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2023-00145
[ 发文字号 ]
[ 主题分类 ] 农业、林业、水利
[ 体裁分类 ] 公文
[ 发布机构 ] 其他
[ 有效性 ]
[ 成文日期 ] 2024-11-24
[ 发布日期 ] 2024-11-24

重庆市“十四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

字号: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级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重庆市“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持续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加快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市水利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委、市城市管理局、市农业农村委、市机关事务局商有关部门组织编制了《重庆市“十四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并经市节约用水联席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国家节水行动和重庆市节水行动实施方案,逐年细化目标,抓好各项任务落实。

重庆市水利局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重庆市城市管理局

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重庆市机关事务管理局

2022年1月4日

重庆市“十四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

二〇二一年十二月

前言

水是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水安全是涉及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节约用水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举措,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为解决新老水问题、保障国家水安全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节水优先是针对我国国情水情,着眼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做出的关键选择,是新时期治水工作必须遵循的根本方针。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明确了“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节约用水的战略任务。根据《重庆市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十四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统筹《重庆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重庆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等规划,研究提出了“十四五”时期重庆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重点行业领域节水控水、节水管理体系框架,形成了《重庆市“十四五”节约用水规划》。为了与全国《“十四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一致,将规划报告名称确定为《重庆市“十四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是“十四五”时期全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现状与形势

第一节“十三五”成效

“十三五”以来,全市各级各部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节水优先”方针,立足重庆水资源禀赋条件、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布局,以国家节水行动及重庆实施方案为统领,积极构建节水管理体系、加快建设节水基础工程、加强节水示范引领和市场培育,规划目标较好完成,全市初步形成节约水资源和保护水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水资源集约节约水平提高。把节水作为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重要举措,强化水资源消耗总量与强度双控,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优化产业结构和提升用水效率。用水总量由2015年的79亿立方米下降到2020年的70亿立方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单位工业增加用水量分别为28立方米、24.5立方米,低于全国的57.2立方米、32.9立方米;人均用水量由2015年的262立方米下降到2020年的219立方米;农业灌溉亩均用水量由2015年的339立方米下降到2020年的319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2015年的0.4799增加到0.5037;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0.7%,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达8.78%。永川、璧山等12个区县获评全国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区县,全市创建比率达30%。

节水管理体制初步构建。在市水利局单设全市节约用水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督导考核全市节水工作;全市节约用水办公室牵头建立起由17个市级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统筹推进工业、农业、城镇生活节水,强化政府对节水的引导和规制作用。印发《重庆市节水行动实施方案》,明确各部门节水职能职责和工作任务。市考核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委市政府督查办将节水工作纳入市级党政机关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区县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目标,压实市级各行业主管部门、区县政府节水主体责任。全市26个区县建立节水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成立节约用水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纵深推进节约用水工作。

节水制度机制逐步完善。修订《重庆市城市供水节水管理条例》《重庆市水资源管理条例》,印发《重庆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试行)》。建立节水评价制度,近300个水利、采矿、能源、建材等规划和建设项目开展节水评价。健全用水定额管理制度,制(修)订发布1000余个用水定额,基本涵盖城镇、农村生产生活主要领域和行业。完善水价形成机制,全面落实城镇居民用水阶梯水价制度、32个区县(含高新区、两江新区)建立城镇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推进农业综合水价改革制度,改革面积近500万亩,占总耕地的14%。实施计划用水管理制度,将377家重点用水户纳入三级重点监控用水户名录,监控水量占全市用水量的11 %;将3355家河道外取水户实施计划用水管理,占年度计划用水量的62%;将1008户公共供水管网内非居民用水户实施计划用水管理,占年度计划用水量的38%。

节水基础工程稳步推进。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全市中心城区(含高新区、两江新区)达到国家城市节水Ⅱ级标准;完成7个大型灌区、40个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建设任务,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047万亩,占总耕地的29.5%;节水灌溉面积和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分别达396.98万亩和141.17万亩,分别占全市有效灌溉面积的37.9%和13.5%;建立水肥一体化示范片7000余亩,推广池塘“一改五化”技术150余万亩,示范区节水减排60%以上。印发《工业节水技术推广目录》,鼓励企业采用节水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和新装备;推动火电、钢铁、化工等高耗水行业节水改造,组织实施52项市级节水技术改造和清洁化改造项目,年节约水量210万立方米以上。完成管网改造1410km,一户一表和二次设施改造累计超过92万户;实施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璧山、永川等8个区县开展区域性系统再生水利用示范建设。

节水载体示范效应初显。创建各类节水型载体3659个,其中:节水型生活服务业单位占79%、节水型居民小区占16.3%、节水型企业占4.7%。市县两级具有独立物业管理的水利机关全部建成节水标杆单位,水利行业节水机关创建率55.3%,平均节水率约30%;6家公共机构评选为国家级“水效领跑者”,评选出17家市级重点用水企业“水效领跑者”。

