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2023-00144
[ 发文字号 ]
[ 主题分类 ] 农业、林业、水利
[ 体裁分类 ] 公文
[ 发布机构 ] 其他
[ 有效性 ]
[ 成文日期 ] 2023-11-24
[ 发布日期 ] 2023-11-24

重庆市水文现代化建设规划(2021-2035年)

字号:


前 言

水文是水利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对持久水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的需求更加迫切。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和“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理念,是新时代水文事业发展的行动指南。

当前水文工作的主要矛盾是新时代水利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水文服务的需求与水文基础支撑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亟需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统筹规划,做好水文现代化建设顶层设计,通过深化改革和技术创新,全面提升水文服务水旱灾害防御和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治理的能力,建立与时代发展同步的现代水文业务体系,实现对江河湖库的科学管理。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工作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推动水文事业高质量发展,根据《水文现代化建设规划》、《全国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十四五”规划》、《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重庆市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兼顾近期与远期,制定本规划。

目 录

第一章 水文发展现状与形势- 1 -

第一节 近期主要成就- 1 -

第二节 水文发展现状- 4 -

第三节 面临的形势- 9 -

第二章 总体要求- 13 -

第一节 指导思想- 13 -

第二节 基本原则- 13 -

第三节 规划依据- 14 -

第四节 规划水平年- 16 -

第五节 规划目标- 16 -

第三章 补短板强支撑,建设水文基础设施- 19 -

第一节 补齐短板消空白,建设布局合理的水文站网体系- 19 -

第二节 夯实基础强支撑,建设技术先进的水文监测体系- 21 -

第三节 转变思想增效能,建设智能全面的水文信息化体系- 25 -

第四章 重服务促提升,增强水文管理效能- 27 -

第一节 强化责任,完善工作体制机制- 27 -

第二节 依法管理,维护水文基础设施安全- 27 -

第三节 建立示范,促进水文行业标准化管理- 28 -

第四节 深化改革,提升水文测报工作效率- 28 -

第五节 着眼基层,加强水文人才队伍建设- 29 -

第六节 彰显特色,丰富水文科教文化内涵- 29 -

第五章 分期实施及资金筹措- 31 -

第一节 分期实施计划- 31 -

第二节 资金筹措方案- 31 -

第六章 实施效果- 33 -

第七章 环境影响评价- 35 -

第一节 主要环境影响分析- 35 -

第二节 环境影响综合评价与对策措施- 36 -

第八章 保障措施- 38 -

.                                 

水文发展现状与形势

.                                 

第一节 近期主要成就

近年来,重庆水文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十六字”治水思路,按照“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紧紧围绕《全国水文基础设施建设规划(2013-2020年)》建设任务和重庆市水利“水安全保障、高效灌溉、防洪减灾、水资源保护和河库健康保障、水管理服务”五大体系建设要求,以完善水文基础设施为主线,以增强水文预警预报和水质监测能力为重点,以提升行业管理能力为保障,以促进服务能力升级为目标,水文基础设施数量和质量大幅提升,水文站网体系基本形成,水文技术装备逐步更新,洪水预警预报水平迈上新台阶,水质检测能力大幅提升,水文服务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管理保护的能力显著提高,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展。近十年重庆水文发展的主要成就如下:

.                                 

水文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                                 

一是水文站网呈现跨越式发展。为充分发挥水文在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中的“尖兵”和“耳目”作用,“十二五”、“十三五”时期,全市下大力气优化完善水文监测站网,通过中小河流水文监测、大江大河水文监测等站网优化项目建设,各区县水文监测站点从无到有,市管站网进一步加密。10年来,我市水文部门共建设水文站214处,水位站436处,雨量站3544处,墒情站194处,新增水质站(含自动站和断面)655处。水文监测站点数量的大幅增加为分析暴雨径流关系及产汇流规律提供了更为详实的水文资料,有力支撑了水旱灾害防御决策。2020年,在应战綦江“6.22”超历史洪水中,綦江全流域306处水文测报站,共收发报文29376份,抢测各类流量资料75份,测得全部洪水过程。

二是水文仪器设备自动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按照水利部水文现代化建设技术装备有关要求,通过多年努力,全市已基本实现水位、雨量、墒情自动化在线监测。同时,在ADCP测流系统、雷达波测流系统、时差法自动化测流、视频水位识别等新仪器新设备应用上有较大的探索,全市192处水文站安装了ADCP测流系统,7处市级水文站投入雷达波测流系统,3处市级水文站试点使用时差法自动化测流设备,3个市级水文站实现视频水位识别,部分测站正开展自动蒸发和在线泥沙监测设备试验工作,自动化仪器设备的应用推动了水文测报方式改革向纵深迈进。

.                                 

水文服务能力稳步提升

.                                 

一是水文预警预报能力进一步提升。为满足人民对水旱灾害防御“更快”“更准”的要求,近年来,我市通过三峡水库运用后重庆主城区防洪形势分析及对策研究、中长期水文预报影响因子研究、水情预警断面预警阈值分析等进一步延长了水情预报预见期,提高了预报精度,为提升全市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5年来,全市共发布洪水预警信息76次,编发水旱灾害防御信息1078期,发送预警短信59万余条,水文部门防汛抗旱减灾效益达23.61亿元。2020年,长江、嘉陵江、乌江出现8次编号洪水,64条中小河流发生167次超警洪水的严峻汛情。全市水文精准测报、及时预警,提前2天发布长江“20·8”洪水预警,提前8小时发布綦江“6·22”洪水预警,为安全转移60万余名群众赢得宝贵时间。

二是水质检测能力进一步增强。为扎实做好水资源质量监测、农村饮水安全监督性监测,更好的服务河长制和水生态文明建设,近年来,全市水利系统已建成1个市级水质监测中心、2个水质监测分中心、35个区县级水质实验室的三级水质监测体系,现有水质监测技术人员300余人,各类监测站点4万多个,承担了全市256个水资源质量监测,以及农村供水水质监督抽测、河长制监督性监测、省界区县界行政断面、重要饮用水源地、重点河段水生态试点断面等监测任务,每年产生监测数据80余万条。2015年3月启用的市水质监测中心新实验室达到了《水环境监测实验室等级评定标准》中的甲类一级标准,现已通过认定的检测能力89项。水质检测服务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河湖健康管理、农村饮水脱贫攻坚战等方面的支撑能力明显增强。

三是水文信息化服务能力逐步提高。为提升水文信息化服务水平,建设完成中小河流洪水预警预报系统及其补充系统,打造了涵盖市水文总站、3个监测中心、39个区县水文机构的综合业务应用平台,初步构建起市级+中心+区县三级水文信息化工作体系。此外,上线了“重庆水文”微信公众号。2020年,重庆市依托主流媒体及微信公众号,发布实时汛情及防汛动态近400条,实现了水文与群众的零距离实时服务和沟通交流。

.                                 

水文行业管理取得突破

.                                 

