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水利局 / 工作信息

重庆积极探索节约用水工作模式全面推进各项节水工作 用水效率指标连续7年下降

日期:2022-10-14       
字号:

重庆市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节水优先”治水思路,大力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按照“管行业就要管节水”工作要求,积极探索西南相对丰水地区节约用水工作模式,全面推进各项节水工作。2021年,全市用水总量721205万立方米,万元GDP(当年价)用水量25.9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用水量24.5立方米,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较2020年下降7.5%2.0%,用水效率指标连续7年下降。

(一)规划引领,合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放眼全域全行业,立足重庆水资源禀赋条件和“一区两群”发展布局,科学构建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体系。市级“十四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经联席会议22个部门审议,由水利、发展改革等6部门联合印发。积极开展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工作,累计已有涪陵、长寿、合川、永川、南川、大足、璧山、铜梁、潼南、荣昌、梁平、垫江12个区县获评国家达标区县、黔江、江津、綦江、万盛、秀山、彭水6个区县通过国家复核验收,创建比例达46%

(二)“强监管”,构建节水监督管理机制。一是强化重点用水户监控,公布建立国家、市、区县三级共373家重点监控用水户名录,实现用水量50万立方米的工业企业和服务业全覆盖,重点监控全市约11 %用水量。二是突出节水在规划和建设项目前期工作中的优先地位,全年对240个项目和规划开展节水评价,其中3个项目未通过审查。三是采取“双随机、一公开”、“四不两直”等方式,重点对公共机构、工业企业、小区等用水户开展节水监督检查,强化节约用水管理。四是落实水效标识市场监督管理,对5家企业10批次的坐便器、智能坐便器开展水效符合性检查,责令整改销售不合格产品企业1家,立案查处1起;开展坐便器、智能坐便器水效标识标注符合性检查,检查生产销售企业385家、坐便器水效标识2185个,其中不合格标识5个,立案查处违法违规企业5家;对101个批次的蹲便器、坐便器、洗面器、便器用水箱等节水器具实施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其中19批次不合格。五是推动节水产品认证,2021年新增节水认证获证企业1家,发放节水认证证书6张;全市共有节水产品认证获证企业10家、节水认证证书42张。

(三)“夯基础”,构建节水技术支撑机制。一是完善用水定额管理体系。水利、经济信息、城市管理、市场监督等部门,联合对第二三产业400余个用水定额系统修订,涵盖全市主要用水企业、城市管理及生活、农林牧渔、农村居民生活用水等生产生活各用水环节。二是建立用水节水统计制度。建立重庆市节约用水管理年报制度,利用水资源监控信息平台,建立基础信息库、实现动态管理、推动全市节约用水工作逐年上台阶。

(四)“管行业”,强力推进重点领域节水。按照“管行业就要管节水”的工作要求,将节水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各行业主管部门大力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促进全市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一是实施农业节水工程。启动实施合川东风水库、永川上游水库等8个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完成投资1.23亿元,新增、恢复灌溉面积10.8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0.5万亩,新增节水能力2505万立方米;出台大中型灌区、大中型灌排泵站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实施细则,推进灌区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在九龙坡等10个区县开展水肥一体化示范,新增示范面积250亩,累计示范达3000余亩,涉及蔬菜、柑橘等9类作物;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0余万亩;实施生猪规模养殖场建设、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建成5个畜禽养殖节水示范工程,改进了养殖场饮水设施、清粪设施,节约了畜禽饮水量、粪污清理用水量。

二是推进工业节水改造。积极推动火电、钢铁等高耗水行业节水改造,鼓励企业采用节水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和新装备,2021年利用经济和信息化专项资金支持节水项目3个,补助资金158万元,撬动企业投入6350万元,年节水17万立方米;推荐重庆通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等2家企业参加国家工业节水工艺、技术和装备评比。