节水市场培育取得突破。认证节水产品企业9家,发放节水认证证书36张。建立全市坐便器制造、销售企业数据库和抽查人员管理库,对34.9万台民用水表开展强检用水计量器具检定。引导推动合同节水,实施合同节水管理项目7个,包括5所高校、1所中学和1家医院,平均节水率20%以上;重庆工商大学合同节水管理案例入选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公共机构能源资源节约示范案例。

表1-1重庆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三五”规划指标完成情况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2015年

“十三五”

规划目标

2020年

1

用水总量控制

亿m3

79

97

70

2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降低

%

29

37

3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

30

61

4

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

0.4799

0.50

0.5037

5

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

%

10

8.78

6

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

85

90.7

十三五”末,重庆已初步建立起适应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高质量持续发展要求的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管理体系,有力保障了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严控制,科学构建节约用水规划体系,充分发挥节水考核指挥棒作用,强化“总量强度双控”,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控制水资源开发利用上限和增量;深节水,健全节水标准定额体系,加强用水全过程精细化管理,实施重大节水项目,建设节水载体,积极培育节水产业,促进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促循环,推进企业和园区开展绿色高质量转型升级和循环化改造,促进串联用水、分质用水、循环用水、一水多用,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率;再生水,结合海绵城市建设,开发利用再生水、雨水等非常规水源,开展区域性系统再生水利用示范建设,推进新建公共建筑中水回用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再生水利用比例。

第二节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重庆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期。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提出“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和“四个扎实”的要求,赋予重庆新的定位、新的使命、新的未来,重庆位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多项国家战略部署叠加区,对水资源支撑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坚持节水优先,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和水资源的过度开发,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节约集约高效转变,把经济活动限定在资源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因水而生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节水是破解重庆复杂水问题的关键举措。重庆坐拥长江、嘉陵江、乌江三条大江大河,虽然境内江河众多,过境水资源丰富,但仍存在当地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小、时空分布不均、开发利用比较困难、工程性缺水突出等特点,按照国际公认标准,重庆属中度缺水地区。随着经济的发展,新老水问题交织,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等问题依旧复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为解决新老水问题、保障国家水安全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节水优先,就是在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治理、保护过程中,将节水放在首位,通过抑制不合理的用水需求,从总量上减少水资源消耗;通过提升用水效率,控制水资源开发强度;通过节水实现减排,减轻对水生态、水环境的损害,从根本上解决重庆面临的复杂水问题,保障水安全。

节水是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有效途径。重庆地处长江上游和三峡库区腹心地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重庆具有好山好水的自然基础,要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推动城乡自然资本加快增长,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水是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节约用水就是保护生态,要以三峡库区生态保护为中心,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强化各领域全过程节水管理,大力推动工农业生产节水增效,扩大生态用水空间,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有力支撑。

节水是推动重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随着经济总量不断扩大,重庆面临更大的资源要素制约和环境压力,经济发展不能再走大量消耗自然资源依托低成本要素投入促进快速增长的老路,必须走集约节约利用自然资源的高质量发展新路。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重庆水资源供需矛盾仍然突出,水资源利用效率仍然不高,水资源短缺瓶颈制约仍然明显。通过节水,推动用水方式转变,淘汰高耗水高排放高污染的落后生产方式和产能,促进调整经济结构和完善经济发展方式,倒逼产业转型升级、经济提质增效,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促进高质量发展。

节水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建立水资源高效利用制度是重要组成部分。在依法治理方面,迫切要求健全全市节约用水相关法规制度体系、标准定额体系,加强财税支持和金融扶持,保障和提升水资源环境治理能力;在综合治理方面,要建立健全全市节约用水责任体系、监管体系、市场体系、信用体系,落实水资源环境治理各类主体责任,充分发挥水资源环境治理效能;在源头治理方面,要求强化全市节约用水监测能力建设,推进节水信息化建设,加强关键节水技术产品自主创新,创新示范节水管理模式,提升水资源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

节水是形成文明生产生活方式的基本需要。随着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不断迈向文明,生产生活方式更加先进,制止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必然趋势。从水的角度看,节水的水平、用水效率的高低也是一个地区、一个单位、一个人文明程度的体现,节水是文明社会、文明公民的基本行为准则。从欧洲、日本、新加坡、以色列等地区经验看,在推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非常注重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节约用水方面也居世界领先水平。节水贯穿于生产生活各领域全过程,涉及到各地、各单位、每个用水者,必须大力推动全社会节水,从根本上调整人的用水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加快形成节水型生产生活方式。

