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动态 / 酉阳要闻

“荒原”蝶变记

日期:2025-09-08       
字号:

初秋时节,武陵山深处的菖蒲大草原上,成片的马尾草在阳光下泛起花海,游客们穿梭其中拍照打卡。仅仅一个周末,这片海拔1200米的高山草甸就接待了上万名游客。

菖蒲大草原,因地处菖蒲盖山脉而得名,总面积超过200平方公里。谁承想,如今游人如织的网红打卡地,几年前还是一片被石漠化困扰的“荒原”——喀斯特地貌显著,碎石裸露,灌木零落,土层薄得连庄稼都抬不起头。

“土层薄、肥力弱,种三年欠收两年。”土生土长的张春云记忆里,菖蒲盖一直头戴“穷盖”帽子,“十户人家九户外出打工,留下的只能在石头缝里抢饭吃,石头窝窝一撮土,能收多少算多少。”

为了摘穷帽,勤劳的村民也努力过。

“种烤烟收益较高,但对土壤要求也高,得年年换地,不然容易出现病虫害。可年年换地种,却进一步加剧了水土流失。”村民何秀光坦言,烤烟换地种,越种地越瘦;山羊满山跑,越跑土越薄,传统的种植和养殖,不但没能撕掉穷标签,反而让脆弱的生态雪上加霜。

转机,藏在危机背后。人们渐渐发现,高寒、生态系统脆弱的菖蒲盖,却拥有令人惊叹的风景:翻涌的云海、绚丽的日出日落、缀满星辰的夜空、起伏的花海草场……

“荒原”上的蝶变,从2018年开始。经过多方考察后,酉阳桃花源旅投集团将目光投向了菖蒲盖,并成立了酉阳县菖蒲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依托菖蒲盖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将康养、度假、观光、文化旅游等有机结合,着力打造集旅游接待、极限运动、休闲娱乐、农家体验、文化研学、康养度假为一体的综合型旅游度假区。

“苦日子过久了,村民大多不相信这石头旮旯能搞旅游。”重庆酉阳菖蒲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冉梦回忆,最初的推进并不顺利,只能挨家挨户做工作,隔三岔五组织村民到其他成功景区参观,只为让大家亲眼看到生态旅游带来的实惠,“好在磨破了嘴皮子,村民们最终同意以‘公司+集体经济+农户’的模式,以土地、劳动力入股,参与旅游开发。”

然而,在生态系统脆弱的菖蒲盖打造旅游景点,做到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和修复兼顾成为最大的难点。于是,一场以石漠化治理为突破口的生态修复战打响了,护山、理水、育林、筑田、蓄湖、复草……一套生态“组合拳”层层推进。

“喀斯特地貌为主的菖蒲盖水资源稀缺,加上受过去无序养殖破坏,湿地都存在原生植物退化、水体轻度污染等问题。”冉梦介绍,结合湿地生态修复,经专家严格论证,先后引进花菖蒲等78个花色品种,最大程度修复湿地蓄水、护水功能,实现生态修复与景观效益的双提升。

“最难的是原生植被的改良和修复。”冉梦坦言,菖蒲盖上原生的花针茅、羽柱针茅、羊茅等植被,大多浑身带刺,为了提高游客体验感,选取了酉阳当地的草种进行播撒,并对原生带刺植被进行适当清除。

数据显示,8年来,菖蒲盖上累计造林3000多亩、建植草甸1700亩、修复原生植物退化区域与轻度污染水体1.2万平方米……曾经的荒芜“穷盖”,林草覆盖率达到77%,变成富民增收的“金盖”,入选重庆市第四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生态好了,业态多了,游客来了,生活变了。

如今,菖蒲盖已衍生高山避暑、草原观光、文化体验、生态研学等多元业态,酒店、民宿、火锅店、露营基地等服务设施一应俱全,深受游客追捧。除了核心景区外,还带动了周边13个村、2万余人发展特色产业。景区建成后,还将新增就业岗位100多个,带动周边20余个村办企业、5000多户居民融入旅游产业链。

从种地到服务游客,张春云不再面朝石头背朝天,每月有2900元的固定收入。她的丈夫也没闲着,景区干零工,一天也有200多元收入。每逢外地游客问起变化,她总乐呵呵地说,“好生态、好风光带来了好日子。”

何秀光也告别了土里刨食的日子。每天清晨,他牵着过去驮粮的马走向草场。“旅游体验骑一圈30元,上个月挣了这个数。”黝黑的脸颊下,他伸出双手,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一万元!这日子,带劲!”(冉川)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