一是水文分级管理体制全面建立。2012年5月,全市38个区县和1个经济开发区均由编委正式行文批准成立了水文管理机构,落实了人员编制,从根本上改变了水文工作在基层难以发展壮大的瓶颈制约,实现了水文工作融入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地方政府的良好局面。近年来,通过机构改革,全市各级水文部门职能职责更加明晰,行业管理体制进一步健全。

二是水文测报工作机制逐步建立。2014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水文站网管理的意见》,对水文站网的规划、前期工作、建设管理、资金筹措、注册登记以及运行维护等作了明确规定,为建立全市水文站网管理和测报机制提供了政策保障。此外,我市还陆续出台了《重庆市水文巡测技术标准》、《重庆市水情预警发布实施办法》、《重庆市水情工作管理办法》、《重庆市水文监测工作管理办法》、《重庆市水文测报监督检查评定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奠定了全市水文测报工作制度基础,市级水文测站已基本实现“驻巡结合”的测报工作模式。

三是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十三五”期间开展了西部发展水文专修班、水质监测理论培训和上岗考核、水情洪水预报、水文测验和水文资料整编技术培训班等业务技术培训班,通过在岗培训、集中理论授课及实际操作练习为全市35个区县培训水情技术专业人员近150人次,培训水文测验和水文资料整编人员近950人次,提升了区县水文从业人员业务技能,夯实了全市水文人才队伍。

第二节 水文发展现状

.                                 

水文站网

.                                 

截止2020年底,重庆市水文行业管理水文站234处、水位站495处、雨量站4138处、水质自动监测站12处,水资源监测断面753处,墒情站265处(其中193处结合雨量站建设),地下水监测站80处。水文监测站点的平均站网密度:水文站28.40站/万平方公里,水位站60.07站/万平方公里,雨量站502.18站/万平方公里,水质站92.84站/万平方公里,墒情站32.16站/万平方公里,地下水站9.71站/万平方公里。

全市水文站网布局不能完全满足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管理、水生态保护等对水文监测的需求。全市19条流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以上大江大河中,有3处具有监测需求的河段未建设流量监测站;130条流域面积200-3000平方公里中小河流中尚有13处重要河段未建设流量监测站;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中有45条未布设水位站;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共有13处防洪风险点无报汛站;市管跨区县河流有建设条件的11处区县界断面无流量监测站点;少量临河场镇需增设报汛站;此外,还存在墒情监测站分布不够科学合理,水生态监测站点不足等问题。

.                                 

水文监测能力

.                                 

全市流量监测以人工监测为主,自动监测为辅,尚未实现全自动在线监测,主要采用水平式ADCP、电波流速仪、雷达波、时差法、自动(半自动)铅鱼缆道、走航ADCP等,市级水文站已逐步开展自动化升级改造,少数区县水文站仍使用手摇缆道测流。由于技术人才和配套分析处理软件系统不成熟,部分区县已配置的ADCP等自动化测流设备监测数据不能达到整编标准。全市水位、降水量、墒情监测已基本实现自动在线监测,水位主要采用气泡水位计、雷达水位计、浮子水位计,降水量主要采用翻斗雨量计,墒情采用导管式墒情传感器。河道悬移质含沙量仍采用水文缆道人工取样监测,尚未开展在线或自动监测建设。地下水水位及水温已实现自动监测记录。蒸发仍以人工监测为主,已开展蒸发自动监测试点。水质监测断面水质分析以人工取样分析为主,国家饮用水源地建有水质自动监测站实现基本参数在线监测。总之,全市水文监测自动化程度离全要素全量程全自动监测有较大差距。

重庆市级水文站建设年代较为久远,测站环境差,站房老化较为严重,生产生活设施不完善,部分测验基础设施存在破损等问题。全市水文站标准化建设尚在起步阶段,即将开展部分市级水文站标准化建设,还有部分市级水文站和全部区县水文站暂未列入改造计划,水文标准化程度远远落后于东部发达省市,与西部邻近省份相比亦有较大差距。

.                                 

水文巡测和应急监测

.                                 

全市已建成渝北、万州及黔江3个水文监测中心,垫江、合川、巫山、武隆、永川5个区域水文巡测基地,以及荣昌1个区县级水文巡测基地。3个水文监测中心主要承担市级水文监测站点日常监督管理和业务技术指导,对片区水文测站开展巡测和运行维护,指导所在片区区县水文业务工作等;5个区域水文巡测基地主要承担区域水文巡测工作;区县级水文巡测基地主要承担本区县水文巡测工作。各监测中心和巡测基地配备了超声波测深仪、走航ADCP、便携式雨量水位应急监测站、便携式超声波多普勒流量计、全站仪等监测设备,巡测范围基本能够覆盖整个重庆市,但由于巡测交通工具配备不足,仪器设备配置不完善,巡测范围过大,交通条件限制等原因,巡测效率不高。全市现有1处市级水文应急机动测验队,由于应急监测范围覆盖全市,且没有配置专用的应急监测交通工具,应急响应速度不能满足突发性水事件实际监测需求。

.                                 

水质实验室

.                                 

全市水利系统共建设完成1个市水质监测中心实验室,2个分中心实验室(万州、黔江)和35个区县水质实验室。其中,市水质监测中心承担全市重要河流水库水资源质量监测工作,现已通过认定的检测能力89项;市水质监测中心万州、黔江分中心实验室分别承担片区内重要河流水库水资源质量日常监测工作,其中万州实验室具备开展56项水质监测指标的分析能力,黔江实验室具备开展44项水质监测指标的分析能力;区县水质监测实验室承担本区县内重要河流水库水资源质量日常监测工作。万州、黔江分中心实验室和各区县水质监测实验室检测指标有限,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水质信息服务需求。此外,全市水质实验室智能化水平离现代化实验室要求有较大差距,市水质监测中心、2个分中心、35个区县水质实验室均采用人工管理方式,管理效能较低。

.                                 

信息系统

.                                 

重庆市现有水文信息系统为中小河流洪水预警预报系统,主要应用于洪水预报、遥测数据分析管理、水情业务支撑、信息发布、水文安全生产管理、水文站点运行维护管理等。依托政务外网、互联网以及移动通信进行水文信息传输,实现前端水文监测信息与市级水文管理机构后台系统之间的信息交互。视频会议系统采用高清接入,遥测终端水文数据存储模式以固态存储为主,测站监测信息上传以公共信道为主。共有服务器66套,在线存储容量165T。全市水文信息处理和服务系统建设滞后,未能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水文信息服务交换共享建设不够,市级和区县之间、市级各部门之间还未实现信息互联互通;水文数据库建设滞后,软件配套不充分,信息处理速度较慢,水文数据深加工和智能化管理服务方面发展滞后,无法提供内容丰富、形象直观的服务产品等。

.                                 

水文管理

.                                 

