见者有份”的原始平均主义原则,进行分配,虽辛劳多者,也毫无怨言,乐得人人高兴,各自回家,充满欢乐气氛。“薅草锣鼓”,又称“挖土锣鼓”、“山锣鼓”,土家语叫“锣鼓哈”,为土家族群众集体从事农业生产,进行互助互帮时所唱之歌。据说,此活动最初为驱赶兽雀匀变速直线运动偷食粮食,土家族《竹枝词》云:溪州之地黄狼多,三十三岗尽岩窝,春种秋熟都窃食,只怕土人鸣大锣。土家族地区多山地,人们多以种植杂粮为生。每逢开荒种地,劳动繁重,更需群力而为,薅草更须抢天气,争季节,为不误农时,人们便采取对换工具的办法,互相帮助,轮流换工,因参加劳动的人多,为指挥鼓动,人们把惊走野兽的锣鼓演变为一种民间乐式——打锣鼓,一为鼓励,让人们在锣鼓与歌曲中消除疲劳,加快劳动速度。《龙山县志》写道:“闻歌欢跃,劳而忘疲,其功效倍”,充分体现了土家族群众的劳动欢乐之情。“采茶情歌”,是土家族妇女采摘茶叶时所唱的情歌,土家族地区多高山,云雾山中,多产优质茶叶,故茶叶生产一直是土家人的一项重要经济活动。采摘茶叶者多为妇女,她们能歌善舞,边唱边摘,自娱自乐,分外惬意。采茶歌源于生产,内容广泛,多为姐妹情歌,是土家族妇女抒发心情的好形式。“船工号子”,也叫拖木调。过去,土家族地区森林茂密,许多人多以放排,也成了土家族地区人们的一项重要经济活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