三是开展城镇节水控水。印发《重庆市节水型城市评价申报及评价方法》、《重庆市节水型城市评价标准》,建立市级节水型城市标准及申报办法,鼓励区县开展市级节水城市创建;积极推进中心城区节水型城市创建,中心城区11个区县(含高新区、两江新区)均达到市级节水型城市标准。2021年投资1.78亿元,累计改造老旧管网总长超过540km,一户一表改造超3.9万户、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进一步降低,全市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8.65%以内。

(五)“树典型”,示范引领提升行业节水。把节水载体建设作为节约用水工作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抓手,在公共机构、工业企业、居民小区、学校、医院等行业创建各类节水型载体,累计创建4001个。

一是开展水效领跑者遴选。组织开展重点用水企业“水效领跑者”遴选工作,评选重庆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等11家企业为2021年市级重点用水企业“水效领跑者”;开展公共机构实效领跑者遴选,市水利局、江北区机关事务局等六家公共机构成功获得“国家级水效领跑者”称号。

二是其他节水载体扎实推进。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全市公共机构节约用水工作的通知》,下达“十四五”全市公共机构用水总量和用水强度控制指标,深入推进节水型公共机构建设,累计创建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3044家;创建市级节水型企业21家,全市累计建成节水型企业236家,规模以上的火电、钢铁等重点行业全部建成节水型企业;建成节水型高校17家,累计创建率达21.6%;全市累计建成节水型小区723个。

(六)“营氛围”,推动全员参与惜水节水。将重要时间节点和全年常态宣传相结合,举办活动742场次,受众人群达40万人次,线上知识竞赛答题达28万人次;石柱、万州两区县获水利部“节水中国 你我同行”联合宣传活动优秀组织单位;水利部门、团市委联合打造 “志愿青春·护水有我”节水护水小课堂志愿服务品牌项目,以“青少年之家”为主阵地,开展“一学”“一走”“一展”等主题活动800余场次,影响青少年17000余人,被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水利部宣教中心评为“全国节水护水志愿服务示范项目”。

(七)寻找突破,探索推进非常规水利用。注重政策引导,城市供节水条例、节约用水管理办法等均明确要求强化非常规水利用;发展改革部门牵头制定并印发《污水资源化利用实施方案》。2021年,全市非常规水利用量53638万立方米,其中,再生水利用量51567万立方米,在璧山、永川、铜梁、荣昌等8个区县开展区域性系统再生水回用示范,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0%以上,其中璧山区从2010年开始即开展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制定再生水专项规划,累计投入近10亿元,建设可供再生水使用的污水处理厂10座、建成再生水主干管网70公里,再生水利用率达40%。重庆市启动璧山、荣昌、铜梁、垫江4区县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工作,重点在再生水利用规划布局、配置管理、利用领域和规模、生产输配设施、利用政策等方面先行先试,将努力开辟“第二水源”、破解缺水难题,到2025年,试点区县再生水利用率将达到25%以上,引导、带动全市再生水利用率达15%以上。

(八)改革创新,激发节水市场活力。一是推行阶梯水价制度。印发《关于建立主城区居民用水阶梯价格制度的通知》、《中心城区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的通知》,实行城镇居民用水阶梯价格制度和中心城区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二是推行农业综合水价改革。结合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全力推进灌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通过加强用水定额管理,加快计量设施建设,完善水价形成机制,建立健全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办法,大力培育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同步开展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面积20.70万亩。实施永川、长寿、垫江、铜梁、巫山5个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项目,打造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核心示范区展示区,推进建管一体化,促水权、水价、奖补和建管等机制和政策落地,2021年,完成新增农业水价改革实施面积146.93万亩,全市累计实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面积644.36万亩。三是引导重点领域合同节水管理。2021年全市实施合同节水管理项目7个,包括6所学校(重庆理工大学、重庆轻工业学校、重庆市黔江中学校、重庆市石柱中学校、重庆市彭水县第一中学校、重庆铜梁二中等)和1家医院(秀山县人民医院),年总节水量116万立方米,平均节水率30%以上。全市已在高校、公共机构等领域实施合同节水项目14个,在全市形成合同节水管理示范带动作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