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建议提案办理
[ 索引号 ] 11500242MB17969017/2025-00077
[ 发文字号 ] 酉阳文旅函〔2025〕48号
[ 主题分类 ] 文化旅游
[ 体裁分类 ] 政协提案办理
[ 发布机构 ] 酉阳县文化旅游委
[ 有效性 ]
[ 成文日期 ] 2025-09-01
[ 发布日期 ] 2025-09-01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关于政协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十四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第127号提案的答复函

字号:

尊敬的郭函主席:

您提出的《关于开发龙头山国家旅游度假区的建议》(第127号提案)收悉。提案立足酉阳长远发展和全县大局,系统梳理了龙头山的资源禀赋、区位优势、文化底蕴与开发潜力,深刻阐述了将其打造为国家旅游度假区的战略意义、必要性与可行性。所提建议视野开阔、见解深刻,特别是双极驱动(桃花源+龙头山)”“区域旅游枢纽”“武陵圣境,清凉佛国等核心观点,以及对交通网络、核心吸引物、文化活化、业态提升、生态保护等关键环节的系统性建议,极具前瞻性和操作性,具有重要的决策参考价值。经认真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高度重视,高位推动开发进程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龙头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建设,将该提案列为年度重点提案,由县政府、县政协主要领导亲自督办。黄艺副县长多次组织专题会议研究部署,要求相关部门深入论证、积极吸纳建议、加快工作推进。2025319日,在您的带领下,县政协、县民族宗教委、县发展改革委、县文化旅游委、县交通运输委、县佛教协会及相关乡镇(宜居乡、丁市镇、天馆乡、苍岭镇)、文化旅游研究人员赴龙头山进行了深入现场调研,并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讨开发思路。

二、规划引领,夯实发展基础

(一)纳入顶层规划。已将龙头山区域明确纳入《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重点发展区域,并启动了资源普查与概念性规划前期研究工作。

(二)列入中长期计划。在座谈会上县发展改革委已明确将龙头山开发项目纳入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经济社会发展十五五规划重点内容,并积极向上争取政策倾斜与资金支持。同时,《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文化旅游发展十五五规划》亦将龙头山定位为未来酉阳旅游的核心增长极进行重点规划。

三、交通改善,提升可进入性

龙头山片区现有交通基础良好,可通过丁市中坝、天馆榄坪、龚滩红花、黑水大涵四个高速互通口,以及G319G211国道便捷抵达。周边拥有乌江航道、渝怀铁路,邻近黔江武陵山、湘西边城、铜仁凤凰等机场。为支撑龙头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发展,我县正系统推进交通网络优化:

(一)规划引领全域布局。围绕一域两带三十景空间布局及景区提升计划,论证形成《酉阳县旅游交通专项规划》,提出三环六区多联线中长期布局,并有序推进景点直连线项目建设。

(二)聚焦龙头山重点项目。一是规划论证龙头山-菖蒲盖连接公路(约33公里,三级公路标准,总投资约3亿元)。二是启动实施丁市至宜居公路改造、千氹田公路、魏市至金丝楠木、下内侄溪至金丝楠木等景区直连线项目,研究论证宜居茶海至矿沿村公路、中坝至龙头山索道等方案,构建内部小环线。

(三)正视资金挑战。当前面临农村公路补助政策覆盖不足、上级补助有限、投融资渠道窄等困难,导致项目建设资金筹措压力较大。相关高速连接线、国省道升级改造已部分实施或列入计划。县交通运输委将持续加大向上争资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全力推进项目落地。待酉永高速、黔吉高铁及景区直连线建成后,将形成水陆空铁无缝衔接的区域旅游综合交通枢纽,高效辐射和承接各方客源市场。

四、资源禀赋独特,开发价值显著

在宜居、天馆、苍岭、丁市等乡镇全面开展旅游资源普查,发现资源单体35个,其中宜居7个、天馆8个、苍岭9个、双泉、丁市11个。龙头山作为优良资源单体列入资源单体名录,其集自然奇观、宗教文化、民俗风情于一体,资源禀赋优越且特色鲜明,经初步调查,具有以下资源特色。

(一)壮美自然景观。一是地质奇观。拥有金顶、一线天、三皇洞、天生三桥等极具视觉震撼力的景观。二是生态宝库。原生生态系统保存良好,动植物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三是高山草场。拥有广阔的高山草甸,这里是体验自然风光与户外活动的理想场所。四是石林秘境。形态各异的石林遍布山间,堪称大自然鬼斧神工之作。五是天象奇观。可观赏壮丽的日出、云海景观,令人心旷神怡。六是气候优势。常年气温较酉阳县城低6-8℃,较重庆主城低10-12℃,是高品质高山避暑、生态康养胜地。

(二)深厚宗教文化。龙头山作为历史上渝东南、湘鄂黔渝结合部及乌江流域首屈一指的佛教名山(曾与梵净山齐名),现存飞灵寺、观音殿等历史遗迹。悠久的佛教传统(可追溯至明初)与旺盛的民间信仰(如菩萨娘娘生日、春节数万香客朝山),构成强大的精神感召力与文化IP基础。

(三)浓郁民俗风情。一是土家文化。地处土家族聚居区核心,可体验原生态的土家山寨、美食、歌舞等文化。二是土司文化。崖壁留存古土司栈道遗迹,为公元13世纪初川东南土家族祖先冉土司活动区域,具有重要的历史、社会、文学及军事价值,是区域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兼具共性与独特性。三是山寨文化。山脚分布郭家阡、麻池坝、宜居沟、溪水沟等众多民俗山寨(土家族、苗族聚居),风情各异,并流传着爱情洞、龙头雨、罗和尚等丰富传说。

(四)特色物产资源片区已初步建成3000亩中药材基地,主要品种包括五倍子、大黄、厚朴、前胡等(其中厚朴1000亩、五倍子1000亩、大黄500亩),兼具生态与产业价值。

(五)核心独特性。龙头山其佛教圣山+清凉世界+地质奇观的复合魅力,显著区别于梵净山、金佛山、张家界、仙女山等周边名山,在武陵山片区旅游资源中独树一帜,具有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

五、正视挑战,合力攻坚克难

龙头山旅游开发潜力巨大,但实现从资源潜力产业实效转化仍面临系统性挑战:

(一)生态保护压力。地处喀斯特地貌核心区,生态脆弱,旅游设施建设需与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草场修复、石漠化治理相协调,科学核定并严守环境容量与游客承载力。

(二)基础设施短板。景区内部交通仍以村级泥土路为主,游客服务中心、观光步道、停车场、水电通讯等配套设施严重不足,制约游客体验品质与规模发展。

(三)资金与政策落地。虽纳入规划,但项目推进高度依赖社会资本引入及跨部门高效协同,当前进程相对缓慢。

(四)文化传承与社区参与。佛教文化遗产挖掘、古寺遗址保护修复需持续投入;建立成熟有效的社区参与机制,保障当地居民公平分享生态红利并实现可持续生计转型,仍需加强引导与政策支持。

尽管挑战严峻,但龙头山作为武陵山区佛教名山与自然奇观的独特价值,叠加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科学规划的引领作用以及区域协同发展的巨大潜力,其未来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我县将凝聚各方力量,积极破解龙头山旅游开发中的投资主体引入、基础设施建设、景观质量提升、运营推广等难题,扎实推进龙头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建设。

此答复函已经县文化旅游委廖大昌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有什么意见,请填写答复函回执单上,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