重庆水文工作采用分级管理模式,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水文工作,其直属的市水文机构具体组织实施,并承担国家基本水文测站的运行管理。区县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内除国家流域管理机构和市管权限以外的水文工作,其直属的区县水文机构具体承担本区县水文测站的运行管理。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直属市级水文机构为重庆市水文监测总站,是市水利局直属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全额拨款正处级事业单位,现有编制130人,在职职工121人,主要承担市级水文监测、水文情报预报、水质监测评价等工作,同时对全市水文水资源进行技术管理,管理水文监测中心3处、水文站31处等。全市39个区县水文机构共有编制253人,主要承担区县水文站点的建设及运行管理工作,管理水文站203处等。

重庆水文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较为突出,一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市级+中心+区县”的纵向水文立体监管体系尚未建立,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措施,存在运行管理不规范的问题。二是测报方式落后,目前只有市级基本水文站实现了“驻巡结合”,区县水文站主要采用驻测的方式开展监测,测报方式与经济发达省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三是区县水文机构技术力量薄弱,部分区县人、财、物保障不足,运行管理依赖购买第三方服务,监测数据不能达到汇交标准,测站运行维护不到位的问题也比较严重。四是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全市水文机构人员编制严重不足,平均编制不到2人/站,与经济发达省市和周边省份相比差距较大。人才队伍结构矛盾明显,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性人才缺乏,人才队伍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不高五是水文文化建设有待提升。由于历史原因,水文文化宣传工作起步晚,文化传承、文物保护、科普教育等建设落后,水文工作的社会知名度低。公众对水文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水文项目建设征地、安全保护、维权确界、行政执法等方面造成了一定影响。

第三节 面临的形势

水文事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公益性事业,是水利工作的基础和重要技术支撑。水文信息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性、资源性、公益性信息,防洪保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都离不开水文的信息支撑。新时代的水文工作需要对照适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等具体要求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新发展阶段对水文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新发展阶段新的发展主题,意味着水利工作要全面提升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代水利工作思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需要正确把握的“五个关系”的重要论述和“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指示,指明了重庆市水利工作的前进方向。在2021年10月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抵御自然灾害防线”“要立足防大汛、抗大灾,针对防汛救灾暴露出的薄弱环节,迅速查漏补缺,补好灾害预警监测短板,补好防灾基础设施短板”。敏尔书记在视察长江寸滩水文站时强调“水文站是洪旱灾害防御的耳目和尖兵”,“要提升雨情、水情、汛情监测预报精准度”;在2021年7月部署全市防汛抗旱工作时强调“要保持高度警惕,高度负责的状态,精准预测预报”。现代化的水文设施是构建现代化水利基础设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洪旱灾害预警预报的重要基础。重庆市水文测报技术手段总体较经济发达地区落后,测站建设标准低,测验设施更新换代慢,水文行业管理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是制约重庆市水文现代化发展的突出问题。重庆市建成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范例,要求水文工作必须立足全市经济社会新阶段的发展需求全面提升水文基础设施自动化和标准化水平,建设智能化业务系统,提升水文服务质量,不断推进水文事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二)新发展理念对水文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水与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务息息相关,重塑人与水的关系,实现人水和谐是水利工作新的发展理念。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重要工作目标,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6月对防汛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加强汛情监测,及时排查风险隐患”。2021年全国水利工作会议明确,贯彻新发展理念就要从宗旨上把握,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从问题导向上把握,解决水利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从忧患意识上把握,有效控制水安全风险,防范洪水风险。重庆市大部分城镇临河而建,近年来受极端天气影响,部分防洪标准低的城镇连年被淹,洪水灾害造成的损失巨大,水文作为防洪非工程措施在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中凸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求洪水预见期更长、预警预报位置更具体,人民对用水安全和水生态水环境安全也越来越重视。新的发展理念要求水文部门必须加快补齐水文工作短板,运用更加精准的预报预警,更加有效、直观的水情信息防范洪水风险和用水风险,防止因灾致贫、因灾返贫,使水文工作与人民群众的需求相适应。

(三)新发展格局对水文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和“两地”“两高”目标,重庆市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构建了重庆市新的发展格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重庆市建设全国重要经济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总体部署等对重庆市水利工作赋予了新的要求。重庆水文在行政区界水文监测、水文巡测和应急监测、水生态监测等方面还存在不足,服务新发展格局的针对性较弱。作为水利工作的基础,水文工作要准确把握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形势和任务,积极协调互通、融合创新,不断拓展服务范围和领域,在服务支撑水利和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加快发展,提升支撑能力,努力构建符合新发展格局要求的社会水文、绿色水文、智慧水文、和谐水文。

(四)生态文明建设对水文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提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全方位贯彻‘四水四定’原则”,“走好水安全有效保障、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生态明显改善的集约发展之路”等总体要求。市委市政府也提出“构建以长江、嘉陵江等为主体,其他支流、湖泊、水库、渠系为支撑的绿色生态走廊”建设目标。重庆地处三峡库区,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大力加强重庆市江河湖库生态与水资源的监测保护,是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保证。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水文的监测和分析能力在推动水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基础地位,是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技术支撑。水生态治理修复、“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以及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建立均需要水文部门对生态流量、水质、水生态等要素的监测和分析评价作为支撑。目前我市生态流量、水生态监测和分析评价尚在探索阶段,需要进一步加密监测站点,提升监测数据准确性,提高分析评价科学性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优质服务。

(五)“智慧水利”对水文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市委市政府也提出了建设“智造重镇”、“智慧名城”,“推动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的要求。智慧水利是基础设施数字化发展的具体实践,李国英部长履新水利部后,第一次专题会议就是听取智慧水利建设工作汇报,他强调“要以水利信息化驱动水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强化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措施,加强实时雨水情信息的监测和分析研判,强化科技引领,推进建立流域洪水‘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系统,建设数字流域”。当前,充分发挥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引领作用已形成全社会共识。重庆水文数字化、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基础设施智能化程度较低,水文数据库建设落后,对照“智慧水利”的建设要求还有非常大的差距。

.                                 

总体要求

.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和关于治水工作重要论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入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按照水利改革发展总体部署和要求,以问题为导向,补齐短板、强化支撑,下大力气提升重庆市水文监测、预警预报和信息服务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以基础设施标准化、技术装备自动化、信息管理智能化、运行管理高效化的现代化水文为发展方向,建立完善与时代发展同步的现代化水文站网体系、水文监测体系、水文信息化服务体系及水文管理体系,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支撑。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发展理念、与时俱进。适应水利行业改革发展最新要求,树立现代化发展理念,依靠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瞄准国内国际水文发展前沿动态,用现代发展理念指导水文长远发展,用现代先进技术提升改造水文监测体系,用现代管理理念升级水文管理体系,推进水文现代化建设。

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科学布设及提档升级水文监测站网,充分考虑站点的功能及重要性,分级分类合理确定规模进行标准化建设。

坚持全面统筹、突出重点。统筹考虑流域与区域、干流与支流、水量水质与水生态水环境、基础设施与管理能力的协调发展,按照轻重缓急,兼顾近期和长远发展,合理确定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坚持系统观念、开放共享。树立数据开放共享理念,系统谋划水文智能业务管理平台等建设,推动与行业内周边省市、与市内气象等不同行业之间的开放共享及信息流通,实现水文信息跨地域、跨系统、跨业务的协同服务。

第三节 规划依据

(一)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条例》

《重庆市水文条例》

《重庆市防汛抗旱条例》

《重庆市水资源管理条例》

(二)指导性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

《全面推进水文现代化 水利部明确“十四五”水文工作思路、目标与重点任务》(水利简报第21期)

《水利部水文司关于开展水文现代化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水文规函〔2019〕15号)

《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水文现代化建设技术装备有关要求的通知》(办水文〔2019〕199号)

《水利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全国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水规计〔2021〕383号)

《水利部关于印发水文现代化建设规划的通知》(水文〔2021〕388号)

《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制定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重庆市水利局关于印发重庆市水利规划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渝水规〔2019〕13号)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渝府办发〔2021〕105号)

(三)技术标准

《水文站网规划技术导则》(SL 34—2013)

