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木叶乡攻克贫困堡垒的故事

日期:2021-03-05       
字号:

这片木叶绽放光芒 ——来自木叶乡攻克贫困堡垒的故事

2021-03-05 15:42

□汪孝贵

木叶乡是土家族“木叶情歌”的发祥地,土家族等少数民族居民占全乡总人口的95.7%。受高山(大坂营村飞阡山最高点海拔1895米)、峡谷(最低点学堂村6组白沙泉海拔563米)与全乡居民居住地平均海拔847米的喀斯特地形地貌暨落差巨大的立体气候等自然条件所限制,全乡共计5个建制村,其中有3个深度贫困村、2个一般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587户、2443人。因此,这里也成为攻克贫困堡垒的重要阵地。

2020年12月下旬至2021年1月上旬,笔者来到了木叶乡,聆听木叶河泉水叮咚、大坂营原始森林隆隆林涛、易地扶贫搬迁新村的回响。一个个悦耳动听的扶贫故事在这幅员132平方公里的木叶上定格成像,汇聚成光。

木叶河畔新村落

木叶村是高山上的一片美丽田野,海拔930米。境内8个村民小组分别坐落在木叶坝、蓼叶坝、中坝、长潭坝上。一条风景秀丽的木叶河蜿蜒穿过这“四坝”。

沿河两岸柳树成荫,阡陌纵横,村村寨寨新房靓丽。特别是东起蓼叶坝前的姚家院子,西至黄土坎到苏家湾,与一条全长2000余米的大街相连的易地扶贫搬迁新村落格外引人注目:色彩鲜亮的“城市楼房”鳞次栉比,错落有致,街边上的绿树、门前的盆景把新村装点得生机盎然。来来往往的人们脸上挂着幸福的笑容。街头北边青山脚下就是乡人民政府。其院内那几棵枝叶繁茂的古树象征着政府就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场所。政府门前河流上的石栏杆拱桥,不但增添了木叶河的色彩,而且连接了东西南北。

乡政府的负责人说:“为了改变高山大盖和深山峡谷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窘境,我们一届接着一届干,用好用尽国家扶贫政策,依据木叶河沿途地势,建成了这个易地扶贫搬迁新村。”作为木叶乡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木叶河畔新村落设施齐全,文化小广场、幼儿园、小学校、卫生院、农贸市场、电商等一应俱全,还有土家族传统手工工艺的玉米酿酒作坊和乡村旅游食宿、酒楼等配套设施,让搬迁群众过上了好日子。

天空格外明亮,人们笑声爽朗。

笔者走进当年工作期间租房的房东家,屋内生活用具全“现代化”,生活用品也是电器化,只有厨房灶台边还保留着一个土家族式火盆,老茶叶罐“咕嘟咕嘟”冒着清茶芳香。

老朋友相见,自然非常高兴,我情不自禁地说:“李阿可,乃厄俺尼阿办直尼把低戏(李哥哥,今天我们专门来拜访您)。”

女主人抢先回答:“受哇,窝火格也,处波起列谢翁阿车胡(好呀,欢迎光临,请到客厅喝茶)。”

“泥岔,李查切(您好,李家嫂嫂)。”

话音刚落,房东李家哥哥双手给客人递上热气腾腾的茶,同时高兴地说:“熟拉圭面姐捞(就像东方的红太阳照进了我的家)。”李哥哥这样形容国家扶贫政策。

从前,他家四口人住在大坂营原始森林脚下一个名叫小咸井的峡谷中,年纯收入不足12000元。在扶贫政策的帮助下,全家于2009年搬迁到了木叶街上居住,他使用“关门是家,开门是店”的民宿经营模式,在旅游旺季每天进账800至1000余元。再加上他原小咸老家的中蜂养殖业和杜仲、黄柏、厚朴等“三木药材”以及茶叶种植业,现在全家10口人的年收入可达30万元以上。

“十三五”期间,木叶乡采取乡、村、组三级联动的模式建设易地扶贫安置区,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法安置贫困村民,确保应安置,尽安置。一是在木叶村开发河畔、沙滩、水草地和弃耕地,建设了一个“乡级”集中安置新村,安置全乡各村自愿搬迁进入的贫困户;二是在梨耳村和学堂村分别开发了一片青岩石窖地,建设了一个“村级”集中安置点,安置附近原梨耳村、川洞村和高家堡村自愿搬迁的贫困户;三是各村民小组的贫困户可以本着自愿自选的原则,或搬迁到集中地,享受宅基地复垦政策,或用老屋地基置换耕地修建新居。因此,出现了村村寨寨新房靓丽的景象。