第二章总体要求

第一节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等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深入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以“严双控、夯基础、建体制、强能力、树意识”为目标,牢固树立“管行业必须管节水”、“把节水落实到用水各环节中”的工作理念,立足重庆水资源禀赋条件、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布局,以国家节水行动和重庆实施方案为统领,将节水作为节能减排和水安全保障的重要举措,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以水资源高效和可持续利用助力谱写重庆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全市生态文明和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节基本原则

一、坚持绿色发展,做到节水优先。

贯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按照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国家“十四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要求,落实“节水优先”方针,助力合理布控城镇规模,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推进绿色发展。严格水资源刚性约束,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

二、坚持政府主导,统筹各方参与。

坚持政府主导、压实主体责任,强化法治建设、落实刚性约束、完善定额标准、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奖惩体系、实施监督考核,组织协调政府、部门、社会各方协同节水。以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深化水价改革、落实节水税收优惠政策、引导合同节水等手段,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引导市场主体参与节水。

三、坚持系统谋划,实现重点突破。

立足“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格局和全市水资源禀赋条件,统筹协调城镇、农村各区域,农业、工业、生活各领域,取、用、耗、排各环节,法规、行政、技术、经济各手段,示范、引导、约束各措施,坚持底线思维,研究识别节约用水主要问题,科学合理确定目标、任务、措施,推动主城核心区、主城新区缺水地区和两群城区等重点区域,工业节水领域、城镇输供水环节、体制机制改革、宣传引导示范等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实现突破。

四、坚持宣传引导,推动示范引领。

提高对节约用水宣传重要性的认识,引导树立节约用水,人人有责的观念。结合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要求,加强顶层设计,增强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统筹谋划节约用水宣传的对象、方式、频次、内容、效果,带动全民提升节水认识、普及节水知识、养成节水行为。以节水型城市创建、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节水载体建设为抓手,引领各主体推进节约用水,示范引领全民主动节水、自觉节水。

第三节规划目标

到2025年,全市节水政策法规、制度机制、标准体系趋于完善,基础设施明显加强,监管能力明显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大幅提高,全社会节水意识明显增强,形成“全域、全业、全程、全面、全民”节水新局面。全市年用水总量控制在100亿m3以内,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单位地区工业增加用水量较2020年均降低15%;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15,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0%以下,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92%以上,非常规水源利用量达到1.5亿m3。

到2035年,形成健全的节水政策法规体系和标准体系、完善的市场调节机制、先进的技术支撑体系、高效的节水管理体系,节水护水惜水成为全社会自觉行动。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105.58亿m3以内,水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水平西部领先、国内先进,形成水资源利用与发展规模、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等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新格局,建成我国南方地区节水增效型标杆城市。

表2.3-1重庆市“十四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主要指标表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2020年

2025年

指标属性

1

用水总量

亿m3

70

<100

约束性

2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率[1]

%

-

15

约束性

3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率[2]

%

-

15

约束性

4

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

0.5037

0.515

约束性

5

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

90.7

92

预期性

6

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3]

%

8.78

<10

预期性

7

非常规水源利用量(不含尾水发电)[4]

亿m3

0.66

1.5

预期性

8

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率

%

30

50

预期性

9

市级节水型城市创建率

%

13

40

预期性

10

节水载体建成率

重点用水行业[5]年用水量10万m3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节水型企业覆盖率

%

100

预期性

公共机构[6]节水型单位建成率

%

50%的区级机关和20%的区级公共机构

全部市级公共机构和区县级党政机关、70%的区县级其他公共机构

预期性

注:

[1]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率:2025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比率。

[2]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率:2025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比率。

[3]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城市公共供水总量和有效供水量之差与供水总量的比值,根据《城镇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及评定标准》(CJJ92-2016)对实际漏损率进行修订,按照修订值进行评价。

[4]非常规水源利用量(不含尾水发电):主要指污水处理厂尾水、雨水、矿井水等用于城市绿化、生态景观、生态补水、道路清扫、车辆冲洗、建筑施工等。

[5]重点用水行业:指火电、钢铁、纺织染整、造纸、石油炼制、化工、食品7大行业。

[6]公共机构:指全部或者部分使用财政性资金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

第三章区域布局

第一节主城都市区

主城都市区地处重庆中部和西部,区域发展定位为建设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核心引擎,建成全市产业升级引领区、科技创新策源地、改革开放试验田、高品质生活宜居区。区域幅员面积占全市的34.9%,耕地占全市的46.0%,常住人口占全市的65.9%,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的77.0%,人口密度736人/km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11万元/人;区位条件好,地形条件优,人口密度大,经济总量强,但人均当地水资源量仅685m3/人,过境水资源又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区域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问题复杂交织,璧山、铜梁等西部地区尤其突出。

