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生态环境局 / 工作信息

点石成金惠民生:最美菖蒲盖盛开幸福花

日期:2023-12-26       
字号:




◆本报记者余常海 通讯员冉茂斌

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酉阳县)向西,茫茫菖蒲盖山脉之间,点缀着如宝石般的大草原和湛蓝的湖泊,微风如连绵青山起伏,伴随着寒潮的来临,菖蒲盖片区也迎来了媲美北方的雪景,吸引大批游客前往。

近年来,酉阳县菖蒲盖片区以菖蒲大草原为轴心,通过有效衔接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和农村环境整治、有机融合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不断壮大“花田贡米”“宜居茶叶”“高山蔬菜”等特色农业、持续打造特色旅游产品,高标准建设540平方公里菖蒲盖片区。菖蒲盖片区成为酉阳县推进“两山”转化工作中成效最显著的片区之一。



“石化”区变生态景区

菖蒲盖片区地处酉阳县西北部。菖蒲大草原,因菖蒲盖山脉而得名,是重庆市境内迄今发现的面积最大的草原,地势开阔平坦,海拔1300米—1600米。

“菖蒲盖一度因为高寒、水土流失等原因逐渐‘石漠化’。”酉阳县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罗峰向记者介绍,曾经的菖蒲盖大草原生态系统脆弱,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土地贫瘠,除了零星散落的小型湿地生长菖蒲外,大片区域是裸露的石头和低矮的灌木丛。

能在菖蒲盖上种植的农作物不多,除了红薯与土豆,盖上许多人家曾以种植烤烟为生。

“看天吃饭,看地收粮。”双泉乡菖蒲村村民齐德扬告诉记者,烤烟种植对土壤要求较高,必须年年换地,否则容易出现病虫害,“要是遇到天气不好,烟叶质量和产量都不高。”

年年换地的烤烟种植,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菖蒲盖的水土流失。

除了种植业,依托草原而兴的养殖业也曾是菖蒲盖上的一大主导产业,但无序养殖让原本就脆弱的生态系统雪上加霜。

不过,高寒、生态系统脆弱的菖蒲盖,却有着绝美的风光:一望无际的云海、悬崖下的万亩梯田、让人沉醉的日出日落、璀璨的星空以及紫花针茅、羽柱针茅、羊茅等混生的高山草场……

这些,为菖蒲盖打造高山生态旅游度假区提供了可能。

为破解生态系统脆弱难题,酉阳县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从护山、理水、育林、筑田、蓄湖、复草等全方位进行生态保护和修复,最大程度保持菖蒲盖的原生态植被。

近年来,酉阳把造林绿化作为实现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菖蒲盖片区扎实开展“国土绿化提升”等行动,做好“增彩”“添绿”两篇文章。推进菖蒲景观绿化提升,累计实施营造林3079亩、森林质量提升24734亩;同时,完成野猫公路等沿线裸露坡体绿化,林草覆盖率达77%,片区生态品质得到有力提升。

“良好的生态,来自最严格、最严密的生态保护措施。”酉阳县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张耀表示,菖蒲盖片区持续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大力整治菖蒲湖、麻坨生态湿地原生植物退化、水体轻度污染等问题,完成生态修复面积1.2万平方米,生态系统质量显著提高。

酉阳县以石漠化生态修复为抓手,结合当地独特的地貌特征,将原本的石漠化荒地打造成了休闲观光生态景区,吸引国内外众多游客前来游玩。

“花田米”结出“振兴花”

事实上,良好的生态优势,正源源不断地为酉阳县高质量发展输出绿色动能。

花田乡,是武陵山区腹地的宝藏地,这里山地生态资源禀赋优良,花田乡与若尔盖垂直落差800米,形成有900多层的花田梯田,是武陵山区最大的梯田群。

花田乡何家岩村,土质富硒、光照充足,产出来的大米质白如玉、香甜可口。村民何绍华是当地的种粮大户,今年他家的大米更是卖到了国外。

花田乡创新土地流转、利益分红、基地务工、开办农家乐等模式,走出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乡村振兴之路。花田乡促进农民增收,带动何家岩村620户2126人脱贫增收;全县贡米种植总面积达两万亩,实现户均年增收1.68万元。

通过不断盘活闲置土地,花田乡还为当地居民创造了良好的就业环境。在黑水镇、涂市镇、腴地乡开展土地流转,用于贡米种植,并出资耕种土地并吸纳居民到土地上务工,支付给农民的土地款总计560余万元,覆盖农户2770户,1万余人。

不仅是“贡米”,近年来,花田乡厚植绿色优势,统筹生态与发展,同步推进万亩标准化茶叶基地、万亩标准化油茶基地、万亩标准化蔬菜基地建设。


探索生态农业新路径

充满希望的乡村背后,是酉阳县抢抓战略机遇、发挥地域优势、探索“两山”转化新路径的行动。酉阳县专门召开生态“酉阳800”现场研讨会,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特色产业发展、打造“酉阳800”区域公用品牌开阔视野、提供思路。抓住国家“三农”和“双碳”战略机遇,酉阳县争取相关土壤改良等农业生态产业创新试点项目在菖蒲盖片区落地。

“我们积极推动建设西南山地丘陵土壤环境保护质量与技术先进性评估中心。”酉阳县农业农村委主任彭汀告诉记者,他们推进石漠化治理开发利用和“双碳”实践,实施水土共治、土壤修复与改良,推进农药和化肥革命,杜绝面源污染,构建农作物生长的健康土壤环境,采用“良田、良品、良价”战略举措,打造集现代化农业、生态农业和高效农业于一体的有机种植基地,助力乡村振兴。

菖蒲盖片区中的宜居乡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宜居乡建田村坝竹溪、宜居村双池,成为酉阳县茶叶产业微型企业特色基地,辐射周边9个行政村4000余户农户,茶叶采摘季节基本实现男女老幼有事做、家家户户有收入。

从生态农业到农旅融合,酉阳县享受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红利。



拓展产业链带动就业增收

如今,菖蒲盖旅游度假区已初具规模,其对周边区域的带动作用也逐步显现。

“从菖蒲盖旅游业兴起开始,我就在这里工作了。”54岁的刘易海在度假区从事保洁和管护工作,每月收入近4000元。

花田乡何家岩村村民何华伟不仅在菖蒲盖上务工,自家在盖上的40余亩土地也流转给了菖蒲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酉阳县菖蒲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冉刚向记者介绍,旅游度假区完全建成后,保守预计将提供安保、保洁、日常管护等岗位100余个,并引导周边乡镇约20个村办企业和500余户居民发展特色产业,带动约5000余户居民就业创业、增收致富。

不仅如此,原本几乎不通公路的菖蒲盖,如今已修建20余公里的沥青主干道,另有10余条硬化公路通往周边各乡镇,村民出行更为便捷。

“生态资源是我国大多数贫困地区的最大资源和最大优势,深挖绿水青山的生态富矿,是贫困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罗峰向记者介绍,存入绿水青山,收获金山银山,菖蒲盖片区是酉阳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一个缩影。

酉阳县委书记祁美文多次在全县重要会议上指出,酉阳要找准“山的价值”,用好“绿的优势”,擦亮“高山生态有机”金名片。

如今,菖蒲盖片区步步成景、处处如画,实现乡村生态旅游、农旅融合、文旅融合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华丽蜕变,也实现了绿水青山“颜值”和金山银山价值的统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