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西兰卡普古韵,传土家织锦风华

日期:2025-05-13       
字号:

寻西兰卡普古韵,传土家织锦风华——经济管理学院师生前往重庆酉阳县开展乡村振兴实践调研活动


     2025年5月9日至11日,四川工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西兰织韵”团队深入重庆酉阳县,开启了一场以非遗传承为核心、以红色精神为引领的乡村振兴实践之旅。团队通过实地调研、技艺体验与文化宣讲,不仅挖掘了土家族西兰卡普织锦工艺的文化内涵,更以青年之姿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红色筑梦”的嘱托,为传统技艺的现代化传承探索新路径。
     非遗探源:触摸西兰卡普的千年纹路。在非遗传承人田果老师的“西兰织韵工作坊”中,团队成员亲历了西兰卡普从经纬交织到图案成型的完整过程。面对木质织机的复杂构造与“通经断纬”的精妙技艺,成员们感叹于土家先民的智慧:每一道工序都蕴含着对自然的敬畏,每一幅图案皆是民族历史的叙事诗。从“四十八钩”的吉祥寓意到“台台花”的农耕记忆,西兰卡普不仅是生活用品,更是土家族文化基因的载体。非遗纪念馆的陈列进一步印证了这一点——不同时期的织锦作品,如同凝固的时光,诉说着民族迁徙与文化交融的故事。

     技艺破局:在传承中寻找创新密码。调研发现,尽管西兰卡普已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但其社会认知度仍显不足。团队在景区发放的200份问卷显示,仅32%的游客能准确说出其名称,多数人对其文化价值知之甚少。这一数据揭示了非遗传承的痛点:传统技艺若脱离现代生活场景,终将沦为“博物馆标本”。为此,团队提出“三化”策略:通过数字化技术建立西兰卡普纹样数据库,实现文化IP的活态转化;开发文创产品,让织锦元素融入服饰、家居等领域;借助短视频平台,以“非遗+直播”形式打破传播壁垒。

     精神赓续:让红色基因与非遗血脉共融。在酉阳一中,团队以“织锦里的中国红”为主题,将非遗文化与红色教育相结合。宣讲从贺龙元帅在湘鄂川黔根据地保护西兰卡普匠人的历史切入,讲述土家族儿女以织锦为媒支援红军的故事,引发学生强烈共鸣。互动环节中,高中生们尝试用织机编织“五角星”图案,在动手实践中体会“匠心即初心”的深意。活动尾声,30余名学生自发加入“非遗少年宣讲团”,承诺成为文化传承的“火种”。

     此次酉阳之行,“西兰织韵”团队实现了从“学习者”到“传播者”的蜕变。他们以专业赋能非遗,用创新激活传统,更在红色精神的感召下,搭建起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桥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非遗保护要见人见物见生活。”这支青年队伍正以实际行动证明:当古老技艺遇上青春智慧,非遗传承便能绽放出跨越时空的生命力,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织就绚丽篇章。

                                                                        (经济管理学院 杜心迪)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