立足区域基础条件和发展要求,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坚持“节水、减排、治污”并重,高标准落实“建成全市产业升级引领区”的定位要求,严控区域产业准入,加快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产业的转型升级改造,以“园区建设”为龙头,形成一批规划科学、布局合理、产业集聚、特色分明、效能凸显、管理先进的示范园区;抓住构建主城都市区现代水网的契机,将再生水纳入本地水、过境水和外调水的一体化配置格局,探索研究再生水利用的制度、机制、标准、方式,领航全市再生水利用;着力提升城镇节水精准管理水平,持续实施城镇老旧供水管网改造,加快完善城镇供水管网分区计量管理(DMA),完善节水统计制度,建立精细化管理平台和漏损管控体系;以“创建节水型城市和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为抓手,全面加大加快节水载体创建,示范带动全市,标杆引领全国;持续开展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服务高标准农田建设,助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和乡村产业兴旺发展;顶层谋划节水宣传,常态化高标准落实节水宣传措施,用好“建设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核心引擎”窗口效应,扩大全民节水意识培养覆盖面和提升节水知识普及率;加大节水投入,加强节水基础研究,培育节水市场,推动全市构建完善的组织管理、法规标准、制度监管等节水管理体系。

第二节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

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地处三峡库区和秦巴山区,区域发展定位为建设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示范区、高品质生活宜居区和世界级生态文化旅游康养目的地。区域幅员面积占全市的41.1%,耕地占全市的34.5%,常住人口占全市的25.2%,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的17.4%,人口密度238人/km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5.39万元/人;人均当地水资源量3222m3/人,石漠化面积占全市的48.1%,生态红线管控面积占全市的49.6%,占区域幅员面积的45.0%。区域集“大库区、大山区”为一体,地貌复杂,发展基础复杂多样。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和三峡库区水资源保护放在突出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立足区域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加强顶层设计,统筹长江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岸上岸下,高起点谋好用水节水护水文章,保护、修复和改善水环境,合理高效利用水资源。严控区域产业准入,持续优化提升产业布局,着重控好沿江产业带,因地制宜发展城镇规模,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自觉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推动区域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加强地区间、部门间、行业间的协调协作、联防联控,整合资源、资金、项目、技术,推动形成节水、防污、治污的大好格局。加大城镇污水收集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明显提高城镇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利用水平,加快实施城镇老旧供水管网改造和计量设施完善,落实重点用水户计划管理和“节水三同时”制度;结合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为重点,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加强高效节水技术的综合集成与示范;加快推进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对标对表扎实落实节水型社会评价标准各项工作;以“建设世界级生态文化旅游康养目的地”的世界眼光,打造节水宣传平台,高标准抓好节水宣传,让节水、防污、治污、生态文明建设等理念、观念成为全民思想共识,生活自觉行为。

第三节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

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地处武陵山区,区域发展定位为建设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打造文旅融合发展新标杆,建设绿色创新发展新高地、人与自然和谐宜居新典范。区域幅员面积占全市的24.0%,耕地占全市的19.5%,常住人口占全市的8.9%,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的5.6%,人口密度145人/km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4.84万元/人;人均当地水资源量5699m3/人,石漠化面积占全市的42.8%,生态红线管控面积占全市的30.2%,占区域幅员面积的46.8%。区域水资源丰富,但山高坡陡土薄,石漠化问题凸显,水土流失易发,生态环境相对脆弱。

围绕“建设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的定位要求,坚持保护优先,节水优先,控制城镇发展规模,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做到节水节能、节地节材;加强城镇节水工作,大力实施城镇老旧供水管网改造,结合城镇排水,统筹布局城镇再生水利用管网,适时提升城镇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利用水平,推动落实海绵城市建设和绿色建筑标准,将“节水三同时”制度贯穿始终;结合中型灌区节水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农业农村节水,高质量服务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建设;有序推进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对标对表扎实落实节水型社会评价标准各项工作;常态化高标准抓好节水宣传,将节水融入区域“文旅产业”发展,打造节水宣传载体,培育节水宣传精品,带动全民提升节水认识、普及节水知识、改变节水行为。

第四章重点任务

第一节 强化总量强度“双控”,严格刚性约束

1.强化指标刚性约束。健全市、区县两级行政区域用水总量和用水强度控制指标体系,把水资源承载能力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刚性约束。制定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完成大江大河及重要河流流域水量分配,基本形成干支流、上下游的全流域水量分配格局。依据批准的水量分配方案,启动编制年度水量分配方案和调度计划,明确相关河段和控制断面流量、水量、水位管控要求。

2.建立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建立水资源基础数据库,以县域为单元开展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划定水资源超载地区、临界超载地区和不超载地区,研究制定水资源承载能力预警机制,实施差别化管控措施,对水资源临界和超载地区推行取水许可限批制度。

