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计收储林地402万亩! 重庆国家储备林建设再升级
重庆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肩负着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的重大职责使命。4月8日重庆市林业局组织召开了《国家储备林建设管理办法》宣传贯彻座谈会。会上,市林业局生态处对《国家储备林建设管理办法》进行了详细解读,并汇报了《重庆市国家储备林建设管理实施细则(讨论稿)》起草情况。
一、重庆实践打造国家储备林建设样板
近年来,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建设国家储备林作为保障国家木材安全现实之需、提升森林质量务实之策、转化生态价值创新之举,充分发挥“政府主导、银行主推、企业主体、农民主力”作用,加快以市场化手段实施重庆国家储备林建设,探索推进、精心打造全国国家储备林建设样板。截至2024年底,重庆国家储备林建设已交出亮眼成绩单:
全市国家储备林累计收储林地402万亩,开展集约人工林栽培、现有林改培、中幼林抚育156万亩,建设国家储备林苗圃7个、年产优质苗木1000万株,修建林区公路等基础设施200余公里。
大力推进“储备林+”,建成油茶、油橄榄基地15000亩,开展林下种植天麻、淫羊藿、老鹰茶、食用菌等11680亩,配套开发城口天麻、酉阳蜂蜜、合川橄榄油等特色林产品。
全市国家储备林建设已支付林农林地流转和营造林务工费用约17亿元,受益林农约33万户、80万人,成功解决914个村社集体经济收入“空壳”问题,有力激发了村社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积极性,切实拓宽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二、未来方向提质增效擦亮“重庆样板”
(一)深入改革。
抓住我市作为全国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示范区的有利时机,聚焦做大做强森林“四库”和森林“四库”多重价值发挥,探索国家储备林多功能经营机制,创新国家储备林复合型立体式经营模式。
(二)坚持导向施策。
坚持目标导向,充分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积极性,压实建设主体责任,建立台账,打表推进,实行全过程闭环式管理,确保建设目标如期完成。
坚持问题导向,加强统筹研究、协同攻坚、规范管理、定期调度,确保国家储备林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建设。
坚持结果导向,锚定全国国家储备林样板持续用力,加快建立一批产业基地、打造一批示范样板、树立一批行业标杆,切实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三)强化多轮驱动。
坚持央地合作、政企合作、银企合作,认真落实重庆市政府与中林集团会谈纪要精神,充分发挥重庆林投公司的主力军作用。
指导地方国企积极参与国家储备林建设,发挥其政府平台公司杠杆优势和市场调节功能。
鼓励民营企业踊跃参与国家储备林建设,发挥其经营灵活性。
(四)注重研发赋能。
结合重庆国家储备林建设的经济社会条件变化、多元化主体建设、技术标准模式、相应的政策法律制度需求等进行深入系统研究,把项目建设实践经验复盘剖析好、总结提炼好、推广应用好,不断为推动重庆林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力、新思路。
三、具体工作中要重点统筹处理好5个关系
(一)统筹处理好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的关系。
为实现林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市林业局要结合全市森林资源状况,统筹做优增量项目,盘活存量项目。
(二)统筹处理好投入成本和产出效益的关系。
国家储备林项目前期资金需求大,经营周期长,投入成本高,要科学开展可行性研究,突出木材资源培育的主导目标,做好林下经济及配套设施建设,促进产业链融合发展。同时,要科学估算项目营业收入,进行项目资金平衡分析,确保项目利益。
(三)统筹处理好建设进度和项目质量的关系。
国家储备林项目作为提升国内木材供给能力的重要抓手,要严格按照作业设计进度安排组织实施,也要避免只抓进度而忽视质量。
(四)统筹处理好有效监管和化解风险的关系。
林业主管部门要发挥好监督管理作用,加强全过程管理,强化项目监督检查。同时,要加强风险预警防控,时刻关注、切实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确保项目实施成效。
(五)统筹处理好规划执行和能力建设的关系。
要依据《国家储备林建设管理办法》,结合重庆实际,加快制定我市国家储备林建设管理实施细则。要依据全国国家储备林建设规划,修改完善并印发全市国家储备林建设规划,指导区县林业局编制区县国家储备林建设规划或实施方案。同时,要加强对建设主体的技术指导和技能培训,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支撑作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