《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及技术装备标准》(SL 276—2002)

《河流流量测验规范》(GB 50179—2015)

《水位观测标准》(GB 50138—2010)

《降水量观测规范》(SL 21—2015)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规范》(SL 61—2015)

《水文情报预报规范》(GB/T 22482—2008)

《水质采样技术规程》(SL 187—96)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

《重庆市水文监测站网布设技术导则》(DB50/T 343—2009)

《重庆市水文技术装备标准》(DB50/349—2010)

第四节 规划水平年

现状水平年为2020年,近期规划水平年为2025年,远期规划水平年为2035年。

第五节 规划目标

十四五”期间,以保障防汛抗旱安全为重点,基本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水文站网,实现防洪薄弱区及重点区域主要站点水文全要素全量程全自动监测,市级水文巡测、应急监测、水质检测能力显著提升,水文预报预警基本实现智能化。

布局合理的水文站网体系逐步建成。水文站网密度满足功能要求,有建设条件的大江大河及重要支流、中小河流流量监测控制率达到100%;水量分配和生态流量重要控制断面实现生态流量监测基本覆盖;全市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水位监测控制率达到100%;全市防洪风险点报汛站全覆盖,地表水重要江河湖库水质监测全覆盖。

技术先进的水文监测体系逐渐完善。建成功能布局合理、面积达标、测验设施完备、生产生活环境舒适、具有水文特色的标准化水文测站;实现降水、水位、流量等全要素全量程全自动在线监测,远程可视可控;全市水文测站巡测覆盖率达到50%;应急监测响应时间不超过3小时;市级水质实验室实现涉水监测能力全覆盖。

智能直观的水文预报预警服务基本实现。基本建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智能化水文预报预警服务体系。实现水文监测、数据汇集、预警预报等水文业务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整体提升,初步实现对重要河湖洪水过程的模拟推演和数字流场映射。

精简高效的水文管理体系基本形成。实现水文站网分级分类管理,形成“市级+中心+区域”三级巡测和应急监测体系,基本形成水文行业标准化管理,建成较稳定的人才队伍,水文文化和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到2035年,建成布局科学合理、监测手段先进的水文站网,实现水文业务流程整体信息化智能化,水文预报精度持续提升,洪水预见期进一步延长,形成先进完善的水文管理体系,建成与重庆市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水文服务支撑能力。

序号

类别

指标名称

属性

现状

近期(十四五)目标

远期(2035年)目标

备注

1

水文站网体系

水文站网监测控制率(%)

约束性

大江大河及重要支流、中小河流及重要支流水文监测控制率为81.2%,区县界河流有建设条件的断面流量监测覆盖率为78%。防洪风险点报汛站覆盖率95%。

有建设条件的大江大河及重要支流、中小河流水文监测控制率为100%,防洪风险点报汛站覆盖率100%。

大江大河及重要支流、中小河流及重要支流水文监测控制率为100%,区县界河流有建设条件的断面流量监测覆盖率为100%。防洪风险点报汛站覆盖率100%。

2

水文监测体系

水文站自动测报及标准化率(%)

一般性

降水量、水位、墒情、地下水自动测报率100%,流量自动测报率18%,测站基础设施标准化率为0%。

降水、水位、流量、墒情、地下水自动测报率100%,测站基础设施标准化率达到50%。

降水、水位、流量、墒情、地下水等全要素全量程全自动在线监测率达到100%,测站基础设施标准化率达到100%。

3

水质指标检测覆盖率(%)

一般性

市级实验室水质指标检测覆盖率为54%;区县实验室水质指标检测覆盖率为62%。

市级水质实验室实现涉水监测能力覆盖率100%。

市级水质实验室实现涉水监测能力覆盖率100%,区县实验室达到地表水和饮用水基本项目覆盖率100%。

4

水文巡测覆盖率(%)

约束性

水文站巡测覆盖率13%。

水文站巡测覆盖率达到50%。

水文站巡测覆盖率达到100%。

5

应急监测反应时间

一般性

应急监测反应时间3-5小时。

应急监测反应时间不超过3小时。

应急监测反应时间不超过2小时。

6

水文业务体系

水文业务系统智能化

一般性

水文业务系统智能化和操作性不足,水质实验室管理系统基本停用。

优化工作流程、标准化业务模块、结构化业务数据、模式化服务方式,实现水文预警预报智能化。

水文水资源数据从采集、传输、分析、处理、预警预报、运行管理等全流程智能化,智能预警和预报调度一体化,实现“掌上服务、“掌上办公”、智慧水文。

7

水文预警覆盖率

一般性

洪水预见期不够长,预报精度还需进一步提升。

重点断面预警全覆盖。

重点断面预警全覆盖,预报精度进一步提升。

重庆市水文现代化指标表

.                                 

补短板强支撑,建设水文基础设施

.                                 

第一节 补齐短板消空白,建设布局合理的水文站网体系

坚持空间合理、优化配置,按照“补短板、消空白”的思路,着力为重庆水文工作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围绕新发展目标,以保障防汛抗旱安全为重点,加快建设完善与国家和市级水网相匹配的现代化水文监测站网,全面掌握流域区域水文情势变化,强化江河湖库水文监测和预警预报基础,提升水文服务全市水安全保障的能力,支撑满足人民对持久水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等需求。规划结合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灾害防治、水资源监控等项目建设各类水文监测站点,实现与国家基本水文站网功能互补,形成功能齐全的综合水文站网体系。

大江大河水文监测站网建设。加强与长江中下游协作,深化与周边省市合作。按照“强化现有,填补空白”原则,结合邻省与我市大江大河控制站现状,统筹水资源管理、水旱灾害防御及水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做到分布有序,疏密有度。规划补充流域面积大于3000平方公里的大江大河水文控制站,在阿蓬江、小江共新建水文站2处,在酉水升级水位站为水文站1处;在涪江1处防洪风险点和小江1个防洪薄弱场镇共新建水位站2处。

中小河流及其重要支流水文监测站网建设。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适度超前,结合流域经济社会发展、防洪抗旱、水生态修复需求,做好保民生、保安全、守底线重要工作,规划建设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中小河流水文站网。消除市级和区县级防洪风险点,提升中小河流防洪预警能力。规划补充太极河、长溪河、长滩河、细沙河、洋溪河、后灶河、汤溪河等有建站条件的中小河流流量监测空白,在具有重要保护对象的河段新建水文站7处,升级水位站为水文站6处;在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12处防洪风险点和2个防洪薄弱场镇补充建设14处报汛水位站;为分析研究流域水情变化对水生态的影响,在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水位监测空白河流新建45处水位站。

行政区界水文站建设。为服务全市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满足水量分配调度、生态流量管控等水资源监管需求,加强县级以上行政区界断面水量监测管理,推进跨区域重大蓄水、提水、调水等水量调度管理,促进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工作,解决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问题、各区县之间的权益纠纷问题,在规划大江大河水文监测站网、中小河流及其重要支流水文监测站网基础上,按照不重复、不遗漏的原则统筹布局,在流域面积200平方公里以上流量监测为空白的区县界河流断面,新建6处行政区界水文站,升级水位站为水文站5处。