第二节 抓住节水重点行业领域,深度节水控水

一、农业节水增效

3.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作物种植结构,根据水资源条件,推广耐旱农作物新品种;推进适水种植,建立节水型农业种植模式。

4.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持续构建以国家级为龙头、市级为骨干、区县级为基础的“三级联创”现代农业产业园格局,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为首要任务,突出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实现水资源利用节约集约、高效智能。创建2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30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培育50个以上区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

5.推进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持续推进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完善渠首工程和骨干工程体系,改造或衬砌干支渠道,争取实施东风水库中型灌区、上游水库中型灌区等35个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统筹规划、同步实施高效节水灌溉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田间灌排体系建设力度,推广喷灌、微灌、滴灌、低压管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新建高标准农田500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61万亩。加大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力度,积极推广绿肥覆盖保墒技术,加强农田土壤墒情监测,推广测墒灌溉。

6.大力推广渔业节水。实施池塘渔业生态化改造提升行动,坚持“三化”(生态化、景观化、休闲化)协调发展,生态化改造连片30亩以上老旧池塘10万亩,推广鱼菜共生5万亩,建设生态养殖示范基地100个、渔业产业园10个;建设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125个,实现“一水两用”,提高稻田综合利用效益。

7.大力推广畜禽养殖节水。推行先进适用的节水型畜禽养殖方式,推广节水型饲喂设备、机械干清粪等技术和工艺。持续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

专栏1农业节水重点工程

1.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打造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30个,培育区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50个以上。

2.建设节水灌溉工程。争取实施东风水库中型灌区、上游水库中型灌区等35个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新增高标准农田500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61万亩。加大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力度,积极推广绿肥覆盖保墒技术,加强农田土壤墒情监测,推广测墒灌溉。

3.推广渔业节水。生态化改造连片30亩以上老旧池塘10万亩,推广鱼菜共生5万亩,建设生态养殖示范基地100个、渔业产业园10个;建设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125个,实现“一水两用”,提高稻田综合利用效益。

二、工业节水减排

8.促进产业优化布局。依据水资源条件,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确定产业发展重点和布局,推进高耗水企业向水资源条件允许的工业园区集中。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重庆市产业投资准入要求。加快淘汰高耗水行业落后产能,积极推动过剩产能有序退出和转移,对国家已明令淘汰的落后产能和化解的过剩产能开展企业用水指标核减工作,未按期淘汰的,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要依法严格查处,依法依规责令企业限制或停止取用水。

9.实施企业节水技术改造。加强工业用水定额执行,全面淘汰高耗水工艺、技术和装备,开展水平衡测试、用水审计1和水效对标,进一步提升工业水效。推广高效冷却、洗涤、循环用水、废污水再生利用、高耗水生产工艺替代等节水工艺和技术,推进现有企业和园区开展以节水为重点的绿色高质量转型升级和循环化改造,实现“节流减污”,对超过用水定额标准的企业分类分步限期实施节水改造。

10.积极推行水循环梯级利用。推进现有企业和园区开展以节水为重点内容的绿色高质量转型升级和循环化改造,加快节水及水循环利用设施建设,促进企业间串联用水、分质用水,一水多用和循环利用。新建企业和园区要在规划布局时,统筹供排水、水处理及循环利用设施建设,推动企业间的用水系统集成优化。推进节水标杆园区创建工作,创建绿色园区(节水标杆工业园区)20家。

专栏2工业节水改造重点工程

1.企业节水技术改造。推广高效冷却、洗涤、循环用水、废污水再生利用、高耗水生产工艺替代等节水工艺和技术,推进现有企业和园区开展以节水为重点的绿色高质量转型升级和循环化改造,实现“节流减污”,对超过取水定额标准的企业分类分步限期实施节水改造。

2.推进节水标杆园区创建,创建绿色园区(节水标杆工业园区)20家。

三、城镇节水降损

11.全面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提高城市节水工作系统性,将节水落实到城市管理、用水消费各环节,实现优水优用、循环循序利用。落实城市节水各项基础管理制度,推进城镇节水改造;鼓励新建小区、城市道路、公共绿地因地制宜配套建设雨水集蓄利用设施,提高雨水资源利用水平;重点抓好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与改造,城市生态景观、工业生产、城市绿化、道路清扫、车辆冲洗和建筑施工等,优先使用再生水,提升再生水利用水平,鼓励构建城镇良性水循环系统。积极推进国家节水型城市建设,到2025年,重庆市成功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全市40%以上区县达到重庆市节水型城市创建标准。