木叶乡完成了五个村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安置群众209户907人。同时,完成贫困户危房改造375户(D级危房86户、C级危房289户),全面提升了村民的居住环境。

美好生活在路上

木叶之行,感受非常明显,不论身处何处,环境如何艰苦,乡村干部都在想方设法寻找致富途径,哪怕只有一束光,也要用来照亮群众的日子。

曾记得,当年的木叶乡(包括2001年撤销原小咸与木叶两个乡和接纳罗家村)共计12个村,82个村民小组(2003年12月撤并为今5个村,51个村民小组),只有酉兴公路沿线的梨耳、高堡、木叶和蓼叶村2组的共计15个村民小组“搭巴火”通公路。特别是学堂、盐井、小咸井、合作等这些深山峡谷村组,开门就见山重山、沟连沟,悬崖峭壁猿猴难攀援;罗家盖、大坂营等高山大盖上的村组,山大人烟稀少,祖祖辈辈望路兴叹。真正是唐代诗人李白诗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景象。

要致富,先修路,脱贫攻坚第一步。

在决战脱贫攻坚征程中,木叶乡始终把修建通村公路和通组公路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在短短几年内就让交通困难区域的村民尝到了交通方便的甜头。

“我老家那个地方,交通非常不便,唯一与外界相连的是一条蜿蜒曲折的小山路,或爬坡上坎,或斜坡下行,祖祖辈辈过着肩挑背磨的苦日子……”68岁的张殿宣,过去住在木叶乡原川洞村一个名叫小鱼孔的地方,深山峡谷,单家独户,若到木叶乡政府去办件事,需要从海拔500米的家中出发,翻过海拔1000多米的梨耳坪后,再步行10多公里路程。若要去毛坝乡集市购买生产生活物资,需要手脚并用爬上海拔近1000米的龙家坝盖,再行走8公里。说起过去交通不方便的苦日子,张殿宣禁不住一声长叹。

2009年冬天,张殿宣和当地贫困村民一起搬迁到木叶新村居住后,妻子在公路沿线的木叶集贸市场、毛坝乡集市、兴隆镇集镇赶转转场(即往返这些地方做本地土特产买卖),每月收入3000元左右,张殿宣专门发展养殖业,每年纯收入30000多元。

紧接着,他又把老家栽植的杜仲、黄柏、厚朴等“三木药材”和自留山中的五倍子、油茶树、油桐树、楠竹林等经济林木管理起来,每年收入2000余元。

张殿宣掰着手指头算收入:儿女们大学毕业后在外地工作,每年寄回20000元给他们零用,还有种粮直补、森林补偿每年2500元,农村老干部、农村党员等补贴每年1800元,家里年收入近80000元。还有市级劳模的每年春节慰问金、生活补助金以及体检费共计近20000元。

当提到“建档立卡”“精准扶贫”等词汇时,特别熟悉这些文字的张殿宣眼里泛着光,脸上挂着笑,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山区农民的好日子就在路上”。

好日子在路上。不但是张殿宣感受深刻,全乡群众都享受到了交通方便的福祉。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时期,学堂村到木叶乡集镇的“天路”,阙家沟的“挂壁路”,木叶乡至白岩山的“川湖大界路”,小咸井至大坂营的“登山路”,野猪池至矮洞溪的“峡谷路”,烂古溪至唐家湾的“盘山路”,唐家湾至曾家沟的“温泉路”等七沟八岭间修建成了通达路40.7公里,硬化公路105.89公里,改扩建人行便道119.4公里,全乡建成通畅公路145.85公里,于2019年实现了全乡20户左右人家聚居地通公路的目标。

这一条条新修建的道路翻过山岭,越过深沟,连通峡谷,把大山深处的村寨与外面的世界联系起来,成为脱贫攻坚的有力支撑。

人大代表王友铭说:“这是贫困山区的产业路,是高山峡谷原生态的旅游路,是群众的致富路。”大坂营原始森林原护林队长杨元兵说:“大坂营公路是原始森林的消防路。”他还举例说,“2017年那次火警,如果没有公路,肯定会酿成了特大火灾,现在想起都后怕。”

