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滩镇“老戴调解工作室”的故事
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酉阳实践”,龚滩镇创新人民调解组织形式,推动个人品牌调解室建设,2024年1月创新成立“老戴工作室”,充分发挥人民调解能手示范引领作用,实现矛盾就地化解,不上交、不激化,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调解成果,兑现一名老兵“为民心”
戴安明,人称老戴,龚滩镇原副镇长、统战委员,“老戴工作室”负责人。老戴20岁穿上军装,1993年从部队转业后来到龚滩镇当了一名调解员,从事基层调解和群众思想政治工作。2012年,老戴不再担任领导职务,任职于平安办,专门从事群众矛盾纠纷调解工作。
“老戴工作室”位于龚滩镇人民政府一楼,面积有二三十平方米。记者在现场看到,该工作室布置得像个会议室,方便“老戴”、“小戴”与群众面对面交流,还备有法律书籍以及电脑、茶几等物品。
龚滩镇“老戴调解工作室”因地制宜创新打造了有特色、有成效的工作体系,深入开展平安建设和矛盾化解工作,成为酉阳县持续擦亮“枫桥经验”的名片。自成立以来,工作室共接待来访群众案件163件、218人次,自排矛盾线索21件,受理人民调解案件89件,调处率达100%。
法理并济,打出矛盾化解“组合拳”
新华社区的罗某与冉某因一起土地权属纠纷“纠缠”了18年之久,通过人民法院的几次裁定仍无法达成一致意见。老戴在1个月时间里面,先后多次协调法庭、派出所、司法所联合调解,找到双方的主要家庭成员,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跟他们讲道理,分析利弊,让原告提出诉求,包括处理的方式和赔偿的金额等,再询问被告是否可以考虑、商量,在他的协调下,调解方案不断完善,最终双方达成一致,在调解协议书上签了字。
“化解了类似这样的缠案,得益于老戴工作室的1234工作法。”在平安法治板块工作两年的何立如是说到。
戴安明不仅在调解中寻求化解群众的良机,闲暇之余,还归纳总结了“1234”工作法——一张网格、两种调解方式(一是日常调解室+田间地头的线下实体调解;二是通过基层智治平台+网络调解方式)、三级调解机制(县镇村)、四心调处工作法(热心、细心、耐心、关心)。
“学习老戴,就要学习他的工作态度和品格,对待人民群众,一定要用心用情,没有耐心是做不好矛盾纠纷调处工作的。”通过以“老戴”带“小戴”的方式,带动近20名“小戴”融入了矛盾调解大格局中。
源头管控,下好基层治理“一盘棋”
2023年,中交某公司承包了酉彭高速公路某合同段工程的施工。施工期间因修建高架桥放炮,导致小银村3组附近的土木结构房屋受损,无法居住。双方座谈协调十余次,因受损方要求太高,难以达成协议。
老戴深入当地超过赔付范围的200余户居民家中,逐条解释县人民政府出台的有关文件,通过梳理矛盾点,引导他们走鉴定程序,亲临现场查看丈量、勘测、照相情况,形成鉴定报告,妥善解决了该次纠纷。
“作为调解员,既要当和事佬,又要当贴心人。”戴安明先是降温疏导情绪,“面对面”了解各方需求,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照赔偿标准计算出赔偿金额。问题陷于焦灼时,他又像煲汤一样“慢火煨”,“背对背”反复耐心做双方工作。
在采访时,村民群众对这个矛盾纠纷调处能手是满口的称赞,有的说他工作有耐心、有的夸他遇事想办法……在他身上,一位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的人民公仆形象立刻凸显出来。
为什么老戴能得到群众的广泛认可?龚滩镇平安法治板块B岗领导田祁这样总结道,“第一,长期服务扎根于基层,有着丰富调解经验的老戴是化解疑难杂症的行家里手;第二,满怀工作激情做群众工作。一名调解员的能力可能有限,但态度是第一位的,良好的态度可以弥补在调解方面的不足,有些当事人冲着这一点也会有所妥协;第三,长期积累了丰富的、成体系的矛盾纠纷化解经验。”
谈及今后,老戴说:将继续用好“老带小”的传帮带形式,深入调研挖掘先进经验做法,不断优化完善工作方式,持续扩大老戴工作室辐射效应,紧抓数字重庆体系变革机遇,着力打造出一支独具龚滩特色的新时代矛盾纠纷调解员队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链接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其他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