12.控制供水管网漏损。加快制定和实施供水管网改造实施方案,推进使用超过50年以及材质不达标的供水管网更新改造,重点推进老城区老旧管网更新改造,协同推进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到2025年,完成城市老旧供水管网改造850km。重点加强潼南、垫江、开州、巫溪、黔江、酉阳等区(县)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加强公共供水系统运行监督管理,建立精细化管理平台和漏损管控体系,完善供水管网检漏制度。积极推进重庆市中心城区开展管网分区计量管理(DMA),全市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0%以内,中心城区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9%以内。

13.实施建筑节水。大力推广绿色建筑,民用建筑集中热水系统要采取水循环措施,严格落实大型新建公共建筑应安装建筑中水设施。鼓励居民住宅使用建筑中水,将洗衣、洗浴和生活杂用等污染较轻的灰水收集并经适当处理后,循序用于冲厕。强化公共用水和自建设施计划管理,新建公共建筑必须采用节水器具,城市市政公共设施节水型器具推广率达到100%;在新建小区中鼓励居民优先选用节水器具。

14.开展园林绿化节水。实施园林绿化节水,推广选用节水耐旱型树木、花草,采用喷灌、滴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方式,加强公园绿地雨水、再生水等非常规水源利用设施建设,严格控制灌溉和景观用水。

15.严控服务业用水。洗浴、洗车、游泳馆、高尔夫球场等特种行业用水,以及餐饮、娱乐、宾馆等行业用水,从严控制行业用水定额,在安全合理的前提下,优先利用再生水、雨水等非常规水资源。

16.加快推进农村生活节水。在实施农村集中供水、污水处理工程和保障饮用水安全基础上,加强农村生活用水设施改造,推动计量收费。加快村镇生活供水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与改造。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推广使用节水器具,创造良好节水条件。

专栏3城市节水重点工程

1.节水型城市建设。到2025年末,全市40%以上区县达到重庆市节水型城市标准。

2.控制供水管网漏损。重点推进老城区老旧管网更新改造,协同推进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完成供水管网改造850公里。积极推进重庆市中心城区开展管网分区计量管理(DMA)。

3.实施建筑节水。严格落实大型新建公共建筑和政府投资的住宅建筑应安装建筑中水设施。新建公共建筑必须采用节水器具,在新建小区中鼓励居民优先选用节水器具。

4.园林绿化节水。实施园林绿化节水,城市园林绿化要选用节水耐旱型树木、花草,采用喷灌、滴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方式,加强公园绿地雨水、再生水等非常规水源利用设施建设,严格控制灌溉和景观用水。

四、非常规水利用

17.落实非常规水源利用配置。统筹节水与再生水利用,将再生水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严格取水许可管理,促进再生水、雨水、矿井水等非常规水多元、梯级和安全利用,逐年提高非常规水利用比例,并严格考核。到2025年,全市非常规水源利用量达到1.5亿m3以上。

18.推进城镇再生水利用。加快再生水设施建设。强化涉水专项规划衔接,建立完善供水、污水收集处理、再生水利用的分区域平衡机制。在建设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时,可预留再生水设施空间。城镇建设区应根据区域再生水需求和再生水厂服务范围,科学合理配套建设再生水管道和空间走廊。再生水设施覆盖区域内生态补水、城市绿化、道路清扫、车辆冲洗和建筑施工等应当优先使用再生水,原则上不得使用自来水。加快污水处理与再生水设施提标改造,增加高品质再生水供应。到2025年,完成10个再生水设施项目建设,新增再生水供应规模74万吨/天,再生水利用率达到15%以上,璧山、铜梁等区县达到20%以上。探索符合农村实际、低成本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技术和模式,采用工程和生态相结合的模块化工艺技术,推动农村生活污水就近就地资源化利用。

19.完善再生水利用支持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和政策激励,探索再生水特许经营模式和生活污水资源化跨区域横向补偿制度。鼓励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推进再生水用于生态补水。健全再生水市场化运行机制,加快培育规模化再生水市场,打造一批再生水利用试点示范。

20.加强雨水集蓄利用。结合海绵城市建设,新建小区、城市道路、公共绿地宜完善雨洪资源利用设施,增加对雨洪径流的滞蓄能力,推进雨洪资源化利用。在城市公共园林绿化领域,大力推广雨水集蓄利用,发展集雨节灌。

专栏4非常规水源利用重点工程

1.落实非常规水源利用配置。到2025年,全市非常规水源利用量达到1.5亿m3以上。

2.推进城镇再生水利用。完成10个再生水利用设施,新增再生水利用规模74万t/d,到2025年,再生水利用率达到15%以上,璧山、铜梁等区县达到20%以上。

第三节 聚焦节水管理关键环节,推动绿色发展

一、取用水过程监控

21.严格水资源“取用耗排”全过程控制。严格取水管理,对取水户2全面依法实施取水许可,落实取水计划管理和超计划累进加价制度。严格水资源利用效率管理,落实水平衡测试制度。严格污水收集及资源化利用管理,加强废污水处理和达标排放,统筹再生水利用。