水生态监测站建设。立足加快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助力生态文明建设,提升水文在水资源、水生态和水环境协同监测及综合分析能力,针对江河生态流量管控要求,选取重要河段开展生态流量监测分析,在有条件的河流开展水生态水环境监测分析,为河流生态健康提供支撑。规划在小江镇安镇、乌江涪陵白涛、石柱县龙河双庆、磨刀溪长滩试点建设4处水生态监测站,在酉水等河流新增42处水生态监测断面。

墒情固定站建设。为更好的研究水循环规律,建设节水型社会,提升全市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抗旱救灾能力,根据重庆市现状墒情站网布局情况,结合灌区与节水改造等项目建设,按照实事求是、查漏补缺、因地制宜等原则,规划在易旱地区补充建设60处墒情固定站。

专栏1 水文站网体系规划内容

——在阿蓬江和小江规划新建大江大河水文站2处,升级酉水大溪乡水位站为水文站,在小江和涪江规划新建水位站2处。

——具有水文站建设条件的中小河流规划新建水文站7处,升级水位站为水文站6处。

——在12个防洪风险点和2个防洪薄弱场镇新建14处报汛水位站。

——在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水位监测空白河流新建45处水位站。

——在区县界河流断面新建6处行政区界水文站,升级水位站为水文站5处。

——在小江镇安镇、乌江涪陵白涛、石柱县龙河双庆、磨刀溪长滩新建4处水生态监测站,在酉水等河流新增42处水生态监测断面。

——新建60处墒情固定站。

第二节 夯实基础强支撑,建设技术先进的水文监测体系

为适应新发展阶段对水文提出的更加全面的要求,以提升水文自动化监测水平为主,应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建设标准化水文监测设施,分级分类开展全市水位、雨量、流量、泥沙等水文要素监测自动化升级。将遥感技术和地面水文监测技术相结合,推进建立“空天地”一体化水文监测,着力提高水文业务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构建全市突发水事件应急监测体系,提升水文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

升级改造水文测站。一是以提升自动监测水平为主,紧紧依靠技术创新,通过高分辨率航天、航空遥感技术和地面水文监测技术的有机结合,推进水文全要素全量程全自动监测。二是对全市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进行提档升级改造,建成功能布局合理、面积达标、测验设施完备、生产生活环境舒适、具有水文科普教育和文化宣传功能的标准化水文测站。三是为全面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承担好重庆市位于长江上游应有的责任,将水文监测与库区水土流失监测有机结合,在三峡水库重点入库河流控制断面水文站增加泥沙监测设施设备等。

推进水质自动站建设。为努力创造高品质生活,确保人民群众饮水安全,掌握流域区域地表水地下水水质状况,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实现水质自动化、智能化、全天候监测。规划建设市级重要饮用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站,围绕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强化实施河长制,加强重点河段水质检测,提高跨省河流行政区界和重要控制断面、重点地区水文水资源监测分析能力。

提高水文巡测能力。为推动水文管理模式和测验方式改革,提高监测效率,解决水文队伍建设与传统驻测方式之间的矛盾,增加巡测测次,提升全市水文巡测能力,实现巡测范围覆盖全市所有水文测站,“山区2至3小时到达”的巡测目标。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创新,按照智能化和“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的建设思路和适度超前的原则,提升现有水文巡测基地能力,新建市级水文巡测基地,完善巡测交通工具,更新换代一批水文巡测设备,建成具有立体监测能力的水文巡测队伍等。

强化水文应急监测能力。为更好的发挥政府在防汛抗旱、抢险救灾等突发性自然灾害及水污染事件的积极作用,加强自然灾害防范应对,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健全应急联动机制,依托现有水文巡测基地建设反应灵敏、行动迅速、操作熟练、训练有素的水文应急监测队伍,形成市级、中心、区域三级应急监测能力,能够及时有效监测洪水、堰塞湖、水污染等灾害险情,提升水文应对全市突发水事件的决策支撑能力。

提升水质检测能力。为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贯彻生态保护红线对生态功能保障、水质安全、水资源利用等方面提出的监管需求,提升全市水质检测能力、水质检测指标和水资源分析评价能力,建设结构布局合理,仪器设备先进、检测指标全面、检测队伍专业的现代化水质实验室。规划对市水质监测中心实验室、水文监测中心水质实验室和区县水质实验室进行提档升级。全面实施地表水、地下水水质监测与分析评价,做好供水安全保障水质监测和重要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加强对城镇、农村供水工程水源和供水水质监督性监测。同时,在开展藻类监测常态化工作基础上,提升水生态监测能力。

专栏2 水文监测体系规划内容

——对231处水文站进行提档升级,包括:31处国家基本水文站、20处大江大河水文站、180处中小河流水文站。改造生产业务用房及监测设施,升级换代流量、水位、雨量等测验设备,及报汛通信等其他设备,实现流量、水位、雨量等要素在线自动监测,配置视频监控系统、三维全景图及水文测验综合管理软件等。

——对472处水位站进行自动化升级改造,包括:117处基本水位站、27处大江大河水位站、328处中小河流水位站。采用基于5G通讯的遥测设备和视频(图形)监控系统实现实时在线监测。

——对2076处雨量站进行更新改造,包括市级雨量站830处,中小河流雨量站1246处。配备基于5G通讯的雨量监测设备。

——在30处重要饮用水源地建设水质自动监测站,实现多参数水质在线自动监测。

——新建市级水文巡测基地,改建现有8处水文巡测基地(渝北、万州、黔江3个水文监测中心以及垫江、合川、巫山、武隆、永川5个区域水文巡测基地)。购置巡测车、工具车、巡测机动船等交通设施,配置便携式水文巡测设备等。

——升级市级水文应急机动测验队,依托现有水文巡测基地新建渝北、万州、黔江3处水文监测中心应急监测能力,新建永川、合川、垫江、巫山、武隆5处区域水文应急能力。配置水文应急监测设施设备等。

——对市水质监测中心实验室、万州水文监测中心水质实验室、黔江水文监测中心水质实验室、35个区县水质实验室进行升级改造。建设实验室环境、实验室台柜等基础设施,配置现代化水质检测仪器设备,建设实验室智能管理系统等。

第三节 转变思想增效能,建设智能全面的水文信息化体系

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以及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方向,深入推进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建设全市水文两“中心”、两“平台”、一“映射”,推动水文事业智能化、智慧化发展。

一是建设高标准的水文数据中心。按照“两个分布、两个高效、一个智能、一个统一” 的要求建设水文数据中心。“两个分布”是指分布式水文数据汇集和分布式数据分发。“两个高效”是指水文数据的高效存储和高效分析。“一个智能”是指智能化的数据质量管控。“一个统一”是指对水文部门、其他关联单位、社会公众等各种类型用户提供统一的数据资源访问入口,确保数据资源的唯一性和权威性。

二是建设全面互联高速安全的水文信息网络中心。建设网络智能管理中心,实现主备信道无缝切换并实时监测网络运行状态,保障网络的效能、稳定和安全,实现“市级+中心+区县+测站”业务系统数据共享,上下游、市级相关部门、左右岸、周边省市联动的协同作战合力。有线网络以专线为主信道、VPN隧道为备用信道,无线网络以4G/5G为主信道、北斗卫星为备用信道。

