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桃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苗绣产业助推酉阳乡村振兴的建议》的提案收悉。您的提案很好,感谢您对酉阳文化旅游的关心和支持。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近年来,为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进一步助推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根据各级各部门要求和实际情况,我县积极探索酉州苗绣保护利用模式,走出了一条变废为宝、系统培养、合理分工、市场运作及合作创新相结合的“五效合一”新路子,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一是变废为宝,闲置民房变“非遗”工坊。花田乡是重庆市乡村振兴示范乡镇,是我县打造的重点旅游乡镇之一,近年来旅游发展如火如荼。为统筹好旅游发展和特色经营,2020年,我县在花田乡何家岩村投入20余万元资金,对闲置民房进行了升级改造,改造面积300多㎡,分传统苗绣文化展示区、非遗产品展示销售区、苗绣绣织区、产成品制作区、抖音直播区、留守儿童读书屋、婴儿休息区、绣娘哺乳区、产品库房及发货区、食堂生活区等11个专区,建立了我县乡村振兴时代第一个“非遗”工坊,正式拉开了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的帷幕。二是多措并举,系统培养效果最大化。为进一步扩大酉州苗绣的传承人群,让学徒能够学到真本事,真正发挥传承效果,我县在花田乡何家岩村采取了不交学费、不分年龄、不论男女、不管远近、不限身体素质的“五不”原则和乡村学员自发的“联、帮、带”模式,实现了以点带面,激发了村民的主观能动性。截至目前,通过为期30天的集中统一培训和现场教学培训,累计培训了5000人,其中有1200余人熟练掌握了苗绣技能,实现了培训效果最大化。三是合理分工,家门口就业不是梦。工坊按照年龄段由三类“绣娘”组成:1.18—50岁,绣织精品苗绣,如双面绣屏风、传统苗绣挂饰、创新双面苗绣“绣出一片桃花源系列”时尚饰品等;2.50—60岁,绣织传统苗绣单面绣、传统手工织布及打花带,用来做苗绣香包、竹编苗绣系列包包、苗绣藤编手提包等;3.60—90岁,由于年事已高,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在工坊制作一些简单的手工活。截至目前,通过工坊就业、居家就业、零散加工等方式,带动了1260名老人、残疾人和留守妇女(其中脱贫户193户脱贫人数772人,残疾人6人)实现了创收,人均月收入增加近3000元,让空巢老人老有所依、让残疾人士自食其力、让留守妇女既能照顾家庭又能通过工坊创收。四是市场运作,打造乡村振兴示范产业。工坊年产各类苗绣产品80余万件,通过实体连锁店、对外供货批发、广交会外贸订单、抖音橱窗、淘宝店铺、阿里巴巴批发网等渠道进行销售,年订单数近13.5万笔、收入达1487万元,成为了酉阳县乡村振兴示范产业,是乡村振兴的一面旗帜。五是合作创新,“老玩意”走出“国际范”。为了让工坊的产品生活化、时尚化,将传统的苗绣与现代生活方式接轨,工坊特意设立了研学体验区,为来自高校、专业院校及中小学生们提供学习平台,同时也为产品创新设计提供有利条件。今年以来,非遗工坊与各高校合作共获得381项专利及版权,苗绣产品从2019年到2021年连续三年获得“重庆好礼”金奖,入选重庆外事礼品,作为“一带一路”,“上合峰会”国礼走向80多个国家。
今年,我委积极争取2022年鲁渝协作东营市(含广饶县)财政援助项目资金45万元,在花田乡新建鲁渝共建苗绣、西兰卡普乡村振兴示范基地。项目建成将带动何家岩村工坊附近留守老人及妇女提供工坊或居家就业,为花田乡何家岩村增添又一个非遗文化—西兰卡普,让酉阳土家族文化在何家岩得以更好的呈现,为何家岩的乡村旅游增添神韵,让传统村落更具当地土家族特色。
接下来,我县将按照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市文化旅游委相关要求,以创建“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为契机,全面整合全县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积极探索更多适合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的新路子,助力乡村振兴,推动文旅深度融合。
此复函已经左主任审签。如果您对以上答复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提案办理征询意见表》上并尽快寄给县政协提案委、县政府办公室和我单位,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酉阳县文化旅游委
2022年7月26日
(联系人:罗 莉 联系电话:18996921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