22.强化重点用水户节水监管。建立健全国家级、市级、区县级重点监控用水单位名录,定期公布、分级管理、动态监管。实行用水报告制度,鼓励年用水量10万m3及以上的企业或园区设立水务经理。重点企业要定期开展水平衡测试。鼓励企业自主开展水效对标评估。

23.完善取用水监测计量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和工业计量设施,提高用水计量率,开展用水户以及城镇居民用水计量设施摸排,持续实施城镇“一户一表”改造。完善农业用水计量设施,对5万亩以上的中型灌区渠首取水口,到2022年全部实现在线计量;对其余中型灌区渠首取水口,应通过安装计量设施或折算进行取水计量;对中型灌区干支渠口门(干渠直开口和支渠进口),暂不具备计量设施安装条件的,可通过折算或推算方式计算取水量;对小型灌区,要按照规定比例选择典型样本进行取水计量,满足区域小型灌区用水统计数据核算要求。加强用水计量设施日常维护管理,定期开展鉴定。

24.建立健全节水用水统计制度。建立健全节约用水管理年报统计制度,统筹各部门的节水用水统计数据,逐步建立覆盖各行业领域环节的节水用水管理数据库,实现动态管理、精准管理、有效管理。加强节水用水统计工作管理,推进统计制度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保障统计成果的客观、真实、可靠。建立健全节水统计信息共享机制,大力推进部门间统计信息共享。

二、节水市场培育

25.深化水价改革。持续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建立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工程建设和管护机制、用水管理机制。坚持工程建设与机制建立并重,将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高标准农田和高效节水灌溉项目作为改革实施重点,加快供水计量设施建设,大力推广管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方式和水肥一体化等农业节水技术,促进农业节水和可持续发展,确保到2025年基本完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任务。

26.水权改革。探索建立水权制度,不断推进水权改革。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完善区域、流域水量分配和用水总量控制目标,开展用水权交易制度研究,探索用水权交易试点,逐步推进地区间、行业间、用水户间等多种形式的用水权交易。

27.推动合同节水管理。探索建立合同节水管理制度,研究鼓励合同节水管理发展的税收优惠、财政补贴政策,加大培育合同节水市场。以学校、医院、企业为重点,在不同区域、不同领域,开展多种模式合同节水试点,到2025年,引导实施10合同节水管理项目。

28.培育节水服务市场。通过政府投资引导、加强财税政策支持、鼓励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支持等手段,培育一批具有节水技术优势、融资能力较强的专业化节水服务企业3,为节水改造和管理提供服务。

29.水效标识和节水产品认证。贯彻落实《水效标识管理办法》,积极指导消费者选择水效更高的产品,鼓励生产者改善产品的节水特性,鼓励销售者在进货和陈列商品时选择高效节水的产品;强化市场监督管理,加大专项检查抽查力度,严格不合格产品的后处理工作,逐步淘汰水效等级较低产品。持续推动节水认证工作,宣传引导生产者申请使用节水产品认证标志,大力推进节水产品认证,促进节水产品认证逐步向绿色产品认证过渡,完善相关认证结果采信机制,出台认证结果采信文件;完善绿色产品流通渠道,鼓励公众优先购买拥有绿色产品标识的产品,完善绿色采购制度,落实政府优先采购和强制采购节水产品制度。

三、节水示范引领

30.大力推进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按照国家统一部署,以县域为单位,开展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到2025年,50%区县完成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推动构建节约水资源和保护水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31.积极实施节水载体创建。积极开展节水型企业、单位、学校、社区、酒店、医院、灌区等载体创建,不断提高用水效率和用水水平。到2025年,创建一批高质量的节水载体,创建节水型企业100家、绿色生态住宅小区300个、节水型高校20个、节水型医院30家、节水型灌区10个,全部市级公共机构和区县级党政机关建成节水型单位。

32.实施水效领跑者行动。持续开展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定期发布水效领跑者名录,积极引导和鼓励用水户对标找差,向水效领跑者看齐,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升用水效率。到2025年,新增申报水效领跑者灌区2个,水效领跑者企业(节水标杆企业)20个,公共机构水效领跑者6家(重点是党政机关、学校、医院)。

四、全民节水宣传

33.广泛开展节水宣传。加强节水宣传顶层设计,将近期宣传与长期宣传结合起来,重点宣传与全面宣传结合起来,专题宣传与常规宣传结合起来,传统宣传与新媒体宣传结合起来,增强节水宣传的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保证宣传数量,丰富宣传内容,创新宣传方式,扩大宣传范围,提高宣传质量,确保宣传效果,凝聚社会共识。