三是建设高效全面的水文智能业务平台。整合现有信息系统,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视频监控以及地理信息技术,高标准建设覆盖水情、水质、监测等主要业务的重庆市水文业务平台。具体包括水文智能预警、水文数据智能分析评价、水质水量智能分析评价、水文站网智能管理、水文信息可视化智能发布平台、水文综合运维智能管理等,实现业务支撑多样化。

四是建设可定制的水文智能服务平台。构建统一的信息发布服务平台,实现标准化产品自主订阅。通过植入遥感遥测、图像图片、音频视频等数据,让专业单位、社会公众可以多方面多角度接收预警信息、了解水文信息,订阅标准化水文服务产品,实现“掌上服务”,“掌上办公”。

五是推进水文预报预警实时化。运用现代化的水文情报预报业务系统与平台,坚持短、中、长期预报相结合,在推广“3天预报、3天预测、3天展望”预报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延长预见期。强化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措施,按照“大系统设计,分系统建设,模块化链接”原则,以“数字化场景,智慧化模拟,精准化决策”为路径,利用数学模型、传感器更新、运行历史等数据,初步建立物理水利及其影响区域的水文映射与流域模拟,实现水文预报预警自动化、预报调度一体化。

专栏3 水文信息化体系规划内容

——为重庆市水文监测总站,渝北、万州、黔江3个水文监测中心,永川、合川、垫江、巫山、武隆5个巡测基地,39个区县水文机构,以及全市所有水文测站配置信息化业务系统。开发并布设水文智能预警平台、水质实验室智能管理、水文数据智能整编、基本水文站智能管理、水文数据资源池、江河水系三维模型、水质水量智能分析评价、水文数据智能分析评价、水文站网智能管理、水文信息可视化智能发布平台、水文综合运维智能管理等水文智能综合业务系统,建设重要河湖水文映射工程等。

.                                 

重服务促提升,增强水文管理效能

.                                 

第一节 强化责任,完善工作体制机制

强化分级管理责任。各区县人民政府应将水文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水文工作,其直属的市水文机构具体组织实施,并承担国家基本水文监测站的运行管理。区县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内除国家流域管理机构和市管权限以外的水文工作,其直属的区县水文机构具体承担区县水文监测站的建设和运行管理。

强化职能属事责任。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统筹做好全市水文发展规划、站网监测能力建设、水情预警预报发布等行业管理,加强对区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开展水文工作的监督指导。区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加强对本级水文机构的直接领导和监督管理,保障本区县水文工作正常开展。

第二节 依法管理,维护水文基础设施安全

坚决保障水文基础设施安全。一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条例》、《重庆市水文条例》、《水文监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要求,结合国土空间管控规划,保障监测设施运行功能和运行环境,依法划定水文测站保护范围,深入推进全市水文测站确权登记,全面清查用地性质,土地权属、界址、面积及利用状况,依法办理权属登记手续,保护水文站及其附属设施、监测环境安全。二是将水文站保护工作纳入河长制重要工作内容,依法严厉打击和惩处单位和个人侵占、毁坏、擅自移动水文设施设备的违法行为。

第三节 建立示范,促进水文行业标准化管理

着力强化水文行业标准化管理。一是建立健全水文标准体系,制定或修订水文站网、水文监测、水文技术装备、水文巡测、应急监测等相关地方行业标准。二是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打造具有示范作用的现代化水文站,引领全市水文测站自动化提档升级和标准化建设。三是推动建立和实施全市水文监测资料汇交制度,提高全市水文监测资料汇交工作水平,规范全市水文监测数据资源汇集和共享使用,确保重庆市水文监测资料的完整性、权威性。四是健全监管制度,建立“市级+中心+区县”的纵向水文立体监管,实现市级层面对中心层面的有效把控,中心层面对区县层面的有效监督,区县层面对监测站点的有效监护。五是推动规范市场服务,加强对第三方机构的监督管理,规范水文服务市场行为。

第四节 深化改革,提升水文测报工作效率

一是持续推进监测方式改革,通过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等测站数据采集方式的自动化改造,信息化系统及数据传输网络的升级,逐步提升自动化测报效率,推动全市水文测站由传统人工监测方式向全要素全量程全自动遥测方式转变。二是加快运行管理方式改革,逐步推行基层水文测站物业化管理,健全巡测工作机制、应急监测工作预案,推动水文站测验方式从多人固守向驻测、巡测、应急监测相结合转变。三是探索大数据运用服务改革,建立信息互通共享机制,构建全市水文整体化数字平台,形成与智慧水利建设相适应的水文信息服务能力,增强水文支撑决策的科学性和预见性。四是推动建立与高校、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机制,将高校资源、前沿技术与重庆水文实际需求相结合,将水文业务生产工作与科学应用研究相结合,开展新仪器新设备新技术应用研究,污染物衰减、水文耦合技术、遥感技术与水质耦合研究等,用科技创新驱动水文现代化发展。

第五节 着眼基层,加强水文人才队伍建设

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建立以市级为骨干,区县为主体,市场为补充的三级水文人才队伍体系。一是加大技能培训力度。通过技能竞赛、岗位练兵、应急演练等方式对全市水文从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升基层队伍业务能力。二是实施人才梯队建设,打造高层次技术人才队伍。拓宽选人用人渠道,甄选青年干部,采取以师带徒、岗位交流、技术培训等方式培养业务带头人,在全市建立监测、水情、水质三支业务骨干队伍。坚持专业技术和综合能力成长相结合,建立健全干部考察评价机制和激励保障机制,形成市级骨干队伍有力,中心技术队伍强健,区县业务队伍精干的三级人才梯队。三是保障人才发展环境。解决落实好各级水文机构人员编制,落实水情值班补贴、水质污染津贴等经费保障制度,确保水文从业人员结构稳定。

第六节 彰显特色,丰富水文科教文化内涵

提升重庆水文文化建设成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我市文化软实力,传承和弘扬长江文化。建立标准化测报流程、标准化测站外观、标准化测验设施设备、标准化运行管理。结合水文站创建水文文化宣传和水情科普教育基地,提升水文社会形象。加强与宣传主管部门和新闻媒体的沟通联系,注重行业内外媒体、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统筹协调,全面展示重庆水文发展成果,展示水文基层动态。制作发布水文人物产品,深入挖掘宣传水文先进典型人物,弘扬水文人扎根岗位、真抓实干的风采。推进水文与文化、涉水旅游、生产生活等融合,提升水文综合效益。

.                                 

分期实施及资金筹措

.                                 

第一节 分期实施计划

近期(“十四五”时期)重点对国家基本水文监测站、防洪薄弱区及重点监测区域水文监测站进行提档升级,补充空白河段水文监测站、墒情固定监测站,提升市级水文巡测和应急监测能力,改造市级水质实验室,开发水文智能预警系统和重要河湖水文映射工程等软件系统。建设项目包括:新建5处水文站,61处水位站,60处墒情固定监测站,水文智能预警平台和重点河湖水文映射工程;改建165处水文站,472处水位站,2076处雨量站,3处水文巡测基地,1处水文应急监测能力,市级水质中心实验室和2处水质分中心实验室。

远期(“十五五”、“十六五”时期)完成全市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升级改造,新建水质自动站、水生态监测站,提升区域水文巡测和应急监测能力,升级改造区县水质实验室,建设水质实验室智能管理软件、水文数据智能整编、基本水文站智能管理、全市江河水系三维模型、水文数据资源池、水质水量分析评价、水文数据智能分析评价、水文站网智能管理、水文信息可视化智能发布平台、水文综合运维智能管理等信息化业务系统。

第二节 资金筹措方案

十四五”时期实施项目资金筹措方案:市级实施项目建设资金由市级以上资金筹措解决;位于24条市级河流及三峡库区的部分区县项目由三峡后续资金解决;其余区县项目按“一区两群” 不同标准分别给与定额补助,其中“一区”地区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分别给与定额补助150万元/站、21万元/站、4.2万元/站,“两群”地区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分别给与定额补助170万元/站、24万元/站、4.8万元/站,根据项目进展情况,在完成项目前期工作并开工后补助定额的50%,项目完工验收后补助剩余的50%。

.                                 

