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爱国:二十载善举不息 三代家风润乡里
日期:2025-04-09

“快!河里救上来的娃!”

3月10日清晨,小河镇卫生院急诊室突然冲进一个浑身湿透的身影。年过五旬的村民吴爱国赤脚站在冰凉的水磨石地面上,背上少女苍白的脸庞正渐渐恢复血色。

吴爱国重返现场讲述救人经过

时光倒流至当日8点,薄雾笼罩的小河村刚苏醒。正在田间劳作的吴爱国突然听见河道传来异响——湍急的水流中,一方衣角时隐时现。还来不及脱去沾满泥浆的外套,他就纵身跃入5米深的刺骨河水中,用布满老茧的手死死扣住生命的重量。

“当时他整个人都在打颤,可托着娃的手稳得像铁钳。”目击村民回忆,将昏迷女孩托上岸后,吴爱国跪在碎石滩上实施心肺复苏的动作精准得令人惊讶。没人知道这个庄稼汉为学急救曾多番到镇卫生院求教,正如没人注意他右臂那道5厘米的旧伤疤又在冷水浸泡下泛了红——那是他在2002年冬夜守护国家财产时留下的“勋章”。

2002年2月10日半夜两点,吴爱国和弟弟发现两名歹徒正在家隔壁的烟草仓库作案。两人抄起木棍上前阻拦,黑暗中与歹徒展开搏斗,吴爱国右臂不慎被利刃划出5厘米长的伤口,挽回国家财产10多万元。

当急救室的心电监护仪响起规律节拍,浑身滴水的吴爱国却已悄然离开,只在潮湿的走廊瓷砖上留下一串带泥的脚印。这样的背影,小河村人再熟悉不过:二十年前的一场车祸中,村集体的拖拉机坠入河中,吴爱国带领三四名青年,绑着麻绳在激流中浸泡一天一夜,成功将拖拉机拖上了岸。

走进吴家老宅,三张特殊的照片串联起一个普通农村家庭跨越七十载的初心传承:首幅黑白照片里,吴爱国的父亲吴长锐正在调解邻里纠纷,布鞋上沾着田埂的湿泥;中间彩照定格着吴爱国2003年接受“重庆市见义勇为英雄”表彰时的灿烂笑容;最新那张图上,是吴爱国的儿子吴旭东返乡带领村民签下生态茶园合作协议的场景。

吴爱国(中)给妻儿讲述自己的故事

“老吴家这三代人啊,把‘党性’两个字刻进了骨头里!”同村村民冉茂芝回忆着吴长锐帮他追回耕牛的往事。

“老汉儿总说,党员就是乡亲们的‘挡风墙’。虽然我不是党员,但时时刻刻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吴爱国抚摸着父亲吴长锐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党说道。这位始终恪守“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原则的老党员,坚持义务为村民调解纠纷,留下“三不”铁律:集体粮仓老鼠夹碰不得、村民送的谢礼收不得、群众急难事躲不得。

这份党性,在第三代得到了创新性延续。吴爱国的儿子吴旭东不仅加入了党组织,还放弃高薪工作返乡,带领村民们发展茶产业,成功推动村集体经济增收。“爷爷护的是邻里和谐,爸爸守的是大家的财物,我要闯的是共同致富的路。”吴旭东在村党员大会上的发言,道出了新时代新青年的使命担当。

吴爱国的获奖证书(吴爱国曾用名为吴大国)

“吴爱国祖孙三代的故事,是酉阳县基层党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缩影。”小河镇宣传委员邹明望着吴爱国家里墙上的照片轻声道:“正是这样用生命接力的守护者,垒起了乡村振兴的精神堤坝。”

记者手记:

平凡善举铸就精神高地

走进吴家,三代人的故事如同一部生动的乡土史诗,折射出中国乡土文明生生不息的密码。父亲吴长锐那双沾满泥土的布鞋底,是他调解纠纷、维护邻里和谐的见证;吴爱国右臂上那道5厘米的疤痕,是他勇往直前、无私奉献的烙印;儿子吴旭东生态茶园合作协议上的签名,则是他继承传统、创新发展的誓言。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印记,构成了中国基层治理最生动、最感人的注脚。

在吴爱国的故事里,记者深刻感受到了党员家庭最本真的担当。无论是为群众奔走的焦急身影,还是激流中的纵身一跃,抑或是茶园中的躬身耕耘,都彰显出吴爱国一家文明家风的高度和深度。这种担当超越了个体生命的局限,沉淀为集体记忆,成为凝聚乡村共同体的精神黏合剂,激励着更多人奋勇前行。

乡村振兴的壮阔征程中,物质富裕固然重要,但精神高地的构筑更为珍贵。吴旭东放弃城市高薪,选择返乡创业,他带回的不仅是产业发展的蓝图,更是新时代青年对精神家园的深情守护。他的选择打破了乡村“空心化”的魔咒,让年轻血液与古老土地碰撞出璀璨的火花,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在坚守中创新,在传承中超越,新时代需要更多像吴家三代人这样的精神火种,指引着人们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迈进。

分享文章到:
版权所有: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主办: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5002420016   ICP备案:渝ICP备17002908号   渝公网安备 500242020001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