传统产品成产业

以“倒流(河水由东向西流)三千八百里”而闻名湘黔鄂渝四省市边区的白家河有15公里流经木叶乡境,两岸是峰峦叠嶂的大山,大山上还有木叶河、漂水溪、后河等主要河流。这些河流多位于皱褶翼部,切割较深。沟壑山岭之间散布着大大小小的村寨,春秋多雾雨,冬季雾蒙蒙,夏季山岚环绕,全年约有200天是雾罩天气。

高山雾多,是种植茶叶的好地方。木叶乡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调集了全乡劳动力利用冬季农闲时节,开垦荒山980亩种植茶叶,创建起了木叶乡茶场,辐射带动7个村办茶园,木叶茶也成为群众增收的重要产业。笔者1988年春到木叶乡担任党委书记时了解到这一历史之后,曾写下日记《木叶状况:木叶乡产绿茶,叶似茗,味苦涩,众为饮》。

但是,自那时起到以后的30多年时间里,木叶茶却没有发展成产业。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木叶乡人民政府把发展茶叶作为广大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来抓,经政府搭台招商引资,重庆果蕊茶叶有限公司落户木叶村,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连片发展茶叶产业。

2020年12月29日,笔者来到木叶乡小学校对面海拔约1200米的茶梯堡(因开垦此山种茶叶得名)上鸟瞰木叶河畔:东北自岩门口三家冲的层层坡地上,西南至毛家院子附近跛子堡的板栗树林间,一条条茶垄就地势起伏而弯曲,一排排茶叶随茶垄蜿蜒前行,与茶梯堡左右逶迤相连的23座山堡山坡,由一道道水泥硬化小径相连。

眼前的一座座山堡、一片片山坡就像一只正在织网的大蜘蛛,一条条茶垄和大大小小的道路就是网线,被网住的就是木叶乡3000余亩高山生态标准化茶叶生产基地,其中,高山有机茶1005亩,绿色生态茶2000亩。

木叶乡高山生态标准茶园基地建设涉及578户村民,其中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86户脱贫致富,并且与6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建立了长期固定标准分红利益联结制度,近几年仅村民在基地建设中的劳务工资就支付了2000余万元。

好山好水出好茶,木叶岗上诞佳茗。重庆果蕊茶业有限公司在木叶乡创办的高山生态茶园基地生产出的产品“酉阳红”“木叶红”“一泡红”和“铁观音”等高山有机茶系列产品的设计包装品牌已经获得ISO9001:2008国家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这“三红一铁”品牌茶叶产于武陵山支脉大坂营原始森林山下的白家河流域和木叶河畔的木叶岗。独特的气候环境,终日雾气云瀑飘拂穿梭于茶树间,使得茶叶柔嫩,饱满,日照充足,日夜温差大,却缓缓汲取露、雾、云之精粹,凝聚茗茶独有的山头气息,造就了茶叶厚实,浑然天成,口感清香悠扬、无穷回甘的滋味,余韵深邃久久低回不已。

小茶园成养老园

茶,遇水舍己,而成茶饮,士为布施。

木叶乡的茶叶正是如此,不仅舍己成饮,更是济人无数。

据史料记载,木叶人种茶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清时代,发展于1978年至1983年,兴盛于21世纪的脱贫攻坚时期。在高山生态茶园生产基地的带动下,村民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在自家的房前屋后空地上或自留山上开垦种植几百垄或二至三亩小茶园。大多数家庭还使用传统的农耕方式种植和传承土家绿茶加工工艺,保留和传承了“土家刹青”炒绿茶的特色与韵味。

据初步统计,全乡“小茶园”种植户有2596户,占总户数的81%,茶叶种植面积达809亩。这些小茶园点燃了以户为单位创建脱贫产业的火花,这些火花成为熊熊火焰,照亮了木叶乡稳定脱贫发展之路。

木叶人爱喝茶。木叶村8组建档立卡贫困户李胜洋家的火炕里就有一个常年冒着热气的土制熬茶罐,随时都能倒出热茶水喝。但是,过去他从来没有想过卖茶叶也能增加收入。

笔者见到71岁的李胜洋时,他正在自家茶园地里除草、冬耕、施肥,一排一排茶叶树,把他的家居环境装点得格外美丽。李胜洋高兴地说:“去年(2019年)我家达到脱贫标准,这200垄茶园作出了贡献,我现在要把这200垄茶园办成长期增收的养老园。”

