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伍军人吴勇:“畜”势待发 养殖路上敢打拼
春日的薄雾还未散尽,兴隆镇朝天门村的田野上,机器轰鸣声已然响起。4月19日,在退伍军人吴勇的养猪场施工现场,吴勇步履匆匆,穿梭于各个作业点,这位身兼多重身份的乡村振兴“急先锋”,正带领工人们全力以赴地推进改建工作,以十足的干劲迎接即将到来的“猪周期”。
今年43岁的吴勇,有着多重身份标签:退伍军人、兴隆镇朝天门村乡村振兴扶贫专干。如今,他又成为当地的养殖大户。2004年,结束军旅生涯的吴勇回到家乡,短暂待业后,于2006年毅然踏上外出闯荡之路。在异乡,他开过餐馆,经营过物流,凭借着军人特有的坚韧毅力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一点一滴积累起宝贵的创业经验。2021年,出于对家庭的牵挂等诸多原因,他选择回到朝天门村,一头扎进养殖事业,开启了人生的新征程。
创业初期,吴勇毅然投入50余万元,建起标准化牛场,并引进40余头小牛。秉持科学养殖理念,他对牛场进行精细管理,很快便在当地崭露头角,成为小有名气的“牛倌”。“刚开始养牛的时候,真的是两眼一抹黑,什么都不懂。但我不服输,慢慢学、慢慢摸索,就想着一定要把养殖事业干出个名堂。”吴勇回忆道。那段日子,他将全部心血都倾注在牛群身上,每天满脑子想的都是牛的吃喝拉撒。哪怕是在半夜,只要听到牛咳嗽一声,他都会立刻起身查看,这份严谨细致的作风,完美延续了他在部队时的优良传统。
此后,每天天还未亮,吴勇的身影就会准时出现在牛场。添饲料、清圈舍、做防疫,每一个环节他都亲自把关,从不假手于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养殖技术日益精湛。然而,市场的风云变幻总是让人猝不及防。牛价持续下跌,饲料成本却不断攀升,重重压力如潮水般向这位“牛司令”涌来。“一头牛每天光饲料钱就得一百多块,而且饲料还得从吉林运过来,光运费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再加上人工、水电,养一头牛的成本实在太高了。”吴勇无奈地算着账。尽管牛场年收入能达到20余万元,但扣除各项成本后,利润所剩无几。
面对养牛事业的严峻困境,吴勇没有丝毫退缩:“市场瞬息万变,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必须主动求变!”经过大量走访调研,他发现生猪养殖具有周期短、市场需求稳定的优势。于是,在2024年,他果断将存栏的牛全部售出,决定将原有牛场改建为猪场。
“改建牛场绝不是简单地更换养殖品种,而是要实现全方位的技术升级。”吴勇介绍道。新建的猪场按照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的标准打造,配备了自动化通风系统、智能温控设备以及先进的消毒系统等,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现代化养殖的科技感。目前,猪场改建工作已接近尾声,预计5月中旬,首批500余头仔猪就将入驻新猪场,待全面投产后,年出栏量可达1000余头。
作为村乡村振兴扶贫专干,吴勇的这次转型意义深远,承载着双重重要使命:一方面,他希望实现个人事业的“二次腾飞”;另一方面,更要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联农带农新模式。“虽然战场变了,但我的初心从未改变!”吴勇告诉记者。从曾经身着军装保家卫国,到如今扎根乡村创业扶贫,变的是工作岗位,不变的是军人敢闯敢拼、勇往直前的精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链接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其他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