实施效果

.                                 

通过本规划的实施,重庆水文站网布局和整体功能将得到完善,全市有建站条件的大江大河和中小河流实现水文站全覆盖,水文测报能力和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自动化现代化测报体系基本建立,水文服务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开发管理、生态文明建设、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社会公众等各项涉水事务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水文工作将以更加全面优质的数据信息,更高效、全面、现代化、人性化的管理和服务,为全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基础支撑。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十分显著。

水文服务水旱灾害防御的能力进一步增强。规划新建水文站点将补齐流域水文监测空白,全市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274条河流均布设有水文监测站;流域面积在200-3000平方公里有建站条件的109条中小河流,和流域面积大于3000平方公里的19条大江大河均有水文站控制;流域面积大于50平方公里的河流,市级和区县防洪风险点均布设有报汛站。全市水情监测数据信息有效充实,水文监测数据准确性和全面性明显提高,全市洪水汇集规律分析能力和洪水预警预报精度逐步提升,防洪减灾体系非工程措施短板得到弥补。

水文服务水资源开发管理的能力进一步增强。规划新增行政区界水文监测站点,在行政区界水文站配置生态流量监测设施设备等,为跨区域跨流域水量调度,水资源分析评价,水生态流量计算等提供科学依据。为更好的处理各区县之间、各部门之间的用水矛盾,监督、限制不合理的开发和危害水源的行为,制定城乡供水方案提供技术支撑,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更好的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

水文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进一步提升。规划建设水生态监测站和水生态监测断面,对重要库区河段水生态流量、水生生物、水污染指示性生物等进行监测,分析评价水生态的现状和变化规律,为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提供依据,对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建设优美的城乡人居环境,巩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发挥重要作用。

水文信息化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规划建设水文对象和涉水活动全过程全要素立体智能监测,使水文数据智能感知内容进一步丰富和详尽;大数据、云计算的运用使数据互联共享能力显著增强,水文数据分析更加精准完备,服务洪旱调度、河湖管理更加科学有力;人工智能使水文管理、水文信息、文化宣传更加系统高效、智能直观、安全可靠,实现“掌上办公”“掌上服务”,工作效率进一步提高;系统周密的智能化运行管理大幅提升水文测站、水文巡测、应急监测的科学管理能力和调度响应能力,形成精简高效的全市“一盘棋”水文测报模式。全市实现水文数据采集、数据传输、分析计算、应用发布等全过程智能化,为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现代化高质量服务。

.                                 

环境影响评价

.                                 

第一节 主要环境影响分析

规划方案涉及的项目数量多、规模小、建设地点分散,除新建水文站、水位站外,其余项目多为改造,以仪器设备升级为主,土建工程量小,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以下方面。

环境敏感区影响。规划长滩等7处新建水位站位于龙缸国家地质公园等自然保护区(或风名胜区)边缘或附近,且单站占地面积只有数平方米,对植物生长环境、动物栖息地、水土流失等造成影响很小,建设选址时应避让生态环境敏感区。

水资源承载能力影响。规划项目用水为建设期施工用水和建成后职工日常工作和生活用水,主要为市政供水,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水资源承载能力没有影响。新建水文站、水位站位于河道两岸,部分占地属于河道保护范围,在建设期如有围堰工程将会对水体有较小的扰动。

水环境影响。规划水文站和水位站建设中会产生生活垃圾、废水等污染物,如处理不当,将对周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生态环境影响。规划项目建设期,新建水文站工程区占地范围内原有地貌将有低程度的破坏,可能造成少量水土流失,通过一定的调整期能够重新达到平衡状态。

水文情势影响。新建水文站位于河道两岸,部分占地属于河道保护范围,有少量围堰工程,在建设期对河道行洪有较小影响。

地质环境影响。水文测站基本根据河流两岸地势起伏情况依势而建,工程量小,开挖量少,对环境的地质影响很小。

社会环境影响。水文测站占地面积小,测井、标志杆等建筑物和矗立物的建设将占用少量土地,损坏少量植被,通过优化选址能够有效避开居住区和基本农田,不涉及移民搬迁,对民俗文化宗教信仰等无影响。

其它环境影响。空气环境、声环境、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以及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主要来自于规划工程建设期。工程施工可能产生土石渣料临时堆放及永久丢弃,工程施工期产生的“三废”及噪声污染等如处理不当,将对当地居民生活、生产和交通等带来一定的干扰和暂时影响。水质监测(分)中心实验室运行期间会排放一定量的实验室废水及废气,其他项目不会排放污染物,不会影响建设范围内的其它环境。

规划项目正式运行后,能够为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管理、水生态文明建设等提供数据支撑,对社会环境、人文环境、水环境、生态环境的影响都是有利的。总体而言,规划的实施对环境影响较小。

第二节 环境影响综合评价与对策措施

规划项目实施有明显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但仍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将其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坚持节约和绿色发展理念。高度重视对河流生态环境保护,保障河流的基本生态环境用水要求,维持河道生态健康。加强水资源质量监测和分析评价,为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护生态环境提供技术支撑。

认真落实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等前期工作,强化对项目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的全过程监督,严格落实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优化项目建设选址避让生态环境敏感区,最大程度减少规划实施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严格保护土地资源和耕地资源。水文站的建设,将占用少量的土地资源,选址尽量不涉及基本农田。工程建设要严格贯彻执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规定,严格占地审批制度,保护宝贵的土地、耕地、林地等资源,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切实做好占地调整和补偿工作,采取有力措施减少对基本农田造成的影响。

严格保护生态环境。规划新建水文测站建设地址并未确定,在选址阶段可做到避免占用生态保护红线。对不可避免占用生态红线的工程,应优化工程布置,最大程度减少占用生态保护红线面积,采取相应保护措施,最大程度减少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加强环境风险管控。加强对水文、水质、水资源、生态环境等敏感因素的监测与控制,优化和调整实施计划和方案,增强风险意识,做好废弃物处理等,把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控制在最低程度。

.                                 

保障措施

.                                 