冬耕施肥,待来年春回大地,茶树和大自然一同苏醒,及时汲取充足的营养,茶树生长茁壮,茶叶饱满厚实。

李胜洋不但是种茶能手,还掌握了一手土家炒青(也称刹青)制作茶叶的工艺。因此,李胜洋家的茶叶不用去市场上叫卖,顾客主动上门,购买单价高出市场茶叶平均价格20%,还供不应求。

李胜洋过去东奔西走在外打工近30年,年过半百之后才回到家中搞种植业和养殖业。儿子儿媳外出打工挣钱,家里有油茶树、五倍子、茶叶和“三木药材”等经济林木共计10余亩作为稳定脱贫产业,全年纯收入20多万元。

谈到现在的生活时,李胜洋沉思一会儿后说:“我经历过上世纪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改革开放时期和如今的脱贫攻坚时期,对‘吃’字感受特别深刻,从无饭吃到有饭吃,再到有酒有肉,日子过得越来越好,现在是一日三餐首先要安排两盘绿色蔬菜。”

茶树开花香万家

木叶乡干田村高产油茶示范片,是集“老中青”为一体油茶林。胸围直径15cm以上的老油茶树有40多株,直径10cm左右的油茶树数不胜数,直径5cm以下的油茶树满山遍野。

村党支部书记王科中介绍说,这一片高产油茶示范林是村民王友铭牵头组织木叶油茶专业合作社建成的。

王友铭外出打工近20年,既增加了见识,也装满了腰包。当听闻家乡没有摆脱贫困的消息时,就决定放弃丰厚收入,回乡创业,组建了木叶油茶专业合作社,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发展油茶产业。

王友铭回到家乡干田村2组后,投入120万元选择本组干沟坳公路沿线半山以下的荒地200余亩,保留原有生长健壮的油茶树,在不足规格窝距的地方,移栽本土树龄10年以上健壮和树冠美观的油茶树。对中老龄茶树进行高接换冠嫁接技术保护和培育。同时对干田村公路沿线的5个村民小组的300余亩原生态低产油茶林进行了除草、去杂、修枝、整形、松土施肥等技术管理改造。

王友铭说,经过近几年改造管理的500亩高产油茶示范片,在2019年、2020年采摘的油茶果均超过13万公斤,从油茶果中精选油茶籽均超过2.6万公斤,使用物理压榨传统榨油方法出油率达33%,每年产茶油8580多公斤,近两年产值均在110万元左右。

正是由于这片高产油茶示范片建设成功,带动了全村现有原生态自然生长的8000余亩油茶林以户为单位的垦复与管理。2019年油茶果大丰收达到51万多公斤,成为干田这个深度贫困村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72户705名贫困人口一举摘掉贫困帽的支柱产业。2020年,这个深度贫困村的贫困发生率为零,油茶产业成为稳定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旅游春风拂面来

如果把湖北省咸丰县坪坝营镇四洞峡比作旅游目的地的一只手,把重庆市酉阳桃花源比作旅游目的地的另外一只手,那么木叶乡就是这一双手捧着的一颗璀璨明珠。

因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化与偏爱,赐予了木叶乡域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发育并分娩了许许多多的原生态自然景观:

——干田村九龙洞。据民间相传,1700多年前的魏晋时期,九龙洞是皇帝建都城的备选地之一,后因其附近卧龙岗之地名为“九龙捧圣”减去一龙而放弃。那九龙洞天桥之下“一条银龙”破壁而出和取天外来客之意的“朝天门”就更加传奇了。九龙洞之北约2公里处的“川湖大界”(今渝鄂边界限42号界桩线)石碑,记载了大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四川省酉阳州知州张允和带领酉阳人寸土必争热爱家乡的传奇故事,到了川湖大界石碑边,还可以欣赏绿海仙岛动地来,白岩美景不胜收。

