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民政局持续推进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全县9个地名入选重庆市历史地名保护名录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地名管理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护与传承优秀历史地名,弘扬传统地名文化,县民政局持续推进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截至目前,全县9个地名入选重庆市历史地名保护名录。
自2020年7月以来,县民政局根据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数据、标准地名词典、地名志等成果,围绕“古城(都)、古县、古镇、古村落、少数民族语、著名山川河流、近现代重要地名”等对全县历史地名信息进行筛选登记建册,经对历史地名的历史沿革、文化内涵和保存现状作进一步地挖掘和核实,并充分征求县委党史研究室、县地方志编纂中心、县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等相关部门以及地名专家意见,共计推选出酉阳、龙潭镇、二酉洞等25条地名申报市级历史地名保护名录,其中龚滩镇、龙潭镇、桃花源、南腰界、酉阳、石柱溪、后溪、二酉洞、李家土等9个地名成功入选重庆市历史地名保护名录。
下一步,县民政局将把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与日常地名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高度重视、系统推进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充分挖掘地名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推动全县地名文化保护质量实现新的提升,为酉阳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持。
(一)龚滩镇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重庆第一批历史文化名镇。著名国画大师吴冠中誉为“是唐街、是宋城、是爷爷奶奶的家。”龚滩古镇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最美山水小镇、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室外写生基地、影视拍摄基地和自然攀岩基地。古建筑较多,传统文化独特,具有近1800年历史,现是世界上唯一在大江大河边上保存完好的千年古镇。现存长约三公里的石板街、150余堵别具一格的封火墙、200多个古朴幽静的四合院、50多座形态各异的吊脚楼,是典型的巴渝古镇,是国内保存完好且颇具规模的明清建筑群,被誉为绝壁上的音符。有川主庙、三抚庙、西秦会馆、冉家院子、董家院子、武庙正殿、杨家行、永定成规碑、阿弥陀佛桥等20余处历史建筑,堪称古建筑史上的珍品。传统文化有摆手舞、阳戏、马马灯、盂兰节放河灯、元宵闹花灯、元宵说书会等。有重庆市历史文化名村红花村、马鞍城村和杨柳村。码头文化、纤夫文化、盐商文化、宗教文化是古镇1800余年历史的见证。2005年10月,龚滩古镇搬迁复建启动,2008年4月底完成复建。2009年5月1日,复建后的龚滩古镇正式开放。
(二)龙潭镇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革命先驱赵世炎、原北京市委第一副书记刘仁、孙中山大总统府秘书、同盟会员王勃山、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瞿秋白夫人王剑虹诞生于此。民族风情浓郁,文物古迹较多,素有“小南京”之称。文昌宫、天后宫、轩辕宫、禹王宫、万寿宫、龙王庙、火神庙等明清古建筑群保存最完好、规模较大。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赵世炎烈士故居和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刘仁故居。有吴家大院、李华家宅、老酱油铺子、德义昌、陈家院子等历史建筑。2012年12月,龙潭古镇被批准为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
(三)桃花源
近现代重要地名。由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而得名。桃花源由世外桃源、太古洞、桃花源国家森林公园、金银山、酉州古城、二酉山六大部分组成,是一个集秦晋历史文化、土家民俗文化、自然生态文化、天坑溶洞地质奇观于一体的复合型景区。拥有国家级森林公园、中国户外运动训练基地、市级文明旅游风景区、“十大文化休闲旅游品牌景区”、“2010年度•最负国际盛名景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旅游品牌”。“世界上有两个桃花源,一个在您心中,一个在重庆酉阳”这宣传语已渐入人们心中。2012年1月20日,重庆酉阳桃花源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四)南腰界