高度重视,强化组织领导。各区县人民政府要明确专人加强对水文工作的领导,切实担负起推动水文事业发展责任,将水文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水文工作、水旱灾害防御、水生态保护等一同研究谋划,统筹区县域水文机构部署,建立上下协同、执行有力的工作机制,为实现规划目标任务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完善信息沟通制度,强化顶层设计、政策导向、投资主导和制度保障职能作用。

精心谋划,落实责任制度。水文工作纳入市政府对各区县(自治县)党委政府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强化对各区县开展水文工作的监督检查,对落实情况较差的区县有关责任人进行约谈。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必须严密组织、集中力量、稳步推进。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落实责任制,严格组织、协调、监督、检查水文现代化建设管理工作。建立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定期研判进展情况,审议重要事项等。

凝聚力量,加快规划实施。市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和直属水文机构要加强与中央有关部委沟通,加强对区县的服务和指导,及时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难题。各区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水文机构要积极推进规划任务落实,及时反馈问题和需求。自然资源部门要将水文设施及其保护范围纳入国土空间规划进行统一管控,对水文基础设施建设用地予以保障;发展改革部门要充分考虑水文现代化建设项目的特殊性,适当简化水文建设项目前期工作流程,加快水文项目审批;机关事务管理部门要补充各级水文监测车辆配额并纳入特种车辆管理。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加强专家论证咨询,加快落实建设资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障项目建设质量,推进项目建设进度。

统筹落实,构建投入机制。继续加大各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统筹资金安排,落实资金保障,形成长期、稳定、良性的水文投入机制。市、区县财政要将水文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稳步增加水文事业投入,建立水文基础设施建设、运行管理维护、水文科研、人才队伍培养、特殊岗位津贴等投入机制,保障水文工作的正常运行。

加强宣传,提高社会支持。新闻媒体要立足水文工作实际,结合水文规划项目特点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多种媒体形式,创新宣传工作形式,全方位宣传水文在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管理保护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特别是要对汛期一线水文职工防汛工作进行报道,让社会更多地了解水文、关心水文、支持水文,充分展现水文人形象和水文文化底蕴,争取社会公众支持水文规划项目更好的实施。

附件:1.重庆市水文规划项目清单

2.重庆市 “十四五”规划新增水文站清单

3.重庆市 “十四五”规划新增水位站清单

附件1

重庆市水文规划项目清单

序号

项目名称

类别

建设规模(处/个)

备注

合计

其中:十四五

小计

新建

改建

小计

新建

改建

1

水文站

小计

258

15

243

170

5

165

国家基本站

31

31

31

31

大江大河

23

2

21

19

19

中小河流

193

7

186

118

5

113

行政区界

11

6

5

2

2

2

水位站

小计

533

61

472

533

61

472

国家基本站

117

117

117

117

大江大河

29

2

27

29

2

27

中小河流

329

1

328

329

1

328

空白河流/防洪风险点

58

58

58

58

3

雨量站

小计

2076

2076

2076

2076

基本雨量站

830

830

830

830

中小河流雨量站

1246

1246

1246

1246

4

水质自动站

30

30

5

水生态站

自动监测站

4

4

监测断面

42

42

6

水文巡测基地

市级

1

1

区域

8

8

3

3

7

水文应急能力

市级

1

1

1

1

区域

8

8

8

水质(分)中心

中心

1

1

1

1

市级分中心

2

2

2

2

区县分中心

35

35

9

墒情固定站

60

60

60

60

10

水文智能综合业务系统

小计

11

11

1

1

水文智能预警平台

1

1

1

1

水质实验室智能管理软件

1

1

水文数据智能整编

1

1

基本水文站智能管理

1

1

全市江河水系三维模型

1

1

水文数据资源池

1

1

全市水质水量分析评价

1

1

水文数据分析评价

1

1

水文站网智能管理

1

1

水文信息可视化智能发布平台

1

1

水文综合运维智能管理

1

1

11

重要河湖水文映射

1

1

1

1

注:规划改建水文站中含水位站升级为水文站12处。

附件2

重庆市 “十四五”规划新增水文站清单

序号

站名

所在河流

建设性质

所在区县

备注

1

大溪乡

酉水

水位站升级

秀山县

大江大河

2

金溪镇

太极河

水位站升级

黔江区

中小河流

3

双河

长溪河

水位站升级

巫山县

中小河流

4

槐花

洋溪河

新建

巫山县

中小河流

5

漆树

后灶河

新建

彭水县

中小河流

6

宝剑

细沙河

新建

酉阳县

中小河流

7

故陵

长滩河

新建

云阳县

中小河流

8

三溪

三汇河

水位站升级

垫江区

区县界

9

路孔镇

濑溪河

水位站升级

荣昌区

区县界

10

西阳

汤溪河

新建

巫溪县

中小河流

附件3

重庆市 “十四五”规划新增水位站清单

序号

测站名称

所在河流

建设性质

所在区县

备注

1

高碑

鱼溪河

新建

巴南区

2

长坝

石梁河

新建

武隆区

3

义和

破石沟

新建

开州区

4

庙宇

大溪河

新建

巫山县

5

官渡

官渡河

新建

巫山县

6

乌龙

东溪河

新建

巫溪县

7

撒谷

撒谷溪

新建

奉节县

8

石溪

石溪河

新建

开州区

9

花园

花园河

新建

巫溪县

10

羊圈

羊圈河

新建

奉节县

11

飞龙

飞龙河

新建

忠县

12

芦沟

芦沟河

新建

巴南区

13

双鹰

双鹰河

新建

丰都县

14

大洞

大洞河

新建

奉节县

15

锅厂

锅厂河

新建

巫山县

16

清水

清水河

新建

巫山县

17

后河

后河

新建

巫溪县

18

长滩

长滩河

新建

云阳县

19

马渡

马渡河

新建

巫山县

20

洋溪

洋溪河

新建

巫溪县

21

石荀

石荀河

新建

奉节县

22

干河

干河沟

新建

丰都县

23

流料

流料河

新建

奉节县

24

小槽

小槽河

新建

江津区

25

凌霄

凌霄河

新建

武隆区

26

米水

米水河

新建

奉节县

27

南城

半溪河

新建

南川区

28

屏锦

七间河

新建

梁平县

29

巴川

巴川河

新建

铜梁区

30

福禄

梅江河

新建

璧山区

31

南城三汇

石钟溪

新建

南川区

32

五桂

复兴河

新建

潼南区

33

渔箭

渔箭河

新建

荣昌区

34

新民

新民河

新建

合川区

35

过河

过河溪

新建

彭水县

36

两丝

两丝河

新建

酉阳县

37

鱼肚

鱼肚河

新建

城口县

38

龙潭

龙潭河

新建

城口县

39

小溪

小溪河

新建

酉阳县

40

黄安

黄安溪

新建

城口县

41

沙子

沙子河

新建

酉阳县

42

乌杨

乌杨溪

新建

南川区

43

大江

大江溪

新建

酉阳县

44

水翠

水翠河

新建

南川区

45

中坝

中坝河

新建

黔江区

46

龙洞

龙洞河

新建

綦江区

47

小河

小河

新建

秀山县

48

中坝

中坝河

新建

酉阳县

49

梅江

梅江

新建

南川区

50

铜钵

铜钵河

新建

梁平县

51

细沙

细沙河

新建

酉阳县

52

龙溪

龙溪河

新建

永川区

53

兴隆

兴隆河

新建

合川区

54

石羊

石羊河

新建

大足区

55

安抚司

安抚司河

新建

酉阳县

56

后灶

后灶河

新建

黔江区

57

马溪

马溪河

新建

荣昌区

58

南雅

南雅河

新建

开州区

59

渠口镇

小江

新建

开州区

60

沙坪

涪江

新建

合川区

61

赵家

普里河

新建

开州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