与九龙洞同在一条公路线上的石林、石人、石马、石锣、石鼓、母子情深,还有清代酉阳冉土司钦点的石将军以及现代人们敬仰的“彭大将军”等等,都是天然长成,栩栩如生。

——大坂营。群山如海,峡谷幽深,层峦叠嶂,密林掩映。地球上同一纬度至今保存最完好的原始森林,面积约30000公顷,山上山下故事多,处处都是好风景。

麂子峡口一线天,十八罗汉笑盈盈;红蛇守护桥顶山,珍贵药材叫沙参;狮子回头望熊溪,鸭鱼穿岍钻进白家河;漂水溪瀑布云中歌,烂泥湖边故事多……原始森林山下有白家河峡谷风光、曾家沟温泉、小咸井土家民居及其石碑文化遗存,土家族语言、山歌、花棍、薅草锣鼓、佛法丧葬等丰富的土家族文化,以及学堂村的“拦马石上故事多,红军曾从石上过。敌人闻风吓破胆,贺龙策马飞过河”等故事。

——木叶河。如果人们在盛夏秋初来到木叶村休闲避暑,第一感觉一定是“青山绿水悠悠长,靓丽新气象”。成排的房屋中间是一条油化的街道,街面上有供游客休闲、养生的设施设备,尤其是桃源人家88号格外显眼。旁边是一条蜿蜒流淌的木叶河。当你漫步在河岸杨柳树下的石板小路上时,就会不知不觉地进入“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情柔”的境界中。

面对上述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木叶乡党委政府作出了新的规划: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把发展乡村旅游业作为新农村建设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抓手,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整合投入,将旅游业发展与村民致富有机结合,强化“两茶”(茶叶、油茶)兴旅,着力写好“两茶”文章。

2021年1月8日是一个雪后初晴的日子,木叶乡易地扶贫搬迁新村住房上面的积雪在阳光的照射下,正在慢慢地消融,屋檐口落下一串串晶莹的水珠,三五成群的男女老少在街边晒太阳,不时传出嘻嘻哈哈的笑声。

桃源人家88号,大众化的宾客接待室后院,是土家族传统的撮箕口吊脚楼建筑,装修中也掺进了一些现代文化元素,使人赏心悦目。

店主杨猛介绍说,木叶高山生态旅游的旺季是夏秋两季,来店里住宿两个月左右避暑纳凉的客人,主要来自重庆主城区及酉阳周边区县。年年都有回头客,也有新客人。2020年,他家接待游客20000多人次,年收入30多万元。

据木叶乡政府扶贫办公室工作人员讲,2018年木叶乡共创办桃源人家21家,2019年、2020年分别实现易地搬迁贫困户分红19.5万元、20余万元,户均年收入达8500元以上。

桃源人家收益看好的事实,像一缕春风吹拂着木叶乡的山山水水。怎样才能引来更多的游客、留得住游客呢?

木叶乡围绕打造绿色生态型村寨为目标,以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为切入点,以改善乡村基础设施条件为重点措施,解放“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原始自然景点,并依托土家族特色,发展集生态和民族文化于一体的乡村旅游。该乡硬化旅游公路140多公里,修建乡村旅游景点人行便道近120公里,修建大型集中供水池1口、村组供水池35口,安装铺设水管10万多米,自来水入户率达到了100%。同时,开展了环境整治活动,落实“一房五改”202户,在人员集中居住10户左右以及以上的聚居点分别设置垃圾桶1250个,聘用保洁人员219人,从根本上解决了脏乱差的问题。还在乡村公路沿线和原生态自然景观公路上共计安装太阳能路灯850盏。新建4个便民服务中心和4个村卫生室及其配套设施。

一系列的基础设施建设,孩子们上学方便了,老人足不出户就能就医了。村民说,雨天走路脚上不沾泥,晚上路灯亮了大胆朝前走。如今,乡村路相通、树相连、自然景观美如画,外出村民返乡创业办起了土家风味农家乐,何愁筑巢引凤凤不来?

木叶乡在短短几年发生了沧桑巨变,教育事业也是成果显著。该乡大力推进教育项目建设,着力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促进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口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

如果说,村民易地搬迁是住上新房子,村组通公路是人民群众的致富路,产业发展是稳定脱贫致富的支柱,那么,对教育的重视,观念的转变,则是人民群众希望的种子,是乡村振兴耀眼的阳光。

大雪过后的木叶乡,像积雪一样干净和美丽。

责编:周丽娟  校对:黄圆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