近现代重要地名。现称南腰界革命根据地。贺龙率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于1934年6月3日进驻南腰界。10月27日,与任弼时率领的红六军在南腰界猫洞大田(现为会师广场)举行会师大会,成立以贺龙、任弼时、关向应为首的总指挥部。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红三军司令部,建有红二、六军团会师纪念亭。南腰界革命根据地是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级纪念地。是重庆市革命文物最为密集、体量最大、保存最完好,最具震撼力的革命老区。
(五)酉阳
悠久历史古县地名。因当时酉阳治所在今湖南永顺县南部酉水河与猛洞河汇流处的王村位于酉水河北岸,故名。有着2000多年的建县史,也是800年州府所在地,土司制曾在这里施行了600多个春秋,是重庆市幅员面积最大、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山区大县。境内有5A级桃花源景区、金银山国家森林公园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龙潭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龚滩和后溪等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有南腰界红三军司令部旧址、赵世炎烈士故居、刘仁故居等纪念地;有飞来峰、大酉洞、永和寺等名胜古迹。有“中国摆手舞之乡”、“中国民歌之乡”、“中国土家族文化发祥地”、“中国原生态旅游胜地”四张响亮的名片,还有“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三块国标招牌。
(六)后溪
悠久历史古镇地名,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清乾隆年间兴市建后溪场,2010年后溪镇改称酉水河镇。古建筑、文物保护单位、古村落等较多。后溪古镇建筑面积3万余平方米,多为清代建筑。建筑群内石板街道、青瓦白墙、飞阁吊楼随处可见。2014年成为国家AAA级景区。现有25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重要的文物景点有后溪悬棺葬、司白总管墓、唐林毓将军墓、龚氏节孝坊、后溪万寿宫、德政高碑、司令官邸、土家族摆手堂等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后溪古建筑群。有传统村落后溪村、河湾村、河湾村恐虎溪寨、大江村、老柏村等。有重庆市历史文化名村河湾村和大江村。
(七)石柱溪
少数民族语地名。汉语释文:因当地一石柱,得名石柱溪。据考,“石柱溪”非汉语,是土家语。这“石”(si21)是“兽”,“柱”(tsu35)是“出来”、“出山”,“溪”(tchi55)是“地方”,连起来是“野兽出没的地方”。以往这里野兽多,因而得名。土家族地名是酉阳600余年土司统治历史的刻痕;是土家族聚居地酉阳800年州府所在地自然环境的素描;是酉阳2000年建县史土家族文化信息的载体;是酉阳土家族祖先留下的一笔珍贵的文化财富。石柱溪虽然现已与城市街道连成一片,但其所处地理位置仍然偏僻,且在深山之下,一旦到了半夜三更,还能听到野兽的叫唤声。石柱溪位于钟多街道城南社区第3居民小组。石柱溪,属于酉阳典型的土家语地名,对于挖掘酉阳特定的土家语地名文化具有重要启迪作用。
(八)二酉洞
悠久历史地名。二酉洞,位于酉阳县城东南边上的翠屏山麓,因别于县城北西山麓的大酉洞而得名二酉洞。传说,秦朝时期咸阳五名汉族儒生为逃避诗书被烧和保存生命,辗转来到该溶洞隐居,藏诗书洞内深处,继续刻苦习读。与当地土民往来频繁,感情深厚,脱下了汉服、办起了学堂。和睦相处两年时光后,因潜逃儒生清查令而被处死。土民们自觉保护二酉洞,谁也不说洞中有诗书,谁也不去洞里取诗书,年长日久,那些诗书就变成了一迭迭的层叠岩石崖壁。据酉阳《通志》载,洞里两崖石壁天然层叠,状若千万卷书简堆积。洞中有一坝宛若厅堂,宽广圆明,高约6米,宽约9米,洞内狭长,深不可测。历代文人墨客慕名而来,览胜探奇,留下题咏较多。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酉阳知州丁映奎在洞口处建亭名“二酉亭”,并与僚友唱和题刻手书“二酉藏书”四字于石壁之上。酉阳州牧吴大勋著有《石鼓记》刻与石碑上,鼓励酉阳民众勤劳稼穑。清朝末期,酉阳州牧唐我坼亲笔写“古书久废无人读,石洞仍留待我来”的一副对联在洞口石碑上,启迪人们重文兴教,推动社会向前发展。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酉阳龙潭中学校长尹道耕题“顶天立地,继往开来”于左右石壁上。其他题词赋诗者较多,不可尽数。
(九)李家土
少数民族语地名。汉语释文:早年坡土为李姓所有,故名李家土。土家语释文:据考,“李家土”非汉语,是土家语“李嘎突的”(li53ka53thu21)的误记,这“李”(li53)是“土”,“嘎”(ka5)是“挖”,“突”(thu21)是“地方”或“处”。连起来是“土挖处”,颠倒土家宾—谓语序是“挖土处”(或挖土的地方)。这个地名是土家先民最早烧山挖土初事农耕的一方化石,不是“坡土为李姓所有”。“李家土”,在酉阳自治县境有重名“李家土”地名的很多个。是酉阳土家族初事农耕的历史刻痕。土家族地名是酉阳600余年土司统治历史的刻痕;是土家族聚居地酉阳800年州府所在地自然环境的素描;是酉阳2000年建县史土家族文化信息的载体;是酉阳土家族祖先留下的一笔珍贵的文化财富。李家土,属于酉阳典型的土家语地名,对于挖掘酉阳特定的土家语地名文化具有重要启迪作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