34.加强节水教育培训。将节约用水教育纳入中小学、高校教育教学内容,列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培训内容,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社会公众和学生对节约用水的认识。注重基本水情教育和节水科普教育,充分发挥已有水情教育基地平台作用,打造3个节水宣传教育基地,抓好公众节水教育。推进节水志愿服务工作。

五、管理体系构建

35.组织体系。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水利牵头、部门负责、属地落实、社会参与的大节水格局,形成工作合力,高位推动全市节约用水工作。深化完善节水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制定出台信息报送和共享制度、责任考核制度。注重节水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定期培训制度,全面提升节水管理队伍的能力和素质,建立节约用水专家库,加强全市节约用水工作管理和技术支撑。

36.制度体系。建立职责明确、边界清晰、任务明确、程序规范的节水法规体系。严格执行现行节水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开展《重庆市节约用水条例》立法工作,进一步修订《重庆市城市供水节水管理条例》《重庆市水资源管理条例》;制定完善节水评价、节水“三同时”、计划用水、节水激励、用水审计、用水计量、水平衡测试等制度。

37.标准体系。规范用水定额的制修订、发布、执行,健全完善、动态调整全市用水定额体系,逐步建立起覆盖全市主要工业产品、农作物和生活的用水定额,发挥用水定额在计划用水下达、规划和建设项目节水评价等工作中的作用,不断提高用水水平。建立健全节水载体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体系,按照简单管用、利于工作的要求,明晰各类载体建设标准,引领各行各业积极创建节水标杆。建立用水定额、节水载体评价标准执行情况实时跟踪、评估和监督机制。

38.监管体系。建立“管行业必须管节水”的工作机制,明确各行业职责任务;强化行业监督检查,加强部门协作,并将节水监督检查情况作为节水方面考核的重要依据。建立和完善社会公众的监督机制,构建全民参与的行动体系。探索将用水单位违规行为纳入信用管理,实行联合惩戒;建立健全举报制度,鼓励曝光浪费水资源、破坏供水和节水设施、污染水环境等不良行为。

.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                                

农业节水措施主要有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技术改造、高效节水灌溉、建设节水示范项目等,在达到节水目标的同时,还将改善生态环境。工业节水的主要措施有工艺节水改造、废水处理及其回用,将有效减少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排放,对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城镇和农村的生活饮用水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城镇生活节水措施中的节水设施建设和管网改造,能减少居民的用水量、节约水费开支,也将减少污水排放、减少对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有利于改善水环境。通过再生水利用,不仅可以节约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再生和循环利用,还可以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改善城市和区域的水环境质量。

灌区改造、污水处理厂新建及改造、管网新建及改造等工程,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将可能对环境产生一些不利影响。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履行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环境影响评价等法定程序,重视保护重要生态环境敏感目标,实施减少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的各项措施,最大程度地减少规划实施的不利环境影响。

第六章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强化全市各级政府节水工作责任,利用节水协商共建机制,形成上下协同、执行有力的工作态势,为实现规划目标任务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发改、水利、城管等节水综合部门是落实规划的统筹部门,要统筹全市节水规划、政策制定、工作协调、重大问题决策等;市节水联席会议制度成员单位是落实规划各自牵头工作的责任主体,要加强协作、密切配合、狠抓落实,保障规划目标和任务的完成;各区县政府是规划实施的主体,同步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的节水规划并组织实施,建立节水任务清单,逐年确定工作目标和重点工作任务。

夯实节水基础。通过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等手段,强化用水精细化管理,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提高输配水和用水环节效率。研究制定水资源刚性约束指标体系,减少用水总量;建立完善定额指标体系,提高用水综合效率;建立完善节约用水统计制度,为节水精准动态管理提供支撑;加大用水计量设施建设管理力度,提高精细化节水控水管水水平;引导鼓励全社会加强节水技术和产品研究,谋划建立南方地区节水技术创新中心,注重节水产品市场监管,从源头上保证节约用水。

调动各方力量。节约用水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要有效动员和凝聚各方力量,加快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节水格局。要充分利用财政补贴政策、奖励机制、税收金融优惠、合同节水管理新模式等,鼓励支持各类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参与到节约用水工作中来,培育节水市场,拓宽节水投入渠道;要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做好宣传舆论引导工作,带动全民树立节水观念,参与节水行动,改变节水习惯,形成节水风尚。

强化监督考核。各级党委政府要强化节水考核,将节水主要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纳入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和区县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建立规划实施督促检查机制,加强规划目标指标和重点任务完成情况的跟踪督办,开展规划总结评估,客观反映规划实施情况,及时公开规划相关信息,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