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镜头为酉阳传统村落立传
日期:2025-10-21

10月17日清晨,武陵山腹地的苍岭镇石泉苗寨被薄雾轻笼。青瓦木墙的吊脚楼在晨雾中若隐若现,石板路上传来熟悉的脚步声——59岁的黄德权背着三十斤摄影器材,又一次踏上了这片他守护了11年的土地。

“黄老师,又来了啊!吃午饭没?”

“吃过了,在修瓦片哟!”

一声问候,一个微笑,是11年坚持换来的信任和亲近。黄德权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1966年出生于武陵山区的他,对土地怀有天然的眷恋。童年时,他和伙伴们围捕野山羊、野鸡,女孩们学哭嫁的歌谣;过年时,东家的石磨在推响,西家的碓窝发出“哐当哐当”的节韵。“每到饭点,男人们端着土碗蹲在门槛上吃饭,隔着院坝唠家常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他说。

这份深植于血脉的乡土情怀,不仅塑造了黄德权的童年记忆,更成为他守护故土的初心。

就在黄德权穿行在苗寨青石板路的前两天,全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培训班在酉阳举办。这场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全国市长研修学院联合组织的培训,让这座武陵山区的县城汇聚了来自全国的目光。作为重庆市传统村落数量最多的区县,酉阳拥有的41个中国传统村落,正在成为全国传统村落保护实践的重要样本。

从眷恋故土的少年,到记录乡愁的摄影家,黄德权的人生轨迹耐人寻味。靠着读书走出村庄后,他当过教师,后修读中文专业。1990年,他用朋友赠送一台珠江相机,开启了他的摄影生涯。

2014年,黄德权开始零星拍摄武陵山区的古村落。“几乎是一种责任和本能在驱使。”他回忆道。2016年,时任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陈小波的一句话点醒了他:“要忠于自己脚下的土地,摄影素材就在我们身边。”从此,他的拍摄有了明确方向——系统记录即将消失的传统村落。

七年间,黄德权步履不停,用镜头记录下酉阳100余个古村落的兴衰变迁,最终凝结成20万字、500余张照片的散文摄影集《原寨》。烂田沟、矮子沟、烂古溪……这些隐于深山的村落,在他的镜头下重焕生机。为捕捉晨雾中的花田梯田,他凌晨三四点驱车前往;为拍摄不通公路的村寨,他背负二三十斤设备徒步一两个小时。

“作为重庆市面积最大、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县,酉阳中国传统村落数量占全市总量的近四分之一。这些年来,全国有接近100万个村落消失,从2000年的360万个到现在只剩不到200万个。”黄德权翻着《原寨》,语气凝重,“如果传统村落的消逝不可逆转,那就充分记录,让后人知道,我们曾经这样生活过。”

拍摄古村落的艰辛远超想象。山洪突发,车陷泥潭;马蜂追来,黄德权只能用衣服裹头狂奔;11年间,车表里程共计26万公里,跑废两台车,换了3台无人机,相机维修了无数次。“镜头跑丢了,手肿了好几天。有人说我傻。”他顿了顿,“但有些事,总得有人做。”

温暖同样刻骨铭心。在石泉苗寨,村民用苞谷粑和火塘边的闲谈招待他;在烂古溪,他在墨水瓶改制的煤油灯下,听老人讲述村寨往事;在铧匠沟,离别时村民往车内塞红苕的温暖,成为他坚持的动力。

在黄德权的镜头里,村庄正悄然改变。在何家岩,曾经的牛圈变为临崖咖啡馆,拿铁香气四溢。废弃仓库改造成明德书院,老人在这里下棋,孩子在这里阅读。这些变化,正是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生动实践。

“以前年轻人出去了就不想回来。”黄德权说,“现在你看,酉阳回引了142名乡村职业经理人,一支既懂乡村治理又懂数字技术的头雁队伍,正为村庄发展带来新希望。”

这种希望,正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动能,吸引越来越多能人、青年返乡就业创业。大学毕业返乡的“90后”何家岩村女孩何权艳在直播间推销“酉阳800‘云稻米’”,齐腾云在百年老屋里编织西兰卡普,织机声声,订单不断。

黄德权的镜头,既不回避村庄的破败凋零,也不概念化地铺陈田园牧歌。在《原寨》中,他记录了吊脚楼的建筑细节、族谱的墨迹、墓碑的刻文,也捕捉了村民干活的瞬间、门槛上慵懒的猫、断壁颓垣的屋子。“就这样,千万别看我。”黄德权碰到正在干活的村民,总是会这样轻声提醒,他说,“一摆拍,古寨的‘原味’就没有了。”

这种真实记录的态度,让他的作品既有乡愁的情感,又有纪实的冷静。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彭鑫评价:“《原寨》成为一部关于武陵山村变迁的‘信史’。它没有概念化地对乡村之美、农民之淳、故园之岁月静好进行渲染与铺陈,未一味地对乡村生活进行诗意化的‘玄想’与‘抒情’。它既谱写了‘田园牧歌’;也直面故园的凋零;更坚信乡村的美好未来。”

暮色四合,花田乡何家岩村炊烟袅袅黄德权坐在临崖咖啡馆,《原寨》在他手中翻了又合,合了又翻。“我靠读书走出村庄,又借着相机回到了乡村。”他的手指最终落在一张土家吊脚楼的照片上,“我记录的,不只是一去不返的乡愁,更是一个关于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正在发生的、充满生命力的中国故事。”

窗外,73岁的村民何绍华站在修缮一新的吊脚楼前,呼唤着在古树下玩耍的孩童回家吃饭。孩子们蹦跳着跑过青石板路,一如七十年前的他自己。

在这里,时光仿佛打了个转,又继续向前。老寨依旧,却已然新生——这新生,既在镜头之内,更在镜头之外,在全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实践中,在无数守护者的共同坚守里。

分享文章到:
版权所有: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主办: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5002420016   ICP备案:渝ICP备17002908号   渝公网安备 500242020001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